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栏: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新方向

2023-11-21 13:55
关键词:社会科学综合性栏目

颜 冲

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习近平《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人民日报》2021年5月11日,第1版。,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特别是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办刊方向。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交流展示平台,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学术研究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学术期刊“全、散、弱、小”和“千刊一面”的弊端日益呈现。21世纪初教育部曾提出创办“名牌栏目”的想法,各综合性期刊纷纷响应,想借此走上特色化办刊之路,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突破困局依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创办特色专栏应该是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突破当前困境、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新途径,并将成为新时代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方向。

一 “名栏工程”的困境与“特色专栏”的提出

早在20年前,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印发〈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教社政厅〔2002〕5号)中就提出:“根据各地的实际、各校的特色和科研优势设立专题栏目,走专题化发展道路。支持和鼓励每个学报办出自己的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设计和塑造自己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总之,要通过改革创新,改变高校社科学报目前‘全、散、小、弱’的状况,争取向‘专、特、大、强’方向发展。”(2)《关于印发〈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02年9月6日发布,2023年3月22日访问,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8/tnull_496.html。要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走特色化办刊之路。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名栏建设工程”,引起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由此掀起了一股争办“名栏”的热潮,期间评选出三批共65家高校社科类期刊的名栏。近20年的实践证明,“名栏建设工程”在推动学术研究发展、传播学术研究成果、推进学科建设进程、培养学术新人、 提高刊物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名栏”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未能真正摆脱困境,并遭遇了难以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名栏”不“特色”

综合性学术期刊之所以被称为“千刊一面”,是因为其栏目的创设模式过于同质化,无“个性”是很大的一个原因。绝大多数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其栏目的设置上都采用传统的分学科模式,即按照期刊内容所属的学科类别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来设置栏目,由此导致不同的期刊看上去都很相同,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教育部启动的“名栏建设工程”虽然目的在于鼓励期刊办“特色栏目”、走特色化道路,但是,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入选的“名栏”并不“特色”,如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的16家期刊,有12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其所谓的“名栏”在栏目名上和传统栏目名没有多大区别,绝大多数仍是按学科名来设置,如表1所示。从栏目名称的设立来看,“名栏”的栏目名与传统栏目名区别不大,“特色”不明显,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栏目”。

表1 名栏建设工程第一批入选栏目(综合性学术期刊)(3)《教育部关于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04年12月23日发布,2023年3月22日访问,http://www.moe.gov.cn/s78/A13/s7061/201410/t20141021_180382.html。

(二)问题意识不强,服务社会功能彰显不够

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中,对名刊的入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研究解决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大成果”(4)《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03年11月6日发布,2023年3月22日访问,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2557/s3103/200311/t20031106_80548.html。。很显然,就是希望入选的“名栏”要有问题意识,要坚持以研究中国问题为核心,并能正确回答当代中国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策划,展开探索,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尤其是名栏的重要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体现学术期刊服务社会的价值和功能。

不过,入选的“名栏”大多并未围绕“问题”策划专栏,这点其实在许多期刊“名栏”名称的设立上就已经反映出来了。同样,在专栏的组稿上也存在此问题。不少期刊在“名栏”的组稿中并没围绕某个核心“问题”进行约稿组稿,而只按专业把某几篇文章勉强拼凑在一起,简单冠之以“某某研究”。这些做法使得许多“名栏”变得有名无实,降低了其学术价值,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我们当然不会因为在“名栏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某些不足就否定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走特色化的办刊道路,否定特色专栏的作用与价值,而应总结其经验,继续前行。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编辑策划,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5)《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通知》,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2023年5月31日发布,2023年8月27日访问,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zcfg_210/gfxwj_215/202106/t20210623_4706.html。。这次“重点”、“特色”专栏的提出,也标志着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特色化道路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 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特色专栏的“特”与“优”

综合性学术期刊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栏目所含专业学科的数量上,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多学科性,而专业期刊则表现为学科的单一性;二是在研究视角上,综合性期刊大多偏于宏观性,而专业期刊则更多倾向于微观性;三是在研究的精深程度上,专业期刊相对于综合性期刊来说要更加“精深”些;四是在读者数量和影响力方面,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其多学科性,能够吸引多学科的作者和读者。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各有优劣,而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劣势在于:覆盖的领域或学科多,研究范围广,导致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不够精深,也难以在某个特定领域或学科上保持研究重点的一致性,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以致“千刊一面”。因此,创建特色专栏,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可以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劣势转为优势,并助其走出困境。

首先,创建特色专栏,可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以克服综合性学术期刊因每期版面空间不足而不能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缺陷。综合性学术期刊通常会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和主题,因此,各学科稿件所占有的版面有限,这种版面空间的限制,让其难以在每个问题上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创建特色专栏,确立某个研究主题,可以长期、连续地对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以时间换空间,克服版面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持续地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走出不够“专”与“精”的困局。

其次,创建特色专栏,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发挥综合性期刊跨学科的优势。在大数据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应对许多实际问题。跨学科研究恰恰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传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虽然具有多学科性,但是在栏目设置上各学科的界限明显,使得有些跨学科文章也无法得到“安置”。创建特色专栏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可以吸引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讨论与研究,同时打破传统学科栏目的界限,体现出综合性学术期刊跨学科的天然优势,这一优势也是专业性学术期刊所欠缺的。

再次,创建特色专栏,可以作为期刊的亮点,打造期刊特色品牌。传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所以“千刊一面”,就是因为在栏目设置上基本都是以学科为界限,没有各自的特色。创建特色专栏,设立研究主题并对其展开长期、持续、深入的研究,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其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由此特色专栏也将逐渐成为期刊的亮点和标志性的品牌。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建了37年的“编辑学研究”栏目、《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建于2011年的“总编视角”栏目以及《浙江社会科学》创建于2006年的“浙学研究”栏目等,在多年的坚持之后,其特色专栏也成为了各自期刊的亮点和标志性品牌,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如果各综合性学术期刊都打造“特色专栏”、走特色化之路,又何来“千刊一面”之说呢?

三 找准“研究的问题”是创建特色专栏的关键

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重大任务,加强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6)《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通知》,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2023年5月31日发布,2023年8月27日访问,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zcfg_210/gfxwj_215/202106/t20210623_4706.html。这是继《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后再次明白地告诉我们,要将“问题意识”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始终,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因此,创建特色专栏的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要通过对某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挖掘探索并精心策划之后确立专栏的主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特色栏目就如同没有灵魂的皮囊,其“特色”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的特色,当然无助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特色化之路。

能够作为特色专栏主题的研究问题当然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般问题,而是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与标准的。笔者认为,能够作为专栏的研究问题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这一问题是与人类息息相关,且为大家所关注的突出性问题;(2)这一问题是在我们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3)这一问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有被深入挖掘的研究空间,能够形成较持久的探讨与争鸣。根据目前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特色专栏的主题内容来看,专栏主题所探讨的问题大概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特别是研究解决关于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方面。其具体选题大多是围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专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专栏;《文史哲》的“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专栏;《江汉论坛》的“人工智能与观念变革”专栏;《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之治:历史经验与当代创新”专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专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及其进程”专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专栏等。 除了专栏,还有些期刊以“专题”的形式对这类主题展开探讨和研究。如《学术月刊》的“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专题。

二是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建设方面,主要研究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范式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其具体选题既有针对某个前沿、热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进行开拓性、创新性、建设性的研究,也有对我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研究。如《中国社会科学》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专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的“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专栏;《人文杂志》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专栏;《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融摄与理论创新”专栏;《社会科学战线》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百年回望”专栏;《文史哲》的“唯物史观与现代学术”、“海外中国学研究”专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重写文明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专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编辑学研究”专栏;《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总编视角”专栏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三是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对某一个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研究。地方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挖掘地方文化的内在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增强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这类选题的专栏有代表性的有:《浙江社会科学》的“浙学研究”专栏;《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徽学”专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巴蜀论丛”;《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藏学”专栏;《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青藏高原文化”专栏;《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专栏以及《晋阳学刊》的“晋学研究”专栏等。

以上所列的这些特色专栏,有的已经设立多年且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有的是设立不久却已经引起学界的注意并得到一定的好评,还有的则是刚刚设立正期待着“市场”的检验。而从这些专栏的选题来看,其主题都带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所选的大多是前沿、热点、跨学科问题,在发挥综合性学术期刊优势的同时也摆脱了之前不够“精”、“专”以及“千刊一面”的弊端,让期刊真正走上特色化之路。

四 创建特色专栏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特色专栏选题以及前期稿源储备方面的工作

特色专栏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是专栏设立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而根据前文所述,所选主题必须满足“具有问题意识”、“前沿热点”、“能被长期深入探讨研究”等多种条件,可见,要选择确立一个具体的主题确非易事。首先,要在学界和期刊界进行调研,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才能初步确立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且不与其他期刊“相类似”的主题方向;然后,邀请本期刊的编委以及相关学者一起来对拟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并确立具体的主题名称;再次,把具体的主题名称发送给与之相关领域的学者,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并形成修改方案,这项工作也起到了对专栏进行前期宣传的作用;最后,总结各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确立专栏名称,同时向学界广发征稿启事,进入栏目实施建设阶段。在专栏名称确定并正式推出之前,还必须考虑稿源问题,因为特色专栏一旦正式设立推出,需要相对充足的稿源以保证栏目的正常持续运作。这就需要在前期做好稿源储备工作,以免专栏推出不久就出现稿子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二)为特色专栏组建高水平“作者群”的工作

特色专栏推出后若要长期保持高水准,在学界持续保持影响力,就必须要有稳定的优质稿源,这就需要组建一定规模且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建作者队伍并非期刊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行为,而是期刊和作者相互认可、相互选择的结果。期刊编辑在筹建特色专栏时就要初步选择“目标作者”,和他们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积极邀请他们参与专栏的策划筹建活动,得到他们的认可和信任,并以此初步建立“作者群”。而要壮大“作者群”的规模,就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如通过参加或者举办学术会议来认识、了解并“招募”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熟悉的专家学者的推荐来结识、邀请作者;关注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博士后的出站报告,通过高水平有价值的学位论文来发现、挖掘有潜力的作者等。在关注“名家”的同时,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有实力的青年学者,努力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作者队伍。“作者群”建立后,还需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以确保特色专栏的顺利运作。

(三)特色专栏的设置对期刊编辑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是特色专栏的具体实施者,参与且负责专栏的约稿、审稿、选稿、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可谓是专栏内容和形式的“雕塑者”。因此,要办好特色专栏需要期刊编辑付出大量的心血,同时也对编辑的多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才能够理解和评估学术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才能对投稿的论文进行评审和编辑,确保专栏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价值。(2)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特色专栏要想长期保持有“特色”和“亮点”,需要编辑综合考虑栏目的目标读者群体、学科前沿、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因素,制定出符合期刊特点和目标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计划,推进期刊的特色化发展。(3)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专栏从开始的选题策划、约稿,到其后的审稿、编校,再到最后栏目的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都需要与专家学者、作者、外审专家等各个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因此,编辑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保证特色专栏的正常运作,让期刊得到良好的发展。(4)出色的写作及编辑处理能力。编辑具有出色的写作及编辑处理能力,才能够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润色,使论文表达更加清晰明了,符合期刊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同时,编辑还需要有一定的排版和出版知识,能够制作出符合期刊要求的印刷版面。此外,编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顺利地处理和编辑来自国内外作者的论文。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综合性栏目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