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佳轶(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糖尿病严重威胁民众身体健康,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的生活压力,人们忙于生计,疏于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加之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节、运动量减少、超重者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促进了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比较欠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以致对血糖管理疏忽,使得病情恶化,伤及心血管、眼底、肾脏、神经,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致死、致残、丧失劳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众对糖尿病防治的意识,推广糖尿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减少糖尿病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延长生存期、确保预后的关键,在于能否尽早发现糖尿病并得到有效防治。常规而言,糖尿病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然而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发病已久。因此,针对疑似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例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皮肤瘙痒、破溃、久治不愈、饮食正常但无缘由消瘦等症状,都应及时到院检查,以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么,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中老年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的这些高危人群,需定期到医院接受相关检查,以尽早发现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并非是绝对的,特别针对2 型糖尿病者,若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
1.糖尿病家族史明确者。
2.不明缘由的出现多次流产、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症状者。
3.外阴顽固性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霉菌感染,或屡发疖肿者。
4.多尿、口渴、多饮,或近期内不明缘由地消瘦;偶见尿糖阳性但空腹血糖正常者。
5.反应性低血糖,常见于餐后3 小时以上,症状包括心慌、饥饿、出汗、颤抖,血糖低于常规值,常见于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
6.患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症状的年轻患者。
7.糖尿病非典型病状,例如会出现低血糖和肚子饥饿、视力模糊的现象。
可以发放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通过幻灯、投影、播放录像等方式展开系统化的疾病知识讲解,并引导参加讲座居民之间互相交流经验,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设置电话咨询热线,以便于随时解答居民的疑问。还可以开设糖尿病专病门诊,针对性指导和跟踪治疗社区内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本社区糖尿病患者档案,定期随访,展开追踪服务。
■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营养均衡。低油脂的烹饪方式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可选择水煮、烤、焖、蒸或者微波炉烹饪,少吃煎炸的油腻食物。同时,尽量减少盐分的摄入,每日不超过5 克,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罐头制品,少吃腌制食物。休息者每日主食200 克,轻体力活动者250 克,中体力活动者300 克,消瘦或重体力活动者350 克,动物性食物食用150~200 克、蔬菜食用300~500 克。
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掌握好以下几点饮食原则:第一,不可暴饮暴食,否则会迅速升高血糖,加重胰岛负担。第二,选择低糖水果。第三,计算热量限制总数,在热量摄取总数里纳入水果的热量,也可以与其他类别食物等份交换,根据病情选择水果,不宜每餐进食水果。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减少血糖波动。
■心理疏导。精神心理教育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与病情,引导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正向面对疾病。营造适合患者康复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鼓励患者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适当参加家务劳动与社会活动。
■运动指导。适量运动可增加肌肉对血糖的摄取与利用,改善脂类代谢,强化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维持健康的体重,减轻胰岛素抗拒性,提升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避免并发症发生或减缓其程度。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需要结合病情、年龄、爱好,做个性化的设置,建议每周进行150 分钟,从低、中强度逐渐过渡到较大强度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爬坡、骑自行车、游泳等等,运动频次每周3~5 次,运动时间为餐后1 小时。同时,加强足部保护,运动时穿合适的鞋袜,避免失水,运动前后加大饮水量,避免过劳。注意安全,避免受伤。伴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切忌运动量过大,以避免诱发眼底出血。伴心肝肾肺功能不全或急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应停止运动。
■科学监测血糖。监测血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适合的血糖仪。第二,血糖控制越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年龄小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血糖监测数据为基础来调整用药。常规而言,空腹血糖4.4~7 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小于10 毫摩尔/升较好。第三,根据病情不一样,血糖监测次数也不同。胰岛素泵治疗、强化治疗、新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4~6 次,监测时间分别为三餐前、餐后2 小时、睡前。如有必要,可在凌晨2 点或3 点增加测量次数,也可使用动态血糖检测。口服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周可选择不同时间点监测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监测血糖2~4 次。血糖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每月监测血糖2~4 次。
饮食改变、运动前后、旅行、胰岛素剂量调整、出现低血糖症状、怀孕或计划怀孕时,需加强血糖监测。结合病情、医生的建议以及自身需求随时监测,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灵活掌握监测时间。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确保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了解并发症相关知识,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严格执行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运动方案,尽量控制血糖接近于正常水平。按时到医院就诊,按时做眼部检查;定期检查双足,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避免损伤周围神经和血管;不使用热水烫脚或电热毯、热水袋,避免烫伤。
■定期随访。针对社区内纳入糖尿病管理的患者进行年度评估。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是社区健康教育效果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监测能力,尽量使血糖控制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强化其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