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珊珊
(亳州市第三小学 安徽亳州 236800)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劳动教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能够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探索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路径,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加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形成“智育+劳育”的新模式,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更好地达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从教育价值来讲,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强化大有裨益,能够为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劳动创造意识,是提升其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能够达到以劳增智的目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的劳动教育跨学科课程体系,承担语文学科应有的责任,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多渠道推进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具有多学科元素融入的属性。劳动教育本身具有活动化、操作化的特征,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促进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实践价值。
从劳育价值来讲,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懂得尊重劳动,尊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将劳动理念传递给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理解劳动的光荣性和崇高性,调动学生的劳动创造意识,增强他们对劳动的体悟和感知,促使他们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有效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人文内涵传递的功能,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层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其劳动品格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从育人价值来讲,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国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也应从推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出发,加强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创造力,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实现以劳育美、教劳结合,是素质教育落实的有力之举,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明确教学目标,寻找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明晰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从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出发,寻找语文教学目标和劳动教育目标的契合点。
《千人糕》是一篇哲理小故事,通过爸爸和孩子吃千人糕的故事,阐述了一个道理:看似平常的东西却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应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感恩。大米是稻子加工出来的,稻子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而糖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和甜菜也是农民种出来的,熬糖的时候还会用到各种工具、火,再包括米糕做好之后的包装、送货、销售等,这些都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生活写照,让学生了解原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目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2.挖掘劳动教育元素,深度整合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应立足教材挖掘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劳动教学目标深度整合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呈现具有丰富性、隐含性、实践性的特征,需要教师深度挖掘,运用各类资源,建立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流程。
《千人糕》体现了千人糕制作的不易,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了解农事活动,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识字教学层面来看,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导其认识食物的制作方法,也促使其深刻理解糕、特、味等生字的内涵,达到识字教学的效果。此外,通过课后交流分享千人糕的制作方法,向学生普及劳动常识,要求其在家庭劳动中提升烹饪技巧。从阅读教学层面来看,通过阅读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千人糕制作过程是许多人劳动的结晶,传递节约粮食的观念。从口语交际层面来看,在课堂上开展“我的寒假生活”的口语交际活动,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劳动的深刻认知,进而形成劳动观念。从写作教学来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学会了……”的作文,侧重家务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不仅能够延伸写作空间,也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技能的提升,在书面文字表达的过程中抒发劳动情感,加深他们对劳动的认识。
1.在阅读赏析中启发劳动感悟
文本阅读,能够让学生通过细腻的文字刻画和环境烘托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劳动观念,获得劳动感悟。
《千人糕》阅读的过程中,应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要捕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如文中的“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中的“很多很多”、“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中的“的确”,其中流露着孩子的真情实感。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叫千人糕”,让学生带着和文中小朋友一样的疑问进行文本阅读,之后,找出文中描写千人糕大小的句子,并从文章对话中找到为什么叫千人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让学生朗读相关句子,感受文中小朋友从“不认同”到“认同”的认知转变,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在合作探究中强化劳动观念
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任务的驱使下主动投入项目学习,有效启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促使其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劳动经验不是自主生长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空间,促使其在互动与交流中自由表达,在满足学生倾诉需求的同时提升合作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的劳动主题时,让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与发现,展开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问题贯穿于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项目化活动中。
《千人糕》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文中的插画,思考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千人糕,“爸爸”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千人糕的制作过程的,并写出米糕的制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考并举例说明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都经过了哪些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辛劳。最后,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我”对米糕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启迪学生应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在合作探究中丰富学生的劳动见闻。
3.在主题活动中增强劳动体验
项目式学习强调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有效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形成。主题活动的开展,能够将文字学习、实践学习、习作表达等进行有机整合,解决课堂劳动教育浮于表面的问题,全方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梳理《千人糕》中显性和隐性的劳动要素,做好主题活动的顶层设计,有效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
在《千层糕》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班级小厨房”,围绕“熬糖”来开展。首先,带领学生搜集熬糖所用的食材;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熬糖体验活动。在学生熬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把握好火候。学生发现熬的时间越长越难搅拌,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直至水分不断蒸发,甜菜汁和甘蔗汁结晶,最终熬成糖;最后,各小组呈现本组的熬糖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并让学生思考:“刚刚参与了熬糖的过程,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我觉得熬糖的过程真的很辛苦,而且要一直看着火候和不断搅拌,如果熬的糖比较多,那真是五六个小时都不能休息呢!”也有的学生表示:“熬糖的过程虽然非常累,但是熬好的糖真的味道很香,我都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呢!”由此可见,学生体会到了熬糖过程的艰辛,也在熬糖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让学生参与主题活动,能够使其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经过烦琐辛劳的劳动制作而成的,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4.在布置作业中锤炼劳动品质
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应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身心的相互交融,在践行过程中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质。生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劳动的创造之美,建立劳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
在《千人糕》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围绕日常生活展开,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其他的食物,如腌萝卜、蒸馒头、自制发糕等,这些活动做起来并没有太过复杂的流程,且安全隐患比较小,容易实践。以蒸馒头为例,面粉和水的比例如何,酵母粉起到了什么作用,碱面和苏打放与不放有什么区别,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各式各样的馒头,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劳动。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参与劳动实践的感悟写下来,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得,交流自己参与劳动过程的体会。实践性作业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父母在家务劳动中的艰辛,深刻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及,并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有效锤炼他们的劳动品质。
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催化剂,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教师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持续推进,有效推动学科的融合发展。劳动教育融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参考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还应结合国家对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的要求,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特征,因此对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熟悉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融入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后环节进行针对性评价。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进步情况和学习成果,制定细致化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表。如劳动知识,即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能够认识日常的劳动工具;劳动技能,即学会日常家务劳动,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劳动创造性,即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新的劳动方法;劳动情感态度,即在劳动中体悟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应基于综合评价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有效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有着重要价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注重其劳动意识的培养,进而激发他们的劳动创造力,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