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承寿
(福建省建宁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建宁 354500)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利用各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确保他们拥有夯实的数学基础,为他们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结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开展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个人数学核心素养的明显提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多样化学习需求,合理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与新方法的探究之中,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者,转变成发现者与探索者;应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获得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最大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始终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上,然而却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其自主创新的发展,影响其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养成,难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则可以促使教师走出旧有思维的限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小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可以让学生拥有较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从而展开深入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分享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最终获得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并非只是让学生应付当下的考试,而是让他们从教育中有所收获,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将其转换成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养料。数学学科是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数学课堂已经逐渐丧失了使小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个人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建高质量自主学习课堂,使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夯实的数学基础,为他们日后学习更为深奥的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他们能在面对问题时,可以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寻找到突破口,那么学好数学将不再是难题。为此,数学教师应提高重视。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数学知识。比如在购物时会用到数学课本中与人民币有关的知识;在看表时会用到数学课本中与时间有关的知识;在买衣服时会用到数学课本中与计算有关的知识;在分析时,会用到数学课本中与统计、估算等有关的知识。为了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便于他们从较为熟悉的生活元素中开展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提升个人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之道,以此完成学习目标,获得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与“轴对称”有关的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元素,探究与之有关的数学规律与数学现象。首先,教师让学生拿出之前准备的纸张、双面胶等工具,让他们结合课本上的内容用剪刀将手中的纸张对折一次,剪出多个形状。然后请其他学生利用铅笔画出所剪纸张展开以后的形状,以此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之间的桥梁,强化学生的生活化学习观念,促进其动手能力的不断提升。针对与“平移”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个词语字面上的意思,对部分生活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比如“我们将饭盒带到食堂,请问饭盒的运动轨迹是平移吗?”“周一升国旗的过程中,五星红旗的移动轨迹是否属于平移?”这些现象对于学生而言非常熟悉,只不过之前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此时,被教师一一提出,学生将会进行认真分析,这对于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害怕发言,总是担心出错,究其根本在于数学教师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信心,教师应转变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应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使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思路不正确而引来其他同学的嘲讽或是教师的指责;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敢于参与自我学习,乐于进行自我学习,最终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比如在学习与“角的度量”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展示自我的时间。在预习环节,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量角器这一学习用具。等正式开始上课以后,教师可以首先请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有“角”,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因此他们将纷纷说出答案。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些地方的角度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以后,纷纷摇头。教师再问:“怎样才能判断这些角的大小呢?”学生听完会给出许多意见,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因此很难给出较为正确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考虑到生活中物品的角度相对较大,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的测量,教师可以拿出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画一个角,然后请学生测量这个角的度数。已经预习过的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测量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结合自己的测量经验,阐述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这样一来,既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又加强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学生学好与“角”有关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与此同时,数学教师也可以指导其他学生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开展相应的预习活动,并请他们在下节课堂上分享出来。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势必会积极的预习数学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
此外,小学生碍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所给出的预习成果存在较多不足,对此,教师应给予其更多的鼓励,促使他们形成强烈的学习信心。在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尤其是尝试错误的学生,应及时表扬他们敢于试错的勇气,以此形成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突破旧有思维的局限,积极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为他们探究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由于家庭条件、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故而,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开展逻辑层面的交流,以此达成共识,获得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较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针对数学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活动,从而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获得探究能力的明显提升。
比如在学习与“数据收集和整理”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某一天或某一时间段经过某个路段的车辆的图片,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整理相应的数据,并将其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使学生更为清楚自己的探究任务,教师还可以给出明确的要求。第一,整理在特定时段内,车辆经过目标路段的车型、品牌、颜色等内容。第二,利用“正”字形的统计方式,对其进行精确地统计。第三,对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科学地整理,然后对各种涉及的车辆的数量进行相应的排序。学生想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结合小组成员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分工合作。比如谁来记录车辆、谁来统计数据等,然后经过协商以后,得出与车辆有关的数据。期间,他们可能会因为整理经验欠缺,而遇到各种困难,比如不会统计数据、不会明确图表的组成内容等。对此,教师可以先不给出答案,而是通过鼓励性语言,引导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统计结果不佳的小组,教师可以请他们总结自己在整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应该如何避免这类错误的技巧等。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表现优异的小组上台分享自己的整理经验,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更多学生掌握整理数据的技能,为他们学好与“数据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学内容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分散,小学生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边积累相应的数学知识,一边完成知识迁移的目标,从而形成扎实的学习基础,为他们学习后续更为深奥的数学知识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与助力。故而,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迁移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开展综合讲解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顺利完成知识迁移这一学习目标;也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由学生自主安排复习活动,切实做到温故而知新。
比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基于学生掌握整数的意义、整数四则运算等基础之上的。在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整数意义与小数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以此强化他们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使他们利用类推、对比等方式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次讲述小数的产生以及所代表的含义、小数的读法与写法等,并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小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等方面上。第一,在正式授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若是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好,教师还可以结合前面讲述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预习习题,使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完成预习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整数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对比活动,从而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综合考虑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题,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且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断融入到“数与代数”知识体系中,使他们在建构过程中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助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整理出来,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以“乘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学生通过分析以后,将会对“乘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相对较好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其张贴在教室的“展览栏”中,以供其他学生借鉴。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知识迁移”有关的讨论活动,让他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迁移技能,为他们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创建自主学习课堂的路径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强项和弱点,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为他们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这可以包括针对性的补充教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或者是与学生一对一的辅导时间,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非常重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回答问题、进行小测验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为例,首先,对于那些对分数概念理解较弱的学生,数学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加强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准备简单而直观的教学示例,例如用图形表示分数,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大小和大小关系。此外,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练习题,逐步增加难度,让他们逐渐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技巧。其次,对于那些对数学感兴趣且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数学教师可以开设拓展课程或提供有挑战性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邀请这些学生参加数学俱乐部或竞赛活动,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此外,鼓励这些学生参与解题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路,增强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和领导能力。
针对所有学生,数学教师可以开展个性化的辅导和小组讨论,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理解程度进行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相互学习和帮助,教师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针对性地解答疑惑,并在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后,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最后,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提供的个性化支持和反馈情况,通过不断总结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获得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学科素养的明显提升。故而,教师应提高对自主学习课堂的重视,并灵活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应认真分析现阶段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积极制定改进与优化的教学方案,以此强化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学好数学学科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