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洁 吕祥根
(滁州市第二小学 安徽滁州 239000)
教育部教基厅函〔2021〕8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党史教育是红色基因传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纽带,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少年儿童组织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
2021年5月,滁州市第二小学成立了“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讲好红色故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研究项目组(以下简称为项目组),2021年本项目被确定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本项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整合,尝试让少先队员们通过党史学习,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概念界定,让他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自豪感与荣誉感,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国家走上了强国之路,从而激发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与个人理想信念相统一的行为践行。本项目以滁州市第二小学为案例进行研究,对“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讲好党史红色故事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活动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实考察。
当下,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爱党教育没有突出少先队的政治性;二是爱党教育目标不明确;三是爱党教育内容简单化,没有序列性;四是爱党教育形式单一,趣味性弱。在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要面向6~12周岁的少年儿童。在开展活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要突出儿童性,要讲好孩子们能听懂的党史故事。目前关于党史教育活动,更多趋于成人化,且形式大于内容,很少顾及少先队员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不能从心灵深处打动少先队员。
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加强党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开展党史教育活动的核心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此要开拓党史教育的视野,逐步提升党史教育的政治站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时代意义在新时代党史教育中得到体现。
在小学阶段加强党史教育,给孩子们讲好红色故事,为他们补充红色营养,把红色火种从小就播进孩子的心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精神支撑。这一代的少年儿童并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在面对革命年代的生死抉择等历史时刻时,会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感受。怎样深入挖掘这些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孩子”们在学校里就可以感受到红色的力量,是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00多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拼搏奋斗中先后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精神谱系。其中蕴含的爱国奉献等高尚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更是广大少先队员学习党史的宝贵资源。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故事是会说话的历史,一个个红色故事,记下的是中国共产党过往的风雷激荡,歌唱的是惊世奇迹背后的奋斗艰辛。“红色故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革命故事,它隐含着强大的革命力量和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奋勇向前,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党史书卷,“红孩子”们看见了伟人毛泽东的意气风发,大气磅礴;震撼于周恩来年少之时“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慷慨大义;感喟夏明翰视死如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敬佩董存瑞奋不顾身,舍身炸碉堡的勇敢……这些故事都让孩子们记忆犹新,耳熟能详。要引领孩子们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就必须让党史教育贴近他们的内心,让党史教育和红色文化的种子自然而然地在“红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近三年来,项目组围绕“党史”教育主题,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践行少先队活动的根本任务,以红色故事为内容,以少先队活动为形式,分层、分目标、有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组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编”“讲”“看”“听”“书”“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着力打造少年儿童喜爱的党史教育“金课”,引领孩子们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
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凝聚了我们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少先队员要“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由此面向少先队员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红色实践活动,是少先队员政治启蒙、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也是项目组的光荣使命。
项目组发挥少先队教育优势,利用红色资源,积极构建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了《“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讲好红色故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低、中、高)校本教材。教材按照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层编排了87个故事,每册内容分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段落。尤其是每个故事中的插画全部来自同学们的原创作品。富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为学校党史常态化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教材编成后为全校3100余名学生配发,人手一册,在全区乃至全市推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奋斗史。为让党史教育“可口可乐”,项目组组建了多个团队开展“党史宣讲”。
1.组建“红领巾”宣讲团队
在校外,依托琅琊区十个党史主题教育馆、皖东三县两市两区革命纪念馆,区、校“红领巾巡讲团”成员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人们宣讲我党和家乡的红色历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学党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学校三位区级“红领巾巡讲员”在全区各校巡讲“红船精神”,以及“致敬烈火英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故事;在校内,建立了一支由30名新时代好少年组成的党史宣讲团,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开展入班宣讲,他们分别宣讲了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抗日英雄杨靖宇、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开国领袖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人的事迹,让红色故事印入孩子们的心际。近三年来党史宣讲团共开展了百余次入班宣讲,覆盖每一个班级,惠及每一位学生,切实让孩子们在“红色故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爱党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利用线上和线下的“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宣讲,向孩子们传播红色声音,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结合宣讲活动,项目组举办了“我是小小宣讲员”启动仪式、“党的故事我来讲”“学‘四史’在行动”师生同宣讲等活动以及“党史故事演讲比赛”“党史少年说”“课本剧”展演等活动,扩大党史宣讲范围和效果。
2.组建项目组宣讲团队
项目组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等,组建项目组宣讲团队,重点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宣讲。他们或线下线上,或用微视频的形式给全校师生上党史教育课,宣讲“四史”。他们从“红船精神”讲到长征、遵义会议,再到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等,告诫学生要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为让红色宣讲走深走实,项目组分别开展了“党史故事我来讲”比赛、“学党史、感党恩、争做时代新人”诗歌朗诵、“我与党旗合个影”故事会、“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演讲比赛、红色基地参观等活动,让广大少年儿童在庄严的仪式中,体会党的百年辉煌、感悟党的创业艰辛,立志在党的光辉的沐浴下与祖国共成长,做时代的追梦人。
3.组建名师工作室宣讲团队
项目组依托学校教科研优势,以三个市级党员教师名师工作室为基地,组建了一个红色故事宣讲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导师,构建系统知识结构,设计精华课程,让红色故事走进思政课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尤其是滁州市郭洁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更是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经常开展党史宣讲,让党史故事在校内外开花结果,通过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党史教育走深走实。
项目组组织全校学生走进社区红色场馆和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地,让孩子们接受红色教育。学生先后去过市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长抗大八分校、皖东烈士陵园、琅琊区各社区党史教育主题馆、市博物馆、全椒周岗烈士纪念馆、镜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营等地。烈士的遗物、珍贵的照片、陈列的文物等,仿佛把孩子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很难想象革命先烈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战斗场景,进而不能领悟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只有身临其境,突破历史与时空的距离,孩子们才能走近历史,走入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以此触动他们的心弦,真正感悟党史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
我们邀请党史专家、法制副校长、老红军、老战士在“红领巾大讲堂”为队员们作报告,讲革命英雄故事,用榜样的魅力感染、激励他们成长。
如:党史教育专家从“为什么要讲红色故事”“怎样学习红色故事”“小故事里有大道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等方面开展生动有趣的党史宣讲,让孩子们知晓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探索以及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等;学校法制副校长给孩子们讲述了法制小故事及“一袋干粮”“半条被子”等故事,用故事启迪学生心灵,告诫孩子们知史爱党、学史爱国,做文明向上的小学生;抗美援朝老战士、抗战老兵也多次被邀请来校为孩子们讲述他们所经历的“长津湖”战役、渡江战役等战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推出了“党员教师讲党史”课程,通过讲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万里长征”“四渡赤水”等故事,让孩子们对党的光辉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此推动党史教育入脑入心。
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绝佳渠道。如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让孩子们看到了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勇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李大钊、“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用生命开采石油的“铁人”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课堂上,老师举办“红色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英雄故事,通过分享与交流,感受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学校开发红色“两韵”(书韵、墨韵)课程,开展红色书法特色教育。每天“午墨”时间,每个班的学生均用软笔书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革命烈士的诗词,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学校连续举办六届千余人次参加的“现场书法大赛”(软笔),书写红色诗词,如毛泽东的《长征》、陈毅的《梅岭三章》、周恩来的《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夏明翰的《就义诗》、恽代英的《狱中诗》等等,大赛活动被学习强国、《安徽日报》《滁州日报》等平台媒体报道。学校连续12届获市区写字大赛一等奖,千余名师生在国家及省市级书法大赛中获得佳绩。
学校利用语文课、读书节等机会,布置开展“红色英雄大家写”活动,旨在让学生写英雄、学英雄、见行动,学生的多篇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征文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刊发或获奖;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小兵张嘎》《长津湖》《打过长江去》等,要求他们撰写观影体会,确保教育实效。
各班级利用每天大课间和每天课前的5分钟,分别开展唱红歌、阅红书、说红句、讲故事、绘红画等活动,学生轮流上台分享、展示;结合清明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等开展展演活动;组织文艺汇报演出、课本剧表演等,让党史故事在舞台再现,让党史经典熠熠生辉。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先辈的人格魅力,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生动鲜活的战争实例、震撼人心的峥嵘岁月跃然于屏幕上,跳动在音符里,落笔于字里行间,闪光在互动中,将红色基因注入孩子们的血脉中。学校由此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优秀红旗大队、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安徽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红领巾示范校、安徽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少先队首批示范队室、安徽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浸润童心的红色教育,让孩子们触摸到跳动的红色脉搏,生命因“红色”而精彩无限。项目组将继续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姿态,扎实推进红色教育,落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红孩子”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