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文体兼备的现代化都市

2023-11-22 02:19李伟
检察风云 2023年20期
关键词:综合体赛事上海

李伟

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应推动理念更新——树立“文体兼备”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体育综合体;打造重大赛事组合体系;促进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翼齐飞”。

努力擦亮4张名片

8月28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自2022年《体育法》修订以来,上海陆续出台有关体育城市建设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政策文件,有力推进城市体育发展,努力擦亮4张名片。

打造重大赛事组合体系,擦亮赛事之城名片。

拥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组合体系,在举办国际顶级重大赛事、职业联赛方面领先,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要素。就职业体育发展来说,上海一直处于我国前列。要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体育系列赛事组合,有助于构建体育新业态。同时,赛事能够展示上海的城市发展,运动精神能够激发城市活力,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上海。

在竞技体育方面,上海正在打造上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数字化训练基地,以便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培养更多世界知名运动员。

上海充分利用众多国际化高标准体育设施,引进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国际赛事,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国际高水平赛事入沪。同时,上海发挥经济市场成熟的优势,结合市场规律,注重引进赛事的本土化,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赛事,以及具有国际商业价值的俱乐部和运动员,积极探索打造职业化、市场化的高水平体育俱乐部。培育上海本土国际赛事IP,推动国际体育组织落户上海,引入潮流体育、智慧体育等产业集群,构建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使之成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有力抓手。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翼齐飞”,擦亮乐享之城名片。

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评估,是上海体育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一項重要举措。今年6月底,《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从多个维度展现了上海全民健身的总体面貌。

2022年,上海市继续推进“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新增体育场地147.83万平方米,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重点项目1949个。市级社会组织建设点面结合,持续发力;内外结合,释放效能,用好专项资金。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共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1324个,体育健身团队72922个,其中社区健身团队54825个、学生体育社团18097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30个。全市共有社区体育俱乐部160个,街镇覆盖率为74.4%。

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得益于上海重视体育基层治理和服务,尤其重视社区、街道、乡村等群众身边的设施,以及对不同人群的健身指导。在利用数字技术盘活公共体育场馆,以及学校、工厂、机关和写字楼等的体育场地设施存量资源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公园、公共绿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打通全民健身之路的“最后100 米”,努力让“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成为现实,让城市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扩大与域内高校的合作,擦亮体教融合之城名片。

城市体育离不开校园体育。上海探索职业俱乐部训练基地与有影响力的高校开展合作,在一流大学中打造校园体育赛事IP,用好现有资源,打造高校知名职业运动队伍、品牌体育赛事。通过与高水平的俱乐部合作,为有潜质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让体育赛事、职业运动员在沪落地生根。探索大学校园体育带动城市体育发展、体育带动城市发展的路径。促进上海城市体育的专业化和标准化,通过体育助力学生学业和自我价值的提升。通过校园联赛刺激城市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体教融合赋能体育城市发展的多赢局面。

集成多种功能的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城市优势,擦亮体育产业之城名片。

上海通过多种措施优化体育产业环境,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出台更符合市场要求和规律的实施细则、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卫生、商贸、健康等行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上海科技、金融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鼓励和吸引世界知名体育企业在沪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与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

城市焕新中的“体育元素”

上海的“体育名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看,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尚缺乏“文体兼备”的城市发展理念。

体育场地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些城市更新项目较少涉及体育综合体的改造,其空间优势无法转化为实质用途。

我国传统体育场馆的空间利用率有待提升。体育场馆设计和建设存在重“专业”轻“业余”,强“竞技”弱“普及”的特点。事实上,城市体育综合体因其明确以市民的日常运动休闲为设计方向,故项目设置和场地条件更贴近市民需求,可针对不同场地要求、不同层高需求(如羽毛球、攀岩需要7米以上净高,而乒乓球、健身等对层高的要求可降低)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功能的复合与叠加。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既有老旧厂房内部净空和外部周边空间,打造灵活多变的城市体育综合体。

现代化都市的一大特点是不断焕新,提档升级。其中的“体育元素”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化都市不断焕新,提档升级,其中的“体育元素”日益受到重视。

体育综合体改造的关键在于土地转型政策。在现行政策层面,并未严格区分将废旧厂区等地块改造成文化场馆、体育设施或“文化+体育”混合形态的条件。其审批流程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土地出让转型过程中的表述方式。在实践中的规划设计层面,大量可以改建成体育场馆的老旧厂房,多被改为功能单一的创意园,忽略了文体空间的互补性。事实上,室内游泳池边可容纳咖啡书吧,边角空间还能安排合唱团排练厅和练琴房等。

體育消费增长空间亟待拓展。针对都市白领、退休人员、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城市体育综合体应提供全年龄段一站式服务,以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总体上,我国大中城市应积极探索“文体综合体”的新发展模式,推动“融入社区、文体教结合”的城市更新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体育消费创造新的增长点。

首先,开展专项调研,摸清存量底数。

一是细分场地需求。在厘清现有场地数据的同时,细分场地需求。例如不同项目的空间、设施可否叠加使用,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项目对场地的要求,等等。这样就可以确定设计施工方案与被改造的旧有建筑的契合程度。二是开展专项调研。针对闲置厂房、既有创意园区等是否具备融入城市体育综合体的条件和可行性,以及相关区域内人员和周边居民的需求开展调研。

其次,完善指导意见,给予政策保障。

一是在土地出让和转型流程中予以支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鼓励“文体兼备”的土地使用。二是对建有体育设施的城市综合体实施税收减免及补贴。对适合改建成体育场馆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土地出让金、税费等方面予以相应优惠。三是对具有一定体量体育设施的城市综合体,优先审批餐饮类、服务类和培训类证照。

最后,优化功能规划,提升消费能级。

一是灵活布局文体设施。将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体育场馆与文旅项目相结合,统筹室内外空间,挖掘纵向空间,将文创、办公、餐饮、培训与体育设施巧妙结合,让市民在城市综合体内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二是集成更多社区功能。充分利用一些老旧厂房、创意园区地处市中心、毗邻居民区的特点,开拓社区共享功能,推进“15 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三是倡导业态共存。推广“都市运动中心”概念,让新一代城市体育综合体实现商业、消费、办公与体育健身在有限空间内的共存共赢,实现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双提升。

猜你喜欢
综合体赛事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本月赛事
上海之巅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