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菲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0)
文物复制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延续。博物馆文物复制的主要目的是为文物征集、保护、展览、交流等提供技术支持。纸质文物质地脆弱易损,尤其是近现代纸质类文献,纸张极易老化,制作文物复制品作为备份是保护纸质文物的重要手段。如今,越来越多的纸质文献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进行喷绘复制,喷绘复制件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复制品,因为制作出的复制件受印刷设备的限制,材质和文物原件很难保持一致;生成工艺是数字印刷,和文献原件的生成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成品效果上,喷绘件在鲜活度、层次感、立体感上都有欠缺,对于字迹墨色的变化不能很好地表现,喷绘件更加平面化、照片化。只有尽量遵循“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工序”的“三原”原则所做的复制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品。“‘三原’是文献复原复制最基本的原则,不执行、不遵循、不追求这些工作理念也就不是满足博物馆陈列展览需求的复原复制了”①。传统的手工复制技艺在选材、制作上都尽量保持和文物原件一致,制作出的复制件能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因此,传统手工复制对纸质文物保护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对馆藏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的复制,在选材与制作上尽量按照文物原件的生成方式进行,力求真实地再现文物原件的面貌,制作过程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数字技术为辅,制作出的复制品较完整、真实地还原了文物原件的现状;制作工艺包含纸张线格的绘制、字迹临摹、纸张做旧做残、印章的制作、红手印的制作等,较完整地包含了文献复制工艺的各个环节,笔者认为对文献复制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社员冒着极大风险,在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的带领下,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订立把土地分到户实行大包干的合同书,每户户主签字盖章。率先恢复包产到户责任制,这一向旧体制挑战的大胆创举已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凤阳小岗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这张契约就这样被载入史册,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件文物为老式带有线格的笔记本纸书写,有明显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痕迹,纵16厘米,横19厘米,纸张厚度为0.12毫米。有残破、油污,两面均有钢笔字迹,一面为20人的钢笔签名,还印有红手印或印章,另一面写着农户领生救款的数额(图1)。
图1 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
对该件文物的复制有几个难点,具体如下:
一是纸张的选择。原件使用的是笔记本上撕下的一页纸张,材质为老式书写纸。目前市面上的笔记本纸多为道林纸、再生纸等机制纸,线格的颜色、数量、距离很难找到和原件一致的;随着时间推移,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纸张老化、外力摩擦等因素影响,线格呈现出颜色变淡、斑驳不一的痕迹。这些给选材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更好地和原件纸张效果保持一致,决定选用没有线格的老式书写纸作为复制用纸,线格采用手工绘制的方式来完成。这样既能保证纸张材质的一致性,也能保证线格颜色和形态的一致。
二是正反两面字迹的摹写。纸张正反两面都有字,临摹复制时是一个难点,摹写时为保证字形的准确,需要使用拷贝台来完成,临摹完一面后,另一面的字迹通过拷贝台的灯光会受到已完成临摹字迹的干扰。为了尽量减小干扰,决定在临摹前用Photoshop软件先制作出清晰的黑白影稿,用于临摹。
三是纸张的做旧。文物原件纸张呈黄褐色,有油污。复制时,做旧的程度是较难把握的,为了更好地呈现文物原件整体面貌,决定采用擦旧的方式做旧,油污也尽量按照原位置、原大小制作。
四是红手印的复制。指纹具有唯一性,指纹的复制是难点,复制时,决定采用按手印和拿毛笔修整的方式进行,尽量保证手印的形似。
以“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的复制原则为指导,对几个复制难点进行重点分析后,决定采用手工画线格、手工摹写、手工做旧做残、手工制作手印、数字修图制作临摹底稿、数字技术制作印章来完成,以传统手工复制技艺为主、数字技术为辅,更好地还原原件的整体特征。
纸张选用和原件纸质、厚薄相近,存放有20年左右的老式书写纸,尺寸裁切略大于原件,便于后期做旧做残处理;准备国画颜料花青和朱砂、墨汁、小楷笔、尺子用于线格的绘制;根据原件字迹准备笔尖宽度约为0.2毫米的钢笔、蓝黑钢笔水;准备国画颜料赭石等颜色、铅笔、菜汤、棉花、小刀,用于纸张的做旧做残;准备印油、“珠圆玉润”小楷笔用于印章和手印的复制。
原件由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的线格组成,绘制前,首先要调配好颜色。红色线格使用国画颜料朱砂加胭脂调配,蓝色线格使用国画颜料花青加淡墨调配,原件因为时间久远,已呈现旧色旧气,因此,调配时颜色宜淡不宜浓,多加水稀释。对于颜料的比例,需要在调配过程中不断拿笔在空白纸上试验,直到和原件颜色基本保持一致。
为了保证复制的准确性,绘制线格需要使用与原件大小相同的影稿,将复制用纸蒙在影稿上,通过拷贝台的灯光来绘制。早期影稿的制作是靠手工描摹拓印来完成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影稿主要采用数字印刷机打印,“用复印机替代手工制作影本,平整快捷,线道形状再现也十分真实”②。由于原件的线格颜色较淡,扫描打印出的影稿清晰度不够,绘制时会影响线条的精准度,因此,需要利用Photoshop软件将原件的扫描高清图片首先变为黑白稿,再利用“曲线”功能调整对比度,尽量保证线格黑白对比分明,调整好后打印出来就可以作为影稿了。影稿的线格颜色越黑,在拷贝台上看得越清晰,因此用于临摹复制用的影稿一般都是黑白稿,利用“曲线”功能调整时,也要适度,颜色越黑线条越容易变形,会损失很多细节,调整时需要比照原件,把握好分寸。
将复制用纸放在打印好的影稿上,打开拷贝台灯光,比照原件影稿的线格位置摆放直尺,使用小楷笔笔尖蘸取少量颜色,依次绘制。绘制时手要稳,力度要均匀,画出的线条才能平直,可以使用一支底部平滑的笔作为支撑,倚靠在绘制用的小楷笔旁,这样可以保持毛笔的稳定。线条要均匀平直需要通过在练习纸上反复练习,熟练以后再正式绘制(图2)。
图2 绘制好的线格
字迹的临摹复制同样需要在拷贝台上拓着影稿临摹。原件钢笔字迹颜色较淡,直接打印后拓着摹写线条不清晰;双面都有字迹,避免干扰也需要清晰的影稿。因此,首先用Photoshop软件对原件两面字迹分别制作清晰的黑白稿用于临摹。字迹的黑白影稿同样要注意黑白对比调节的度,在修图时,利用“曲线”功能调整容易使线条粗细和原件产生出入,较细的牵丝引带极易消失,因此,也要比照原件,适度调整后打印出来(图3)。
图3 制作好的影稿
钢笔字迹,由于纸张和墨水材质自身的特性,字迹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变色,“过于陈旧的钢笔线条,其颜色会分化出蓝、黄、灰三种色相而使临摹无法进行”③,如直接选用市面上购买的钢笔墨水,很难和原件墨色保持一致,所以,墨水需要调配。原件墨色主体呈蓝黑色,由于时间久远,颜色发生变化,黑色部分已变淡,调配时,使用滴管吸取适量蓝黑色墨水至容器内,再吸取少量蓝色墨水至同一容器内,加少量清水进行配制。
字迹临摹分为试临摹和正式摹写两个阶段。在试临摹阶段,首先要分析原件字迹的形态、风格、起收、轻重等特征,以原迹为规范,反复揣摩其在线条的起、行、收上所能反映出来的执笔方式及特点。钢笔字迹主要通过调整执笔的垂直角度、手指力度搭配、支点变位做到笔力准确,方圆、虚实、起收、轻重合度,墨水颜色变化准确。通过反复的试临摹,对原件字迹特征充分掌握并熟悉笔、墨、纸之间相互配合的特性后,就可以正式摹写了。在正式摹写时,采用的是直接摹写法。即在拷贝台上,透过拷贝台灯光,拓着字迹影稿直接在复制用纸上摹写,基本做到笔笔到位。双面字迹的摹写,如用于展览的,应先摹写用于展示一面的主体字迹,因为一面摹写完后,另一面字迹会受到字影干扰,影响字形准确度。
第一遍的直接摹写无法保证笔笔到位,摹写完后,还需要比照原件,对字迹进行修整,把摹写时无法顾及的部分通过补笔、补墨的方式补全。钢笔字迹的修整一般都需要借助毛笔来完成,因为修整时需要依靠细微的笔触调整,钢笔笔尖硬,粗细不能灵活调整,毛笔在下笔时粗细、轻重可以随意变化,更利于补笔笔墨。修整时,墨色一定要淡,避免留下修补的痕迹。在摹写时调配的墨水中再加入清水,毛笔蘸取后,把笔毛捋干,通过极细微的小笔触,完成补笔补墨的操作,整个操作在放大镜下进行(图4)。
图4 字迹修整
文物原件上多处有油污痕迹,在复制时,首先用铅笔将影稿上油污的大概位置圈出,然后通过拷贝台,在复制用纸的相应位置也用铅笔圈出;盛少量菜汤,在菜汤中兑清水,用喷壶将复制用纸喷湿,用毛笔蘸取菜汤,在画圈的位置点涂。纸张喷湿可以使油污与纸张充分融合,显得更加自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菜汤中要多加水,尽量清淡,通过少量多次的方式在纸张上涂抹,避免痕迹太重无法修整。由于纸张需要喷湿操作,钢笔水遇水容易洇开,所以要在字迹临摹前进行油污的制作(图5)。
图5 油污制作
原件的旧色主体为黄褐色,整体呈现斑驳不一的特征,除了纸张自身的变色,在流传过程中,蹭脏的痕迹也较明显,如用刷染法颜色容易过于均匀,为了更好地再现原件的旧色旧气,决定使用擦旧的方式来做旧,较真实地还原了文物原件旧色产生的方式。
擦旧是使用棉花蘸取色粉在纸张上按压,使颜色自然黏附到纸上。色粉根据原件的旧色,选用赭石、土黄、花青等颜色,加水稀释调和,待调和好的颜色干了以后,会形成色块,将干透的色块碾成粉,就可以用于擦旧使用了。文物原件还有发黑的颜色,因此将色粉倒到白纸上后,用铅笔在纸上反复摩擦产生粉末,把铅笔粉和色粉一起调和,颜色更准确(图6)。擦旧时,棉花蘸取色粉后,要根据原件旧色部位特征,局部按压,注意轻重变化,尽量使擦旧的痕迹自然,可以用橡皮擦去按压过重的部位(图7)。
图6 制作好的擦旧用色粉
图7 纸张擦旧
复制时,会根据文物原件明显的残破特征对复制件做残。在复制件上用铅笔画出原件的残破形状,较平直的部分,使用针锥划割、砂纸打磨的方法做残,不规则的残破,用刻刀根据画出的形状,一点点把纸张多余部分剔除(图8)。
图8 纸张做残
原件纸张文物上有规则的折痕,应当是为了书写方便所折叠。为了更好地还原原件特征,复制时在复制件相应位置也制作了折痕。制作时,首先在原件的打印影稿上把折痕的部分用铅笔清晰地勾勒出来,并将折痕线延长;将复制件放于影稿上,借助拷贝台灯光对好规矩后,将尺子放在画好的折痕线上,用手把复制件折叠,借助尺子的硬度和厚度,就可以把纸张的折痕折出,依靠尺子折叠比直接折叠位置更精准(图9)。
图9 折痕制作
该纸质文物原件钤盖有四个姓名章,字迹较清晰,因此,选择制作印章铜版,用再钤盖的方式来复制。首先,使用Photoshop软件“去色”“曲线”功能将电子版图片转为黑白对比度清晰的图像,再用“橡皮擦”等功能将印章上残留的钢笔字迹去掉;利用修好的电子图片,烂制反像字铜锌凸印版,修整成形;制作合适大小的木托,将印章铜版黏到木托上(图10)。
图10 制作好的印章
印章的钤盖关键在于位置和颜色的准确,钤盖时把原件影稿放在拷贝台上,借助灯光将复制件的规矩和原件对好,有印章的部分需要做直角定位,定位时一般选用深色卡纸,分别在印章左上角的横边和竖边摆放,复制章依照摆放后形成的直角规矩钤盖即可。原件使用的是红色印油,钤盖时也应蘸取相应的红色印油。
手印的制作无法和原件一致,因为指纹具有唯一性,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在复制时,只能尽量选择和原件大小、形状、花纹近似的手指按压指纹。复制时,手指蘸取红色印油,在白纸上多试几次,掌握好力度和大小后再正式按压。按压时,指纹形状无法保证和原件一致,必须要依靠后期的修整来完善,因此按压的力度要比原件稍轻,大小也要留出富余,留出后期修整的空间。修整使用的是笔毛没有泡开的新笔,用笔尖蘸取印油,顺着按压的纹路,一点点把形状和颜色不足的地方补全。
通过以上各步骤的操作,复制件的制作就基本完成了。对复制件整体效果进行检查,细节方面的不足可以再稍作修整,最后,将复制件背面钤盖复制品标识章,就完成了制作(图11)。
图11 文物原件与复制件局部对比图(左为原件,右为复制件)
文献复制包含多种工艺,是一项精细化的技术,每个步骤都必须认真对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复制件的品质。只有每个细节都严格要求,才能最终实现复制品的“真”,达到可以比对原件的程度。文献种类繁多,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复制时很容易因为材质、工艺等各方面的特性遇到困难,复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斟酌考虑,并通过实验去验证。复制过程要始终坚持对应表现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历史特征。如今,彩喷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献复制,彩喷件虽然效率高,但对材质、颜色等各方面的细节把控很难到位,手工复制能更加立体地展示文物原件的效果,因此也成为复制工作的主要方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字技术,“将文字图像转换为电子文本,经过计算机进入程序对数字化文件进行技术处理,再输送给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数码复印机等输出设备,形成文字图像”④,可以在制作影稿、修版、制版等方面为手工复制提供更多的帮助,提高手工复制的效率。如何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维护传统手工制作特色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效率、提升文献复制件的品质,也是文献复制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复制实践,相信文献复制技术会不断地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注释
①马海鹏,肖贵洞,孟硕.近现代文献复原复制技术[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27.
②崔雪祯.文献复制中的对应表现与方法[J].中国民族博览,2015(8):208.
③王秋仲.硬笔手迹的复制性临摹初探[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215.
④马海鹏.数字技术在文献复制工作中应用实例解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