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2023-11-22 06:08李景宏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8期
关键词:新课程劳动课文

李景宏

(寿县实验小学 安徽淮南 23220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完善了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即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得天独厚。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联系课文主题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思想层面的“破冰”。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更能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政策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劳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和勇敢作为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劳动创造,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劳育更是被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対教育的政策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新课程标准(2022年年版),其中明确指出,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勤劳美德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结合语文学习任务群培育劳动价值观,结合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学习和劳动实践的融合,正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三)学生成长需要

教师和家长往往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劳动教育,缺乏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导致学生普遍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劳动实践。其实,劳动教育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对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已经成为时代所需。下面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之路。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一)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劳动观念

新课标倡导凸显语文课堂情境化、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等特点,利用学习任务的制定强化劳动教育理念,把零碎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任务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自我提升,在多样化的课堂环境中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千人糕》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前集中精力进行主题思想分析,在正确把握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根据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制订更具发展性的教学计划,强化劳动教育理念,活跃学生感性思维,让其以更具创新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基于此,教师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千人糕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叫“千人糕”?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探究千人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经历了哪些工序。学生通过研读,明白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知道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米糕需要经过制作、包装、运输、销售等劳动过程,经过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学生们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并推而广之,意识到生活中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课后可以“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劳动不易的体会,强化其劳动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二)抓住关键时机融入生活实际,丰富学生阅读情感体验

教师在正确把握语文、劳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要围绕课文主题挖掘生活化资源,抓住关键时机引起学生共鸣,不断丰富其阅读情感体验,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例如,义务教育阶段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守株待兔》一文选自《韩非子·五蠹》,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渗透正确思想价值观。教学时,教师先利用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心:大家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谁能来给老师讲讲?在学生的讲述中教师了解了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把握程度。紧接着,利用视频的播放引起学生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初步展现故事内容,为后期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利用幻灯片引导,让学生联系前后文猜测“株”“触”“释”“耒”等是何种意思。形象化的图片活跃了学生思维,学生尝试自行翻译全文,在把握寓言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丰富自身文学素养。之后,教师提问:宋人为什么等不到兔子了?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要想拥有好的生活,只能依靠劳动……教师结合生活案例丰富学生阅读实践体验,贯彻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育理念,让学生明确劳动实践的真正意义,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感受劳动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性资源。为彰显语文课程的突出优势,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收集更多的活动素材,带领学生深入感受劳动意义。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文言文二则》一课的教学时,为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课堂,课前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深入剖析,从学生角度对文言文进行审视,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基于此,首先,围绕《囊萤夜读》进行提问:同学们晚上一般怎么看书呢?学生1:打开台灯看书;学生2:用点读笔看书……可以看出学生们正享受着科技时代的便利,此时,教师用语言引导介绍文中的主人公“胤”,让学生猜测,身处古代的他夜晚用什么看书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灯油”。教师不要公布准确答案,应当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紧接着,学生在阅读中得知,文中主人公在夏天竟将数十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借着萤光看书。学生对这种恶劣的学习条件感到震惊。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古今学习环境的对比。面对差距甚大的生活环境,学生感觉到羞愧,自己从来没有珍惜父母给予的优质条件。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确坚持不懈、勤奋苦学的最终价值。另外,学生对《铁杵成针》有一定了解,教师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自行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故事讲解。学生从诗人李白的视角出发,感叹老婆婆坚持不懈的行为,居然通过自己的劳动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从而明白努力、坚持的人生道理,并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坚定用自己的劳动来换更有意义的东西的信念。

(四)以课文主题为导向开展校外实践,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以课文主题为导向开展校外实践,能够逐步完善学生劳动思想观,展现“知行合一”的发展内涵。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落花生》一课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利用生活化导入手段引起学生共鸣,让其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身对花生种植、花生制品的了解,后期利用小组合作、角色分配阅读等手段,剖析其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情。为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贯彻跨学科教育理念,以课文主题为导向开展校外实践,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其次,学生围绕本节课主题,提前对花生种植的相关内容做好功课,为彰显花生种植过程的真实性,教师应当保障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亲力亲为,循序渐进地播种、施肥、浇水、覆膜,完成烦琐复杂的劳动任务。随着时间推移,尘土飞扬的种植环境让学生逐渐丧失耐心,此时教师加以引导,让其明确通过长时间的劳动在来年可以获得多少的收获。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间接丰富学生的农业知识,让其对花生形象、种植过程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对父亲“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的印象更加深刻,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牢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彰显高效课堂的教育优势,在正确把握课文主题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浓厚情境,借助生活资源、劳动实践、学习任务等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其从作者角度出发,感受其中的劳动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在新课程背景下,主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以此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程劳动课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背课文的小偷
热爱劳动
背课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