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普通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第四学年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其一般流程为:学生根据专业背景、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向确定选题,在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后,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经过设计调研后进行草图构思、设计定案、设计表达和设计展示,并撰写说明性论文,答辩合格后完成任务,历时近一年。由于时间跨度长,期间伴随学生离校实习、应聘、考研及其他因素(见图1),毕业设计的质量参差不齐。
图1 毕业设计质量因果分析图
以“毕业设计质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并以“被引”排序,高引用、下载量大的文章基本是在2006年左右出版的。这些文献多从顶层设计、外部约束来讨论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例如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三级开展制度建设、过程督查。制度建设包括设计开题审批、论文评审回避、设计质量跟踪、指导教师分类指导等。指导教师视角出发的研究比较零散,有的偏重选题,有的偏重过程管理,有的偏重成绩评价。
首先,选题方面的研究有选题库的建立、选题范围的限定等,例如梅文兵、李琨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提出以“自定题目”“竞赛题”“实际题”来限定学生选题范围的建议[1],从而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在过程管理方面,许多教师意识到毕业设计过程“开头轰烈、中间抓空、结尾慌张”[2],杨帆、姚雪晗、唐文莉指出应从选题、全过程监控(前期监控、中期监控、后期监控)、管理制度三方面加强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体系建设,尤其强调了中期监控是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要点及重点[3];最后,在成绩评价方面,许多教师意识到最终作品效果不宜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感性+定性”的综合评价更为科学,霍楷、周春丽在毕业设计(论文)分类改革的量化内容中还把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也纳入评价体系中[4]。
总体而言,各院校采取的线下指导方法大同小异。目前在线教学和学习由非常态化教学模式向常态化转变,从“互联网+教育”角度谈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崭露头角,诸如孙栋、周知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了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方法[5];朱佳俐基于混合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引入PDCA循环法[6];林文如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信息化管理虽是从学校层面向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开发“毕设通”平台[7],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的融合是管理层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诸多文献明确指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师的科学指导、专业素质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根本,但鞭辟入里的教师指导能力提升策略缺乏。因此,从教师指导层面谈毕业设计质量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毕业设计依旧存在各种问题,教育部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从指导教师角度来讲,指导能力、过程管理、指导精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8]。教师实现科学指导的路径之一是采用混合指导方法1混合指导是指在混合式教学理念指导下,将在线指导和传统指导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通过两种指导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灵活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为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完善的管理系统和便利的互动方式提升指导效率,还可以在建设完善指导内容和学习资源库的过程中提升指导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讲,线上补充学习毕业设计相关的方法、案例等,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间的互动也为相互启发创意提供可能。
从指导过程管理来看,在以往点对点的指导中,师生好的想法和创意过程难以被记录,不能共享给其他同学,而共性问题则需要反复被强调。倘若指导教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混合指导,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在使用微信、QQ等工具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碎片化、时间任务节点模糊等问题,从而减少事务性重复劳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设计指导中。
教学平台还可以提供论文写作、文献检索方法、选题背景资料、优秀作品等学习资料,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激发设计灵感,解决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一向以学生自主完成设计项目为主,教学专业化被忽视的问题。历届作品和设计资料也能得以系统化保留。由此可见,有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混合指导对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多有裨益。但这种做法缺乏系统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付诸实践。
本研究从教师层面思考毕业设计指导存在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指导、引入PDCA循环法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PDCA循环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哈特博士提出,因被戴明采用并推广,又称戴明环,它是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该方法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进行分类综合,然后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质量[9]。毕业设计指导采用戴明环的关键环节是计划阶段,它需要全面总结往年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问题后制定计划,避免设计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在实际研究中还会用到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通过实际情况开展混合指导实践,记录实施情况、分析数据和资料,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效果。
早在2018—2019年麦可思研究院就已经通过对大四学生的调研发现,7%的受访学生和指导老师“一学期几次”沟通交流、24%的学生“一个月之内”完成论文(设计)、7%的学生仅用两周时间完成论文(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存在指导教师和学生沟通欠缺的问题,所以本课题引入PDCA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教师的指导效率,搭建合适的线上学习平台,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为提高整体毕业设计质量做出积极贡献。根据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作者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毕业设计指导戴明环[10]。
图2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PDCA大循环指导设计图
首先根据毕业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本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际开展情况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大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与指导教师确定指导关系后,学生离校实习,教师实际通过QQ、微信等工具进行线上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指导次数成正比;第二,学生到指导教师规定检查论文、批阅设计图稿的截止时间前才开始动手。学生的时间、精力均不能保证,导致最终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作品抄袭和不完整的现象;第三,由于日常学习表现没有规定必须计入总成绩,无论是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或是答辩组教师基本依据最终作品效果赋分,评价方式与评价指标单一。
根据此种情况将毕业设计指导研究计划分前、中、后三个阶段推进。前期主抓过程管理,中期主抓指导内容建设与使用,后期主抓学习资源拓建与利用,相应的设计指导PDCA大循环包含过程管理、指导内容和学习资源三个小循环(图3)。具体实施计划为:2020届毕业设计指导研究聚焦过程管理小循环,实现从传统指导方式到混合指导模式的转变。指导教师厘清线上线下指导结合的时间节点,优化线上监督方式,同时着手指导内容和设计方法资源建设;2021届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继续优化过程管理PDCA,重点完善和使用指导内容PDCA,初步建设学习资源PDCA。以此类推,三个小循环相互带动,不断更新,最终达到整体循环不断改进的效果。
图3 设计指导PDCA循环改进示意图
首先,作者于2020年9月通过学习通平台建课“毕业设计”,以产品1701班为研究对象,按实际指导情况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A组教师团队,共指导了15名同学,全部以“助教”身份添加到该课程中;对照组为B组教师团队,共指导了14人,采用QQ、微信等工具进行传统线上指导,不加入学习通课程。两组教师的指导方向均为产品设计,两组学生的选题绝大多数为文创产品设计且数量基本一致,由于非常态化教学原因,两组学生落实选题后全员离校直到2021图表来源:图1-图3、表1作者绘制。年4月回校,具备较理想的比较研究条件。
表1 艺术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1 图表来源:图1-图3、表1作者绘制。
过程管理PDCA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流程的可视化设计、信息通知和指导途径梳理、规范性文档整合与下载、任务书下发、开题报告撰写、设计指导(前、中、后期)、阶段性检查、过程评价等环节,如表1所示。
其次,作者着力完善指导内容和学习资源PDCA。由于毕业设计“一生一题”的特点,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统一的知识,“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也使得共性问题每年重复出现,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也比较欠缺。根据麦可思的调研,约70%的受访学生希望在“选题方向”“撰写方法/技巧”“个人答辩”“写作规范/要求”等方面得到指导。因此,在指导内容小循环中,除了常规的线下指导外,指导教师在学习通建设相关章节内容:第一章设置“认识毕业设计”;第二章设置“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答辩”,引用在该研究领域有建树的MOOC课程资源和其他文献资料;第三章设置“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方法与选题”;第四章设置“案例资源库”,将分院校优秀作品、设计竞赛作品、往届优秀毕业作品三大板块有条理地进行建设;第五章设置“2020届毕业设计指导”,节标题以“学生学号+姓名”命名,下设两个条目。“设计资料”条目按照学生各自选题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典型文献、优秀案例等,“指导记录”条目依照毕业设计开展时间师生共同编辑,详细记录设计过程;第六章设置“2021届毕业设计指导”,以此类推。
随后,作者于2021年9月起以同样的研究方法对产品1801班24名学生进行第二轮研究,研究重点是指导内容PDCA和学习资源PDCA。本着“学生自主互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不是一气呵成建好全部指导内容,而是根据学生选题所需下达“阶段性任务书”,开启章节编辑权限,通知学生上传调研资料至各自指导板块内。指导教师及时反馈,指出学生在资料收集、分析中的不足,要求学生按时补充关键资料。在设计创作阶段,学生在“作业提交区”以视频方式每15天汇报一次设计进度,汇报内容涵盖设计想法、设计图稿、自我总结等,总时长不少于10分钟。指导教师通过语音和板书批注等方式及时批阅反馈(反馈的结果必须包含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评价)。学生查阅反馈意见后,及时通过面谈、视频通话方式向导师汇报新思路和下一步计划。在前期调研和构思阶段,学生按要求搜集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上传至“案例资源库”章节,方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监督。
在检查阶段中,指导教师团队通过指导反思、学生访谈、效果比较、问卷分析等方法检查和总结实施阶段的做法,汰劣留良。
第一,过程管理PDCA的应用起到了中期监督的作用。例如,在学院统一组织的中期检查中,指导教师组通过腾讯会议检查了产品1701班29名学生的设计和论文进度。两组学生的设计进度相差不大,但论文进度差异明显。实验组学生完成了设计综述和调研两部分内容,对照组绝大多数学生未开始写论文。原因在于实验组指导教师按照过程管理计划定期检查论文写作情况,限定论文修改版本的提交时间。同时结合往届中期检查结果分析,实验组的论文完成情况和整体质量属于良好级别。
第二,线上指导记录为评价方式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主要依据设计的创新度和表现力感性赋分,主观性较强[11];论文是否作为辅助评价要素并无统一规定。以本校为例,设计和论文均为评分依据,但未明确各自占比和评分规则。有的老师以设计评分,有的老师则看重论文质量,导致分数评价标准差异较大,学生质疑时需要另行解释。实践证明,线上指导记录可为教师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
在2020届毕业设计指导中,实验组学生的指导教师评价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毕业设计30%、论文30%、过程性评价40%(学习通自动计算),最终成绩分布较以往更有区分度,为实施“感性+理性评价”奠定了基础。实验组10名学生最终提交的作品和论文是前序不断和指导老师沟通的结果,并有详实的图文资料记录。另外5名学生的作品则与前序指导过程关联较小,为指导老师判断作品的原创性提供了依据。
在2021届毕业设计指导中,实验组学生按季度提交的毕业设计进度视频,按期完成的进度记录表、草图、效果图等实现了毕业设计过程留痕,这些资料也起到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共同启发的作用。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最终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所体现的工作量更加充分,设计深度显著提高。
第三,尽管线上指导有效解决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下指导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线上指导集中解决了学生的文献意识培养、论文写作、设计调研、文件提交等问题,使老师和学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设计上。但学生对混合指导的反馈是认为面对面交流时想法更流畅,希望教师加强线下指导。同时结合教师自身实际指导经验来看,线下指导更有利于师生相互激发创意。因此,在特殊情况下研究如何利用线上方式实现线下指导的“现场感”也十分必要。
第四,及时反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的改变比较明显,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对毕业设计结果会产生影响。通过学习动机与教师反馈关系量表1本量表节选、改编自东北师范大学陈珍珍的学习动机量表,主要以期望、态度、自我效能感、焦虑、教师、反馈、任务、资源8个维度在第二轮毕业设计指导开始和结束时让实验组学生填答,指导教师比较分析前后测结果。的信息分析得知,学生“更愿意通过讨论区、微信等方式分享想法”“担心线上指导对老师隔空指导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的后测结果明显比前测结果低。从毕业设计效果来看,实验组大部分作品所投入的时间量、劳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作品效果因学生自身的设计素养不同,没有明显的差别表现;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实验组的论文质量逐步提升。在第二轮毕业指导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上报组内最优秀的毕业论文参加学校论文评选,对照组论文落选。但实验组同学的论文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之间的组织用语和行文逻辑高度雷同,缺少个性和创造力,需进一步改善。
2020届毕业设计指导主要将过程管理PDCA作为重点,实施后发现问题及时作出ACT。主要问题有:在线上指导中,教师只使用学习通进行指导,“实时交互”效果不佳,尤其是学习通的学生助教角色暂无章节编辑权限。为更好实现师生协同编辑,指导教师尝试将学生加入教师团队,学生端则显示“教的课程”和“学的课程”两个系统,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混淆。例如学生从“教的课程”上传章节资料的学习行为并不记录在“学的课程”中。指导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亟需多种技术手段配合来实现。因此,作者在2021届毕业设计指导中,过程管理以学习通平台为主,根据指导需要使用微信收集文件、评分小程序、腾讯会议等辅助工具。
指导内容PDCA做出的调整则有:设计沟通以“线下为主、线上辅助”模式实施。指导教师规定学生线下沟通的次数、内容、方式等,设立奖惩制度。若因特殊情况打破研究计划,线下指导方式以视频通话、腾讯会议直播暂替,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现场感”。线上指导主要针对论文的内容、设计方法展开。指导教师梳理并上传毕业设计必备知识,如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答辩、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方法与选题等。涉及线上论文评阅时,指导教师使用录屏软件配合标注小程序批注解说录成视频上传到学习通相应学生的指导目录中,以任务点完成与否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习资源PDCA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通上传的图片和链接资料无法设置任务点,检测不到学生的使用痕迹。长视频资料的观看度不足10%,学习资源使用率偏低。拟改进的措施为:“案例资源库”章节先放置本校往届优秀作品和论文,使学生熟悉学校的毕业设计体系。再在学生指导节次中单独补充选题相关的优秀案例、设计方法和文献资料;教师通过发布练习题、上传学习笔记、设置任务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采用匿名问卷调查、选题分析、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资料需求情况,按照“不求全、但求有效”的思路共同完善学习资源库。
2021届毕业设计指导(第二轮)采纳2020届毕业设计指导(第一轮)成功的经验,侧重指导内容PDCA研究。指导教师以建构理论和BOPPPS教学模式2BOPPPS教学模式源于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是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教学环节:课程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该法主要在指导内容建设和设计指导中使用,以改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专业化教学被忽视的现状。作指导,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及时反馈、积极肯定、形成评价、奖惩激励”等手段增强学生的设计沉浸度。
经过两轮实践研究,过程管理和指导内容PDCA基本完善,未来的研究重点是成绩评价、设计选题和案例资源三方面。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研究的两年时间内因非常态化教学原因,线上指导实施充分,线下指导时间不足,研究样本不够充分。因此,笔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将进一步探究线下+线上指导如何有机融合。
PDCA循环法的引入有助于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混合指导中系统地完善过程管理;线上教学平台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习记录为成绩评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和使用在毕业设计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实验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线上平台的学习内容和资料起到了前期铺垫作用,尤其对论文写作帮助很大。学生的持续反馈和教师的全程监测使得毕业设计指导PDCA不断改善,最终能够实现毕业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