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蓓
【摘要】问题是思维生长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持续生长的纽带,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巧妙的阶梯式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关键词】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问题导学模式悄然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它主要以问题为媒介,促动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逻辑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并没有引起重视,问题设计的比较随意,有的老师设计得过于简单,无法触动学生思考;有的老师设计得过于复杂,学生无论怎样思考,都无法得出结论;还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偏离了教学内容,问题并没有起到引领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真谛,享受学习数学的精彩。
一、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探索
1.运用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期待
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后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在前面知识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新知和原先已掌握的知识并不一致,就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面对认知冲突,学生就会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寻求新的平衡点,及时地将所学新知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冲突问题的设计,诱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期待,他们探索新知的过程才会积极、主动。
在教学“3的倍数”时,教师挑选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和老师玩游戏,游戏内容是这样的: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黑板上所写3的倍数个数最多。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所以在此环节大多数学生还是沿用先前的学习经验,从数的个位上想起,认为个位上满足是3、6、9这3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但在验证环节,学生发现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因为像43、46、49这样的数,尽管个位上符合学生的猜想,但它们却不是3的倍数。而教师所写的数全部正确。这样在无形之中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3的倍数到底有怎样的特征?既然不能从个位入手,怎么确立研究的方向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顺利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2.运用探索问题,实现新知内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探索性问题,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加快新知内化的过程,降低学习的坡度,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感悟,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阳光小学三年级有9个班,四年级有11个班,每个班领取跳绳22根,两个年级一共要领取多少根跳绳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探索后,想到了两道不同的算式:(1)9×22+11×22=440(根);(2)(9+11)×22=440(根)。因为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且结果相等,所以它们之间可以用等号来连接:9×22+11×22=(9+11)×22,此时教师并没有忙于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而是为学生引入了下面几个问题:(1)等号两边的算式有没有什么联系?(2)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有什么发现。(3)想办法将自己的发现表示出来。可见,这几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梯度性和关联性,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可以加快新知吸纳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问题,强化学生理解
1.运用操作问题,强化学生理解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之一,应让学生在做中学,以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提升。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将课本中的内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随后设计与例题相吻合的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但实际上,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薄弱,难以全面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点,不能触及知识的本质,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或迁移。此时,动手操作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操作性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养成探究性的科学思维,为后续的成长及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学生引入操作性问题:“剪两根长度相等的长饮料吸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短饮料吸管,然后再用线把它们穿起来,使它成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这样的操作性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自然会发现应该用长饮料吸管的长度乘短饮料吸管的长度。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拉动这个长方形,拉出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不难发现的是周长没有变,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不能用邻边相乘来进行计算。于是学生重新确立了探索的方向,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可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提升理解能力,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协作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随着教育的稳步发展,教师逐渐意识到,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人才,而是全方位、高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便是其重要的能力。在“双减”和新课标的双重背景之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的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面对复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为学生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协作问题,让学生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实现优势互补,使他们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延伸数学学习的境界。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圆柱形纸质包装盒、剪刀、直尺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而在学习圆柱体的特征时,学生已经知晓圆柱体由两个底面和一个曲面所组成,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属于旧知,关键是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各个小组成员开动脑筋,认为可以将侧面沿着高的方向将其展开,在此过程中有的学习小组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也有学习小组发现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然后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思考侧面展开图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这样推导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利地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學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应用
1.运用生活问题,凸显学习意义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数学知识抽象、深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将学生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下学习和应用数学。所以在实施新课标理念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方式,使学生顺利地从课内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让数学学习更生动、更形象,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提升他们的理解力和应用力,更好地凸显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后教师拿出了一个苹果,学生很兴奋,不知老师准备干什么,只见老师指着苹果说:“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学生愣住了,因为谁都不能说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呢?教师让学生用课下的时间想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也易于激发学生解题的热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准备了1个长方体容器,并从内部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随后学生在长方体容器内放入一定的水,然后量出水面的高度,接着将苹果浸没在水中,水面自然会上升,并测量此时水面的高度,算出苹果的体积。可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又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使其学会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
2.运用开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无法创造什么,但是却能充分启迪儿童的创造意识与数学思维。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输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形中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他们创造力与表达力的发展。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落实创造教育理念,注重开放性问题,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题思路,展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领略智慧角逐的精彩。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引入了这样的问题:“阳阳看一本360页的故事书,前4天看了全书
页数的,照此速度,还需要多少天看完这本书?”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并没有限定学生用固定的方法进行解答,而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1:360×÷4=18(页),360÷18-4=16(天),当问及学生为什么这样算时,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先算出阳阳一天看了多少页,然后算出看完全书一共需要的天数,将已经看的4天减去,就是剩下的天数。
方法2:1÷×4-4=16(天)。将看完全书的总天数看作“单位1”,“单位1”里面有多少个,有一个就需要4天,最后将已经看的天数减去,就可以得出结论。
方法3:(1-)÷×3=18(天),先算出剩下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几,然后看其有几个,有一
个就需要4天。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颇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入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用不同的策略对同一道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创造性。
总之,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可以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逼近知识的本质,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晰知識的要领,构建知识架构。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设计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释放学习潜能,不断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数学的精彩,让数学课堂走向“课堂至简、学习至真”的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02).
[2]薛芳萍.着眼问题 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J].新智慧,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