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伟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30)
海绵城市是指科学控制和应用水资源,是城市建设的新一代雨洪管理理念,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海绵城市建设要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全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产活动、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生态系统对影响的反应程度可以通过生态敏感性进行表征,确定区域是否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区域修复的速度[2-3]。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明确“山、水、林、田、湖”等海绵城市生态本底条件,确定不同区域开发建设要求的有效方法。文章基于ArcGIS建立生态敏感性分析模型,选取高程、坡度、水系缓冲区、保护区和土地利用5个评价因子,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提出了对珠海市不同区域开发建设要求,以期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濒临南海,是“五门”(虎跳门、金星门、鸡啼门、磨刀门、崖门)之水汇流到海的地方,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陆域面积约为1 724 km2。
生态系统是由多因子构成的复杂且统一的有机系统,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是由不同因子相互作用产生。因此,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需要科学地选择评价因子,确保评价因子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和完备性[4]。
根据珠海市现状生态本底条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选取高程、坡度、水域、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地、湿地)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因子。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
将生态敏感因子划分为4级,分别为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和非敏感,分别赋值7、5、3、1,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5]。
高程会对植被分布、地质以及降水等产生影响;坡度会对径流分布和地质稳定等产生影响,影响农业生产以及工程建设等;距离水域的距离会影响生态敏感性;距离水源保护区和湿地距离不同,生态敏感性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结构、降雨地表径流等有密切关系,影响生态敏感性和后续开发建设。
生态敏感性因子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敏感性因子评价体系
根据各因子权重,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叠加,通过分析计算,获得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生态敏感性数学模型:
式中:Si——第i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值;n——评价因子总数;Ci(k)——第i个评价单元中第k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Wk——第k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提出珠海市不同区域开发建设要求,以期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生态敏感性分布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生态敏感性分布统计结果
珠海市整体海拔较低,高程小于25 m的非敏感区域占比达到了77.99%;高敏感区域占比为0.74%,主要分布在山地顶部区域,如凤凰山、大横琴山、黄杨山等;中敏感区域占比为8.24%,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山地以及相对较高山地的山腰区域;低敏感区占比为13.03%,主要分布在山体的山脚区域,包括大横琴山、黄杨山等。
大部分区域坡度小于5°,为非敏感区域,占比为74.97%;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低敏感区、中敏感区、高敏感区占比相近,分别为8.34%、9.46%、7.53%。
珠海市作为沿海城市,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大多数区域均临水。金湾东部和斗门的水系敏感程度较高,金湾西部高栏港区域则相对较低。距离水域小于100 m的高敏感度区占比为22.74%;距离水域100~500 m的中敏感区占比为43.52%;距离水域500~1 000 m的低敏感区占比为21.62%;距离水域大于1 000 m的非敏感区占比为12.12%,主要分布于高栏港中部和南部、黄杨山、鹤州南、上冲、大横琴山等区域。
保护区是指水源保护区及湿地等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珠海市多数保护区域为非敏感区,占比为77.27%。高、中、低敏感区域共占比22.73%,主要分布在竹洲头泵站、广昌泵站、南屏水库、大镜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淇澳红树林、茫洲湿地附近。
珠海市总体生态条件较好,对维护地区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的山体、水域和湿地等高敏感区占比为31.32%;耕地等中敏感区占比为16.34%,分布在磨刀门水道以西地区;城市绿地等低敏感区占比为1.00%;非敏感区占比为51.34%,分布在高新、香洲中部、鹤洲南部、黄杨山东西两侧,金湾区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
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
由图2可知,低敏感区域占比最大,高敏感区域次之。高敏感区占比为26.35%,成片状分散分布于珠海市各个区域,主要为山体、水域及水源保护区、湿地等。高敏感区生态价值较高,但生态系统也较脆弱,稳定性最易受到破坏,后续应重点保护,避免或减少开发建设,保护天然海绵本底。
中敏感区占比为21.65%,主要为部分山体及西部耕地。相较高敏感区,中敏感区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但也容易受到一定干扰和破坏,应尽量降低开发力度,保护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原生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开发建设中,应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统筹考虑雨水控制,确保建设前后降雨径流增大速度缓慢。
低敏感区占比为37.56%,主要分布于凤凰山、白蕉中部、黄杨河两侧等区域。非敏感区占比为14.44%,主要分布于远离山体、水域、保护区且高程较低的区域。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均为适宜开发利用的区域。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绿地设施的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加强集约开发,促进人和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应在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中落实海绵城市要素和指标,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降低雨水径流,实施雨污分流,缓解城市内涝,保护生态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建设。高敏感区主要为山体、水域及水源保护区、湿地等,应重点保护,避免或减少开发建设;中敏感区主要为部分山体及西部耕地,在开发建设中应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统筹考虑雨水控制;低敏感区主要为山体和水系周边区域;非敏感区主要为远离山体、水域、保护区且高程较低的区域,应在开发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要素和指标,缓解城市内涝,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