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盛,苏佳娜,钟景云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江门 524100)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因之一,且多数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较差,具有较高复发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负担[1]。目前脑血管取栓术是国内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首选方案,且文献报道“时间窗”已向影像“组织窗”变革,CT 灌注成像是脑血管疾病患者病发后24 h 内选择脑血管取栓术指标的标准之一[2]。通过CT 灌注成像可明确患者颈部动脉血管闭塞或者狭窄情况,获取患者脑组织的病变范围、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信息[3]。MRI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原理为水分子布朗运动,可将水分子扩散、细胞毒性水肿等情况及时显像反映,且MRI DWI序列测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可定量分析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在脑血管疾病诊断、预后评价中应用广泛[4]。当前临床对于CT 灌注联合MRI DWI 序列对脑血管取栓术患者预后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次研究收集60 例脑血管取栓术患者,分析CT 灌注联合MRI DWI序列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3 月—2023 年3 月于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接受脑血管取栓术治疗的60 例患者,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龄22~68 岁,平均(43.55±5.12)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发病72 h 内入院诊疗;③首次接受脑血管取栓术治疗;④年龄>18 岁;⑤患者凝血机制、肝肾功能均异常者。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肿瘤、血肿等疾病;②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③既往颅脑创伤史或者手术史;④合并传染性疾病;⑤ 伴药物滥用史以及酒精依赖史等;⑥合并恶性肿瘤;⑦同期参与其他研究者;⑧临床基线资料缺失者。
1.2.1 脑血管取栓术 注射1.0%利多卡因10 mL 予以局麻,起效后通过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经右侧股总动脉执行穿刺,将6D 动脉鞘置入,后静脉注入3 000 U 肝素,经导丝引导置入六分管,至病变脑血管。对脑血管造影,以确认动脉闭塞的位置以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等。通过Silver speedl4 微导丝引导Rebarl8 微导管,并穿过闭塞脑动脉、血栓。进一步明确病变脑血管远端分支中Rebarl8 微导管的位置,结合实际情况是否植入Solitaire AB 支架,后进行脑血管取栓。取出血栓(次数≤3 次)后撤出微导管,回抽六分管中的血液(30 mL)[5]。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是否流畅,如若仍有狭窄残存,可结合实际情况执行血管成形术。
1.2.2 CT 灌注成像 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CT 64 排螺旋CT(飞利浦公司),通过扫描软件完成头颅平扫、CTP 检查。在头颅平扫基础上对基底节区域上、下进行多层面检查,造影剂为碘帕醇对比剂(350 mgI/mL),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40~60 mL,速度控制在2.5~3.0 mL/s,延迟7~9 s 开始CTP 检查,扫描速度为每秒4 层,用时40~50 s。汇总检查图像上传至CT 配套的工作站;CTP 检查的输入动脉设定为大脑前动脉(增强处于峰值),输出静脉为同一层面上矢状窦,明确感兴趣区。统计参数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
1.2.3 MRI DWI 序列检查 仪器为1.5T 超导MRI检查仪(型号:Siemens Magnetom Avanto1.5 MR),使用16 通道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①常规平扫:利用TSE序列进行常规的头颅冠状位T2WI、横断位T2W1 以及矢状位T2WI 扫描。T2WI 参数:TE 120 ms,TR 4 750 ms,脉冲重复激发次数为4,层厚3 mm、层间距0.6 mm、采集矩阵230×256,扫描野(FOV)200 mm×200 mm。②DWI 序列扫描;横轴位利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参数:TE 74 ms,TR 2 300 ms,层厚4 mm,FOV 为230 mm×230 mm,其他同T2W1,b 值依次选择0、50、500、700、1 000 s/mm2。③图像处理。图像传至工作站,由2 名资深影像医师阅片,统一意见。MRI DWI 扫描后经自动处理软件重建ADC 图,若病灶多发则测量最大病灶。通过3 次测量感兴趣区的平均值作为ADC 值[6]。
①比较术前术后CT 灌注参数、ADC 数值;②比较两组CT 灌注参数、ADC 数值。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价预后,划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评分≤2 分)、预后不良组(mRS 评分>2 分)[7];③比较CT 灌注成像、MRI DWI 序列单一与联合的预后预测效能。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后预测效能,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CT 灌注参数CBV、TTP、MTT 均低于术前的CT 灌注参数(P<0.05);术后CT 灌注参数CBF、MRI DWI ADC 数值均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比较术前术后CT 灌注参数、MRI DWI ADC 数值()
表1 比较术前术后CT 灌注参数、MRI DWI ADC 数值()
经mRS 评分评价,预后不良组共10 例(16.67%)、预后良好组50 例(83.33%)。
预后良好组CT 灌注参数CBV、TTP、MTT 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CT 灌注参数CBF、MRI DWI ADC数值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CT 灌注参数、MRI DWI ADC 数值()
表2 比较两组CT 灌注参数、MRI DWI ADC 数值()
通过绘制ROC 曲线,获得CT 灌注成像、MRI DWI序列单一与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15、0.506、0.678(95%CI=0.461~0.606、0.453~0.622、0.514~0.776)。灵敏度分别为82.11%、80.36%、91.64%;特异度分别为81.21%、81.49%、91.22%。CT 灌注成像、MRI DWI 序列单一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 灌注成像、MRI DWI 序列联合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各单一方式预测(χ2灵敏度=3.983、5.284,χ2特异度=4.216、4.017,P<0.05)。见图1。
图1 CT 灌注成像、MRI DWI 序列单一与联合预测的ROC 曲线
在微导管辅助下脑血管取栓术可直达血栓病灶位置,通过支架等取出血栓。多次取栓后能缩减脑血管的梗死面积。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如何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治疗效果、预测预后,并按照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是目前神经外科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次研究通过拟定收集60 例脑血管取栓术患者,探究分析CT 灌注联合MRI DWI 序列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发现,经mRS 评分评价,预后不良组共10 例(16.67%)、预后良好组50 例(83.33%)。术后与预后良好组的CT 灌注参数CBV、TTP、MTT 低于术前及预后不良组(P<0.05);术后与预后良好组的CT 灌注参数CBF、MRI DWI ADC 数值均高于术前、预后不良组的CT 灌注参数(P<0.05)。CT 灌注成像、MRI DWI 序列联合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各单一方式预测(P<0.05)。上述结果与钟景云等[8]研究结果近似,表明脑血管取栓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可通过CT灌注联合MRI DWI 序列评价,通过测量CT 灌注参数与MRI DWI ADC 数值能较好地评价疗效及预测预后情况,灵敏度、特异度高。文献报道,脑组织正常灌注是脑神经细胞维持正常能力代谢、生理活动的基础,一旦脑组织代谢出现异常,则脑血流量可能会发生相应改变[9]。通过CT 灌注成像检查发现,经过手术取栓后,患者颈动脉血流加快,血管狭窄处血液供应可通过狭窄侧小动脉代偿收缩、毛细血管等维持正常血供,从而出现CBV、TTPs、MTT 下降,而CBF 数值升高。DWI 序列的ADC 值能直观反映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范围、速度等,且已有文献表明脑血管ADC 值与脑血管微结构改变、缺氧缺血、血管受损程度等相关,而ADC 值升高表明该感兴趣区域中水分子扩散程度受到限制[10]。原因为患者经脑血管取栓术治疗,脑血管受损情况、脑部血流灌注逐步恢复,限制水分子扩散,故而ADC 值升高,通过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可提升灵敏度、特异度。
综上所述,脑血管取栓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可通过CT 灌注联合MRI DWI 序列评价,通过测量CT 灌注参数与MRI DWI ADC 数值能较好地评价疗效及预测预后情况,灵敏度、特异度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