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场域,学生劳动品质的培育策略

2023-11-21 03:10邱瑜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赵州桥场域培育

邱瑜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样的表述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思考:如何让学生有良好的劳动体验并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针对当前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空间,寻找有效的实施途径,总结出相关的操作原则。

一、语文教学场域中学生劳动品质培育空间探寻

场域是一个形象的概念,其借助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的“场”的概念来构造“域”的空间,旨在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语文意味但却不能让学生明显感知的空间,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教学环境应当是开放的、多元的,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实践活动的场所。

学习品质与劳动品质不同。劳动品质一方面指学生的劳动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展现的情感、态度、观念、习惯、品性和精神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需要为他们提供获得劳动体验的机会,并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的劳动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重要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建构来完成听说读写这一过程。为了让劳动品质在这个场域中有自己的空间,教师就需要将劳动体验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这就意味着要在这个过程中放大学生的劳动体验,通过情感积淀和认知发展来支持劳动品质的充分发展。

以基于文本解读的师生互动为例,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寻找与劳动相关的元素,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将劳动体验和文本解读结合起来,形成对劳动的认识,这就是劳动品质培育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形成任何劳动品质培育思路和相关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在观察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努力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同时,教师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以促进语文教学场域中劳动品质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语文教学场域中学生劳动品质培育途径探究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小学语文日常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在构建学生发展需求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场景时,将劳动品质的养成纳入其中。正如前文所述,构建语文教学场景必须以听说读写为核心,因此,在构建常用的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入手,再融入劳动教育,为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提供空间。

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例,传统教学注重古代建筑智慧的传授,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劳动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李春,想象自己面临造桥的任务,并亲自进行劳动创造,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

具体如何进行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也可以鼓励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州桥的具体构造。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造桥所需物品,让他们尝试搭建一座属于自己的赵州桥。经过实践可以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设计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同的学生在面对这个任务时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做法。当教师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去体验时,他们会在之前的准备基础上展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有的学生用小纸盒代表石头,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搭建赵州桥。有的学生则在自己的桌子上利用积木来搭建赵州桥。学生的劳动是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阶段的劳动成果是:很多小组的学生能够搭建出一座桥的模样(当然也有一些小组的桥塌了),但他们普遍面临一个问题:自己搭建的桥似乎没有拱形,或者是不够完美的拱。那李春是怎么设计出赵州桥上的大拱呢?为什么桥上的石头不会往下掉呢?

通过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发现搭建一座桥并非易事。古人建造石桥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石块堆砌,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建造技巧。于是,学生继续探究,有的查阅到了一种先填土再挖泥的方法。通过这种办法,桥梁可以先建成,而后,再挖掉土壤,即可完成橋梁的建设。这一方法是否可行,可以通过学生的劳动来进一步验证。在这样的探索中,学生会发现,这一节课的教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基于文本的解读,他们在阅读、思考和劳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文知识,也包括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当学生领悟古人的智慧时,劳动品质得以养成。他们会意识到获得任何劳动成果都需要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劳动不仅提供了生活所需的品质,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智慧的形成,使他们能够持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经历和体验,为劳动品质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即使在劳动中遭遇失败,他们也会更加坚强,变得愈挫愈勇。

三、语文教学场域中学生劳动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好处是让学生享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获得成就感,这种体验和成就感不仅包括学生的动作技能,还包括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来开展教学。以下是具体阐述的三点内容:

一是面向学生的劳动体验设计原则。既然要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劳动体验,由于面向的是小学生,他们在生活当中的直接劳动并不多,因此劳动经验相对薄弱。这种情况下设计的劳动,通常不宜有过多体力付出的生活劳动,而应当是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的劳动。事实证明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劳动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劳动体验是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教育,教师应设计符合他们兴趣和意愿的劳动。

二是教育应以培养劳动品质为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并非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而是通过参与劳动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通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所在,了解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懂得通过努力克服这些挑战。只有这样,劳动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而这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培养劳动品质。

三是要构建一个有效的语文教学场域,需遵循以下原则: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的关键点,即通过教学场域提供激励。在设计语文教学场域时,既要注重劳动因素,又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的素材。例如,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搭桥,实现无痕的基于兴趣的劳动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场域中,学生劳动品质的培育应从空间探寻、途径探究、基本原则三个方面开展,帮助学生拥有劳动意识,提高劳动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赵州桥场域培育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