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碑刻档案看关帝历史文化
——以嘉峪关关帝庙碑文为例

2023-12-01 00:25:34杨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关帝武安关帝庙

杨梅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1 明代碑文中嘉峪关关帝庙的历次修缮情况

1.1 《嘉峪关碣记》碑

《嘉峪关碣记》碑为明正德二年(1507)嘉峪关内城东、西二楼及关内其他设施修建竣工,负责工程的承信校尉王镇刊立。碑文记载:

皇明肃州卫嘉峪关内居中地,旧有玄帝庙,岁戍官军百余,西域往来使旅祈仰,无不感应。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使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推委镇董(监)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惕睹高真祠居下隘,恭虔叩请,三卜俱吉。遂协心捐资,移建于关南城上,向北筑基,重修庙一所。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金餙辉煌,神威炫耀,凡有褚事必应①。

根据碑文内容得知,嘉峪关过去有玄帝庙,原位于嘉峪关内城,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兵备副使李端澄在修建光华楼与柔远楼等建筑时将玄帝庙宇迁移至外城。

1.2 《重修武安王庙碑记》

宋代宣和五年(1123)关羽被封为“义勇武安王”,因此明代中期前称关帝庙为武安王庙。现存的《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就记载了明万历六年(1578)重修关帝庙的情况。碑文曰:

关治东创始,是关创建汉寿亭壮缪义勇武安王庙,所以保障此关以永吉者也。酒泉余工讳动,别号东泉。持行忠孝事神恤民,罔不竭诚。万历六年(1578)膺承天眷,命守斯关,驻麾是地,诣竭神庙,睹其规模狭隘,像仪矮卑,心既谦然而欲新之。遂捐俸资,鸠工抡林。

根据碑文可以得知,明代建关就创建关帝庙,明万历六年(1578)酒泉人余公驻守关城,在嘉峪关诣谒神庙,目睹关帝庙其规模狭隘,塑像矮卑,当时就有了重修的想法,于是他带头捐银,筹款购买材料,招募工匠,于万历十年夏(1582)竣工。

通过明代两通碑刻可见嘉峪关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对玄帝庙重修的记载,但对于这座玄帝庙很多文章的观点认为其是关帝庙,笔者认为《嘉峪关碣记》碑与《重修武安王庙碑记》两块碑文的内容反映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玄帝与关帝本就是不同的两位古代神灵。玄帝又称玄武大帝,即北极玄天真武大帝,是古代神话中辅佐颛顼的北方之神。相传,在“靖难之变”中曾显灵相助燕王朱棣,朱棣登基后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大帝”,所以明代真武信仰的传播十分广泛,这一点可以从地方志中找到佐证。《肃镇华夷志》祠祀中记载肃州卫条目下有“玄帝庙”和“关帝庙”:“玄帝庙,有二处,一在东郭外,楼官厅西,副使陈九畴重修;一在东城参府之西,嘉靖二十八年被火灾尽毁,嘉靖三十一年副使张玭、参将何淮重建,有碑记。……关帝庙,城东把总厅右,嘉靖二十七年,参将刘勋重建。有碑记。”②这段文字说明当时玄帝庙和关帝庙是同时存在于肃州地区的,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所处位置分析,都反映出当时对玄帝的崇拜要大于对关帝的崇拜。玄帝庙于正德元年(1506)重修之后再无记载,到万历六年(1578)又重修了关帝武安王庙,可能玄帝庙在此期间改换门庭成了关帝庙,也可能两者之间各有区分,没有相承关系,至少从碑文上看没有关系。玄帝庙自《嘉峪关碣记》碑记载的最后一次修缮后就再无音讯,玄帝信仰也逐渐被关帝信仰取代,作为武庙的代表关帝庙继续延续发展,在清代也经历了多次的修缮,成为嘉峪关唯一一座能保存下来的庙宇。

2 清代碑文中嘉峪关关帝庙的历次修缮情况

2.1 《武安会众信冠军赞序》碑

《武安会众信冠军赞序》碑,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立,碑文明确记载了关帝庙明清的承袭关系。关帝庙自万历十年(1582)修葺后,庙貌虽焕然一新,但由于时间久远,庙内清冷,已无往日热闹的场面。碑文曰:

于乾隆七年有姑臧陶公千厅其地,目击心伤,以谓区冲地要士享安堵,民皆乐业,耕食凿饮不被芜恐者何?莫非圣地之惠也。奈何以昭昭之灵,任寂寞而不为尊亲是以凡有血气者之所憾也。于是一公倡于先,外委旗队兵丁和于后者六十余人,笼逻圣会。诚纳月艮银,菲饮食而衣服几为经营,积金百余,以为春祈、秋报、祭祀、蒸尝之费水,余半百治鸣锣二面,鼓板全付,垂帘案帏供器旗伞俱全,銮驾半付,肃圣容而壮观丽。

此次修缮距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已有165年,由守关将士和众信弟子共同捐资,增设了关帝庙中的部分基础设施及用品,其中一半费用购买鸣锣、鼓板、垂帘、案帏、供器等物品,另一半费用用于春祈、秋报、祭祀、蒸尝之费,使关帝庙又焕发生机,再次成为地方百姓集会和举行传统仪式的重要场所。

2.2 《神道设教仪》碑

《神道设教仪》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碑文曰:

积珍等虽处边疆,久沐圣化,草薄从忠,循分守义,岁时伏腊,亦尝集同社举古乡饮燕射之意仿而行之,尤念关西夫子义胆光明,英姿卓荦,登斯堂者,其刚大之气,凛凛在目,尊崇之意自有勃然而不可遏者。丹获之后敬备銮舆、仪仗及一切旗伞彩檐供器天棚等项,伏翼神圣默知。积珍等献拜之诚而声灵常在,保佑维持使得雨旸时。

碑文记录了山陕弟子柳英莲、马万贞等三十七人捐钱,为祈雨和凝聚乡党宗族、彰显关公忠义英勇而修缮关帝庙,此次修缮主要为庙宇配备了銮舆、仪仗、旗伞、供器等物品,并对屋檐、天棚进行漆饰。

2.3 《重修关帝庙》碑

《重修关帝庙》碑,清嘉庆十三年(1808)立,碑文曰:

关内城垣巩固,设立游府,统帅兵弁,静镇防守,士民、商贾比屋而居,因于其中建关圣庙。每逢朔望及庆祝之期,馨香恪荐,演剧献牲,神喜人欢,群推千古之盛事,讵非英明之感发哉!第圣像旧系装画五彩,历年久远,未免暗淡无色。天棚、马殿、山门、旗台两廊彩壁并满堂神像均已剥蚀,有心者不能不触目而心感矣。予同乡熊公,蜀西人,职膺游府数载于兹,慨然倡首,营中官兵共捐俸饷,本关善士、往来宦商随缘乐助,爰于丁卯夏兴工,戊辰秋告竣。迄今圣像金身辉煌焜耀,凡一切应修理者,靡不焕然一新。

碑文记述了关帝庙旧时的彩绘因时间久远,均已脱落、剥蚀严重,时任游击将军熊敏谦带领手下将士捐资助钱,对关帝庙进行修缮,对庙内的一切能修尽修,使庙宇焕然一新,可见修缮规模不小。

2.4 《重振关帝圣君殿香火善举记》碑

《重振关帝圣君殿香火善举记》碑,清光绪四年(1878)立,因石碑表面脱落严重,许多碑文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碑文曰;

关城东侧旧有关圣帝君殿宇一所,上年承平,时人□□□香火正盛。迨至同治四年二月,内□□变乱,关城失陷,肃逆各处攻扑焚毁庙宇,□□金身。惟我本关关圣帝君大显威灵在于西南城楼,红□□□□□□抱头鼠窜,亡魂丧胆,再不敢目视关城,我官兵皆赖帝君之默祐,灵通西极,威震东京,永护军民,三军乐业。……光绪戊寅之岁冬月廿间,适逢大游戎郭公……目观□帝君宫殿,诸多不齐,缺乏灯火,公不忍坐视,□大千侯颜公□□□,王郭、杨陶,……同确议,郭公每岁慨施银□两千,把□委队目兵丁等慷慨各助银两多寡不一。

碑文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二月发生肃州回变事件,关城失陷,许多庙宇被焚毁,因关帝显灵才使叛乱者“抱头鼠窜,亡魂丧胆”,游击郭有德看到关帝庙内设施不齐全,缺乏灯火,遂与关内其他官兵共同捐资添置庙内香火。碑文中把叛乱的平息归功于关帝保佑,以关公显灵之说来鼓舞守关将士的士气。

以上清代保留的4通石碑记载了从清乾隆十二年(1747)至清光绪四年(1878)间,130多年的历史中关帝庙的修缮情况。参与关帝庙修建的人员也从地方官兵扩展到一般百姓,如众信弟子和山陕弟子。在四次修缮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重修关帝庙碑》记载的清嘉庆十三年(1808)的修缮,其余三次规模较小。清代关于关帝庙的碑刻数量增多,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关帝的崇拜与信仰已经非常普遍。也正是有了这些记载于碑文之中的修缮以及没有记载的修缮才使关帝庙的香火得以延续,成为关城之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庙宇。

3 明清嘉峪关关帝信仰文化的社会背景

关帝信仰始于隋唐时期,形成于宋元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关帝庙是民众信仰关帝最直接的体现。随着明清两代嘉峪关职能的演变及当地军政官员和百姓对嘉峪关关帝庙的多次修筑,人们对关帝的诉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关帝信仰在嘉峪关地区又呈现出独特的地方化,从国家推崇的“武神”演变为保佑一方、驱邪避灾、福泽庇佑等无所不能的“万能之神”。

3.1 明初

为巩固西北边防,冯胜奉命在河西走廊建关设防,于明洪武五年(1372)初筑土城修筑嘉峪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设嘉峪关所,隶属肃州卫管辖。由于吐鲁番部族的兴起,时常对明朝在嘉峪关外设置的关西七卫进行侵扰,直接威胁到嘉峪关的安危,明朝不得已“弃关外之地,嘉峪关沦为极边,被视为‘关限华夷’”③,作为西北边疆的一座重要军事要塞,这一时期嘉峪关主要发挥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防御职能,驻守一定数量的守军。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十分注重在军队和军人中大力提倡关公崇拜,推崇、利用关羽的勇武精神、忠义品德并将其“神”化。宋、元时期就已经形成军队在军事作战前参拜关公、祈祷关公显灵助力作战的风气。明朝更是将其列入国家祀典,武成王“武神”的地位逐被关羽所取代,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军队大量建设关羽庙,使得关羽庙成为明朝军事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④。因此,修建嘉峪关关帝庙最主要是明朝统治者大力推崇的原因,其目的是以关公忠义品德培养军队效忠皇权的思想;以关公勇武精神鼓舞士气,使军人勇敢作战;以关公神灵保佑来增强军队的胜利信心,减轻和克服不利形势下的恐慌、动摇情绪。第二个原因是地方军队及官员出于军事方面的需要,嘉峪关现存明代关帝庙碑文中立碑署名大多为参将、把总等地方军政官员,他们自己捐资主导修建关帝庙,将关羽视为“武神”和自己心中的楷模,并把关帝庙当作军队设施的一部分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修缮。

3.2 清代

清代嘉峪关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随着新疆全部统一,嘉峪关已由过去的边陲变为腹地,它的军事防御职能有所弱化,但并不意味着嘉峪关由此衰落,相反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其交通要冲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众多商旅、行人、贡使往来与此,随着进出人员的增多,盘查过往行人、对进出货物征收关税成为嘉峪关的主要职能,嘉峪关已然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才能对嘉峪关关帝庙进行多次扩建和修缮,清代关帝庙碑文立碑署名反映出参与关帝庙修缮的人员从地方守关将士扩展到地方百姓、山陕弟子,人们将更多的希望都寄托于关公,关公也就成了能保佑一方、驱邪避灾、福泽庇佑等无所不能的“万能之神”。

4 碑文反映出的明清时期嘉峪关地区关帝信仰文化

4.1 关羽是国家军队的“武神”,是军人心中的崇拜对象和精神支柱

明清时期嘉峪关关帝庙的主持修建者多为参将、游击、把总等地方军队官员,他们非常重视对关羽的崇拜,共同捐资修建关帝庙,并在作战之前祭拜关公,以关公勇武的精神鼓舞士气,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提高战斗力,增强军队及军人的自信心和胜利心,减轻和克服恐慌情绪,希望关公保佑将士在战斗中能旗开得胜、平安归来。同时,军人在对关公崇拜中增强了守土有责、护国安民、临危不惧、义气相许等职业品格。地方军队官员希望借助“武神”的神力,祈求关公显灵保护城池使嘉峪关威震四方,显示出明朝的威严,震慑周边游牧民族,正如《重修武安王庙碑记》中记载的“酒泉西古创嘉峪关乃华夷天限,西面长城,北门锁钥也。关治东始创,是关创建汉寿亭壮缪义勇武安王庙,所以保障兹关以永终吉者也”。

4.2 关公是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道德楷模,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公精神的核心是忠义精神,历代封建王朝对关羽加封、为其建庙,就是要推崇、倡导关羽的忠、义,以达到教化民众、护国安民、维护统治、效忠皇权的目的。《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就记载了当地官员余公对关羽的钦佩与仰慕,“有感于武安王之匡扶大汉,贯日至忠贞,凌云之节义,千古之英风,万年之正气”,为彰显关羽的忠义精神重修武安王庙,希望后人尊崇忠义精神,并得到关帝的庇佑,正所谓“尊崇忠义之者蒙王之祐,霂王之庇,亦于千万世而不穷者也”。除此之外,还有《武安会众信官军赞序》碑中的“陶公”、《重修关帝庙》碑中的“熊公”、《重振关圣帝君殿香火善举记》碑中的“郭公”等皆是因仰慕关公的忠义仁勇而主导修筑关帝庙。守关将士通过瞻仰凭吊“武神”,对关羽心生仰慕和钦佩之情,以忠君守义的关公为榜样,时刻警醒他们勿忘忠于朝廷、报效国家的重大使命,正如《武安会众信官军赞序》碑文曰:“忆昔桃园会,赤胆扶汉鼎。威服岩疆固,荡荡德难名。徒慕无由报,以伸众凡情。”

4.3 关公是地方的保护神,通过祭祀关公,祈求关公能保佑一方,让军民安居乐业

《重振关圣帝君殿香火善举记》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发生回民叛乱,致使关城失陷,庙宇被焚毁,关帝显灵才使叛乱平息,因此“我官兵皆赖帝君之默佑,灵通西极,威震东京,永护军民,三军乐业”。又如《武安会众信官军赞序》碑记载:“士享安堵,民皆乐业,耕食凿饮不被芜恐者何?”这些内容都充分说明了地方军民祈愿关公,希望其能镇守一方,永保关城内外安定祥和。明清时期还流传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向关帝庙祈雨的信仰习俗,相传这一天为“关公磨刀日”,祭祀关公并祈求关公显灵,驱邪避灾,福泽庇佑,以普降甘霖,《神道设教仪》碑就记载了百姓为祈雨对关帝庙进行修缮和祭祀关帝的情况。

4.4 关公是维系乡党、宗族、信众之间情感的纽带

嘉峪关地处边关要塞,除地方百姓外,当时还有很多在此驻守、经商、谋生的外地人,他们长期背井离乡,思乡恋亲之情使他们更加注重同乡之间的情谊,彼此更需要能联络情感的场所。《武安会众信官军赞序》碑曰:“屡岁信君子聚众集会,岁岁时伏腊敬服尊亲。”说明关帝庙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也是乡党、宗族、信众进行聚众集会的时候,因此关帝庙也是部分群体之间情感联络的纽带。《神道设教仪》碑记载了39名山陕弟子捐钱修缮关帝庙:“州里乡党宗族之所居睹,故之所聚,无情以联之,则涣,无礼以道之,则漓,甚至休戚不相关,死生不相顾……每逢圣诞之辰,先期戒事,凡我同人咸集行礼。三献礼毕,然后命庖人设酒醴,耆老扶杖,弟子执爵,尽一日之欢,笃树世之谊。凡所谓敦人伦厚风俗不咸寓于斯哉!”关公是山陕商人的精神支柱和偶像,山陕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因此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建有大量山陕会馆,他们通过祭祀关帝来增加同乡、宗族之间的凝聚力。这些关帝崇祀的集会活动对于传承传统风俗、凝聚乡党宗族、增进同乡之间的友谊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注释

①本文中碑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读者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俞春荣著的《嘉峪关金石文化研究》。

②李应魁.肃镇华夷志校注[M].高启安,邰惠莉,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44.

③僧海霞.从“关限”至“废垒”:明至民国嘉峪关的意象变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24(1):115.

④朱海滨.国家武神关羽明初兴起考:从姜子牙到关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1):86.

猜你喜欢
关帝武安关帝庙
雍武安等书画作品
绿色天府(2022年10期)2022-11-05 08:59:40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绿色天府(2022年1期)2022-03-17 10:13:38
福建东山关帝庙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文史杂志(2020年3期)2020-07-07 09:32:27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条释疑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关帝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CSAMT在武安地热井开发量的应用
河北地质(2016年2期)2016-03-20 13:52:03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文物季刊(2016年1期)2016-03-18 0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