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欢雪
[摘 要]与时俱进地提升信息素养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馆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研究认为: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涵括基础知识、核心技能和衍生智慧应用等三个层面。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和信息评估等7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共同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于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提升、培养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7.042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7-0152-03
0 引 言
高校图书馆着眼于未来社会和图书馆的发展,亟须提升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以此增强图书馆的高质量服务。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馆员
信息素养概念自1974年提出至今已近50年,Taylor于1979年将这一术语引入到图书馆学界[1],这一概念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以及被广泛采纳,逐步应用到教育、商业等其他领域。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我国学术视野,逐渐引起学者们的研究热忱。由于各国体制、教育政策和研究维度的差异,信息素养的内涵及能力构成在文献中也有着不同的阐述;并随着网络环境的优化、信息技术的迭代等变量,其内涵和范围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
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具职业性和前瞻性,是一个规划性、连续性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一种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识方面,强调馆员个体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第二个是技能方面,它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第三个是核心能力方面,具备能够创设最优化的信息获取环境和信息收集工具,能够敏锐地发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选择和评估信息,规范化地组织和管理信息,合理地应用和共享信息,进而辅助决策,最终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
2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英、美、澳、加等国家针对本国不同国情和主体已经相继制定了很多比较成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已应用到每一个教育阶段的实践中[2]。如英国1999年颁布《英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发布的《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大学及图书馆协会(ACRL)2000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及2011—2014年期间通过对其细化、扩展、修订后在201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其内涵、基础理论和评价实践探索等备受各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领域的关注,成为高等教育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南和重要依据,对各国的信息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
国内对于信息素养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和建立统一的研究评价体系,且缺乏實证探索,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出自于图情领域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与国家和专业机构的制定层面相比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较低[4],不利于推广和普及。为了有效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从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5年北京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地区性质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及在此基础上修改后2008年提出的《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到2018年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到2021年《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这些纲领性文件先后出台虽然针对的主体、区域和内容有所差异,但都是从国家层面为信息素养及其评价体系发展搭起了桥梁,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也逐渐被我国学者们所关注。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法通过检索CNKI检索了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或体系方面的内容,时间截至2022年7月22日发文总量为179篇,总体趋势显示:2001—2009年第一篇研究成果出现,研究关注度低;2010—2012年为研究起步阶段,文献量呈小幅上升趋势;2013—2018年处于研究平稳期;2019年至今为研究发展阶段;2020年发文量升至最高点,但从总体和各阶段发文量看此主题研究关注程度不够高,尽管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并未进入到广泛、深入式的研究。基于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实证案例尤为鲜见,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又会随着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进行解构和重建,而其他已有评价体系在实操性和普及性上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馆员的需求且未符合其个性化的知识能力特点[5],所以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专门针对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以此推进图书馆高质量服务,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 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框架参考及构建原则
鉴于针对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国内尚未出台或形成通用性的评价标准体系,笔者参考了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框架,将国家层面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化统一战略与高校图书馆馆员群体个性化相结合,同时在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基础上,围绕信息素养内涵,结合图书馆馆员的岗位特点,以馆员的岗位职责为着力点,界定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取出现频率高、具有代表性的能力表征要素,再参考、借鉴已发表的文献并对相关要素加以筛选、整合、改进和优化,旨在构建出一套科学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有效指导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持续高效提升。
科学且全面的指标选取是构建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和前提条件,直接决定了最终信息素养的评价效果。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能够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素养的要素。在信息化时代馆员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对信息有效获取、评价、组织、管理、应用、创新、反思和共享的能力,进而要将构建的评价标准细化为可以度量的多个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建立一个馆员群体易于接受且实操性较强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2)符合我国国情、新时代发展特色以及反映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发展趋势。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契合我国基本国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和高校图书馆对馆员信息素养能力的需求特征,以培养和提升馆员信息素养为目标定位,逐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和优化。
(3)要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信息素养能力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要求馆员要具备完备的信息素养,从最初的信息采集、整理、存储,到中期的信息挖掘、管理和分析,再到后期的信息应用、评估、共享等环节,评价指标都应涵盖,才能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4 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图书馆馆员在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标准化、具体化能力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集合,从而更能有效客观评估、指导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
笔者将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分解成涵盖基础知识、核心技能和衍生智慧应用三个层面,在对每一个层面能力属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反映各个层面的评价衡量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并结合高校图书馆岗位职责,对馆员信息素养能力进行分析,选取出现频率高、具有代表性的能力要素,最终确定了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和信息评估7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要素构成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基础知识层面为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是馆员信息素养的基石和准绳,对信息行为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是评价指标的基点;核心技能层面是馆员具有的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与信息分析的能力,贯穿于整个信息服务过程,是评价指标中最核心的环节;衍生智慧应用层面包含信息应用和信息评估,体现了馆员不断促进新的信息需求和延展新的知识生长节点,对信息利用、创新的能力,是评价指标中根据基础知识层面和核心技能层面衍生而来的智慧服务层面,也是最高能力价值的体现。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和纵向延伸,在充分考虑、调研、选定的7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表征每个一级指标的15个二级指标要素,指标要素的具体内容和含义阐释如下。①信息意识下设信息理论知识、信息敏感度、信息需求感知度3个二级指标。信息理论知识是指图书馆馆员构思信息创建计划,具备完备的信息理论知识;信息敏感度指图书馆馆员要认识到信息就是一种资源,对信息形成反映和辩证性判断的专业洞察力;信息需求感知度要求馆员具有主动的信息服务意识,能够明确理解、描述用户的信息需求。②信息伦理包括法律法规、道德伦理两个层面。法律法规指馆员要了解信息在获取、管理、利用和分享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信息机密性和隐私性;道德伦理指馆员对信息真实性负责,自觉规范道德意识和伦理问题,能够规范引用、共享信息的能力。③信息获取由信息检索和信息生成两方面构成。信息检索要求馆员具有快速、准确、全面检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各类型的信息源和渠道,掌握检索技巧和原理,以此获取信息最佳渠道;信息生成体现在馆员能够通过发现、检索等方式开发信息并能准确解读各种隐形和潜在的信息。④信息管理延伸为信息存储、信息资源管理2个二级指标。信息存储是指馆员在参与信息管理过程中以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方式对信息进行存储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则是指馆员对信息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管理,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工具的类型、适用范围等能力。⑤信息分析由信息分析工具和信息分析理论2个二级指标构成。信息分析工具体现在馆员能够分析信息需求,掌握、选择信息检索策略和研究工具,确定所需信息的来源以及对比多个信息源的可信度,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有效结论;信息分析理论包括信息预测分析、信息预处理、信息探索和信息可视化、预测模型的选择、创建和展示结论。⑥信息应用包括信息转换和信息创新2个要素。信息转换指准确地注释、描述信息,利用可视化等工具将信息分析结果展现出来以揭示出隐含的科学结论或趋势变化,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换;信息创新是指探索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工具,能够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塑、创造和再生新知识的能力。⑦信息评估下设信息评价和信息批判2个指标。信息评价是指能够科学、客观评价信息以及评估获取信息与信息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的能力;信息批判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质疑信息及其信息来源,能够剔除无效、错误信息和自我反思、探究的能力。
构建完善的考评机制是提升馆员信息素养的基本保障。通过设定多层次、多结构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行测评,以此检验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准,进而获得相应的反馈,其结果是为了积极促进馆员不断自我评价、反思、学习、监管、再学习,继而构建“测—评—培”于一体的系统化评价体系,真正推动馆员信息素养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和高度服务情景化实践的需求。
5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持续且开放的过程,可为高校图书馆衡量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提供参考,为图书馆馆员招聘人才和培育馆员信息服务能力提供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指导,为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提供便利。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凤娟.信息素养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學版),2012,30(1):90-94.
[2]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85-92.
[3]衣晓冰,王贵海.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1):46-51.
[4]王贵海.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7,39(10):118-123.
[5]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