锦壶
1933年11月16日,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徐悲鸿画展”正式开幕。此次画展的一大看点乃是首次在海外展出的一幅徐悲鸿父亲的画作(上图)。该画绘有徐氏父子二人的肖像,不但可以由此一观徐氏少年时代的模样,更可据此管窥徐氏的家学渊源。当时的上海《时事新报》曾摘译德国《柏林日报》的相关报道,对此简短评述:
画展中第一幅是陈列着徐悲鸿的父亲的一张画,画他父子二人的像。徐君于此表示他对于父亲的孝敬,但这幅画尚拘守传统的范围,儿子的画是进步多了。
事实上,这幅“徐氏父子图”是徐悲鸿之父徐达章于1905年绘制的《松阴课子图》,画面表现的是徐父在庭院松阴之下,监督幼子研习功课的场景。此画随着徐悲鸿个人名望的日益提升,早已在中国国内各种场合——无论是面向公众的公共场合,还是在当时的国内美术与文艺界——展出过多次了。
1930年4月,上海《良友》杂志推出由徐悲鸿本人撰写的自传——《悲鸿自述》,插图就选用了这幅“徐氏父子图”,图注曰:“徐达章先生自画像,下坐者即悲鸿,时十一岁。”
随着当时风行宁沪一带的《良友》杂志之传播,这幅“徐氏父子图”在国内公共文化领域里应当是广为人知的了。三年后,此画又在德国柏林展出,被德国评论家拈提品评,更可谓蜚声海内外。至于徐悲鸿父亲早年的生平及畫作背景,《悲鸿自述》里这样忆述:
先君讳达章(清同治己巳生),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虽居穷乡僻壤,又生寒苦之家,独喜描写所见,如鸡、犬、牛、羊、村、树、猫、花。尤为好写人物,自父母、姊妹(先君无兄弟),至于邻佣、乞丐,皆曲意刻画,纵其拟仿。时吾宜兴有名画师毕臣周者,先君幼时所雅慕,不谓日后其艺突过之也。先君无所师承,一宗造物。故其所作,鲜convention(俗套)而特多真气。守宋儒严范,取去不苟,性情恬淡,不慕功名,肆忘于山水之间,宴如也。耽咏吟,榜书雄古有力,亦精篆刻,超然自立于诸家以外。
据上述文字,略可知徐悲鸿的父亲有着怎样的艺术天赋与人格修养,这对幼年乃至少年时代的徐悲鸿修身、立志、为人、习画等诸多方面,势必产生极为深远且持续的影响。显然,在这样的家学渊源和家风陶冶下,那个《松阴课子图》中右下角端坐于案前的清俊少年,后来矢志追求艺术理想,终成一代艺术大师,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