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响水县银河路小学 (224600) 卢友玮 李云霞 朱鸿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首和尾,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传统作业设计有以下特点:全员一致无差异,无效机械还重复;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手段,而不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与教学脱节,无时效性。2021 年7月24 日,“双减”政策颁布,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因此,如何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就“双减”背景下,如何高效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提出探索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点状类型作业,即基础性作业。它旨在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训练为主要途径,设计时要求精准有实效、去量增实质。
设计基础性作业要秉持“以学定量定质”的原则。我省教研室编写的语文学科《补充习题》,在重难点把握和练习题设计上,均彰显出精准独到、切实可行的特点。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不仅要和教学目标同步同位,还要充分关注并挖掘《补充习题》的预习功能、重难点学习支柱功能、促进知识点理解功能、组织教学进程功能、诊断学习效果功能等,不断提升其实用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都是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内容,从学生生活和思考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优质习题,是基础性作业中的最低作业要求。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在各单元精读课文后和略读课文前,又设置了“读”“背”以外的练习题,它们担负着促进理解、积累语言、训练运用的使命。
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分别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三篇精读课文时,可以紧扣课后习题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
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紧扣课后习题“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促使学生在读读说说的过程中,了解西沙群岛海水之美、珊瑚之丽、海产品之多,从而感受课文围绕关键语句进行描写的方法。
这样将课后习题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同时又解决了课后习题。用好这些习题,能够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提高语文作业设计去量增质的可能性。
课时作业可以包含上述习题中的优质部分。作业内容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当堂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课时作业能否当堂完成,是检测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提高课堂质量呢?教师要紧抓课堂管理,以任务驱动理清教学脉络,以时间驱动推动学生当堂训练的自主意识的发展。
比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藏戏》一课,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基于此,教师可设计“读—习—读—习”四个作业环节,并在每个环节都设置任务、限定完成时间。
第一个环节包括读课文和读词语。时间限定在13 分钟。第二个环节通过三道题,及时检验学生第一环节的读书成果。时间限定为5 分钟。第三个环节教师将课文划分成4 个部分,让学生带着任务自由阅读。时间限定为10 分钟。第四个环节是对第三个环节的整体检验,一共三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和把握重点的情况。时间限定为12分钟。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度,课时作业完成质量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有一个“回头看”的过程,包括在当堂练习环节的巡视和课后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的等级评定。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立即进行回顾,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制订针对性辅导计划和设计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掌握知识,达到“当天任务当天清”的效果。
块状类型作业,即单元整组作业。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为目的,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以教学单元为单位,结合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设计作业主题,构建单元整块内容的“知识树”,基于对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应完成的基础训练与后续发展要求的分析综合而设计的一类作业。依据新课标,设立常规目标、核心目标、素养目标的线性作业板块,要求教师明确单元教学重点及其所在册次的地位与作用,将单元中的书面作业、阅读作业、体验作业、实践作业、反馈评价置于单元起始周期中统筹考虑。块状类型作业可以从思维导图、插图设计、趣味感知这三个方面着手设计。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宏观的教材和微观的课文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把控,从整体上把握大单元学习内容,理清知识的记忆脉络,还可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深化语文要素的落实。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要素之一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基于此,教师设计作业时可考虑以下内容。
以“造访现代诗”为主题,设计以下三个任务及具体活动:
【任务一】精读《短诗三首》,感受现代诗。收集并摘抄现代诗,写清楚作者和出处。
【任务二】精读《绿》《白桦》,揣摩现代诗。交流、试写现代诗,尝试从节奏、语言、想象、情感等方面入手,挖掘诗歌的表达特色。
【任务三】略读《在天晴了的时候》及语文园地,梳理现代诗特点,仿写现代诗。将诗歌整理成册并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对现代诗进行感受、揣摩、仿写时,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同样的,在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内容串联式作业设计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诗歌”这一主题,凸显每首现代诗的独特性,丰富学生对现代诗的了解,落实“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学生对插图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设计插图作业时可以从具体的课文入手,也可以从具备整合特点的单元入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赵州桥,加强学生对石拱桥的感知和理解。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一课,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只要是涉及一定场景的课文,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插图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
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引导他们使用综合材料设计插图,如用树叶去设计季节主题单元的插图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范文并配图,加强场景思维的训练,以达到习作目标。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习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想象世界的事物。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能形成一种逻辑语言,有助于促进习作语言的表达。这样的作业,不仅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是对他们实践能力的训练。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因此,低年级的作业设计更应具备趣味性特点。教师可以从眼睛看、动手做、动口说、开口唱、动手画五个方面设计低年级作业。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动手做”作业,通过布置收拾文具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收纳的好习惯。
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口语表达来介绍自己。除此之外,低年级的很多课后习题也强调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词语融入表达当中。
网状类型作业,即项目化作业。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对接生活的生动实践,是跨学科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把“知识为本”进一步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项目化作业不分学科、不分内容、不分课时,是一种跨学科的、长周期的作业形式。它旨在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分析、自主理解、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梯度学习,深化落实语文学科的素养要求。项目化作业设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观察项目可以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方式。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要求“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教师在教学该单元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后,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里土栽或水培豆类植物,引导学生观察一颗豆粒“播种—发芽—抽叶”的过程,并记录它的变化。学生记录得越细致,观察日记就会越生动。陪伴植物生长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滋养。
读书项目作业形式多种多样,以摘抄记录为主。摘抄笔记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设计,有概括章节、内容批注、写读书心得等方式,其内容是发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去完成。这类作业兼容性强,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加大作业难度,如整本书价值解读;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完成基础性的摘抄即可。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生活实际、描写实践操作的课文,如《端午粽》《千人糕》《陀螺》等。这类课文的作业设计具有独特的优势,容易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通过搜资料、找方法、做操作、说感想、写步骤等,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项目式作业的乐趣。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陀螺》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实践操作作业。
1.认识陀螺。从文字或生活中收集有关陀螺的介绍。
2.制作陀螺。了解制作陀螺的要点,准备制作工具,学习制作要领,思考改进陀螺的方法。
3.创意陀螺。基于陀螺制作的基本原理,发挥想象,大胆制作出有创意的陀螺。
4.作品评比。以创意、美观、实用为标准评选出最佳作品,并颁奖。
社会实践是语文课程综合性的体现,是连接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能够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提升语文学习的韧度。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重点引导他们观察社会现象,关注日常见闻,并通过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逐层扩大关注信息的领域并付诸实践。如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国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等。实践作业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增强生活体验,实现语文课程和日常生活的大融合。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使他们对呆板、机械的作业不感兴趣,甚至很抗拒。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设计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同时融合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趣味化作业。
比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感悟语言、品读文字后,可以让他们先后欣赏乐曲《高山流水》与《月光曲》,并结合曲子再次朗读课文。学生从文字当中感受到旋律的变化、音乐的美妙。这时,教师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再根据自己画的画背诵相关段落,达到在学科联动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双减”背景下,要想让学生真正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教师就要有课标意识、课程意识、创新意识、课内外融合意识,要重新认识作业的内涵,认识到作业设计不能走寻常路,要让学生在作业中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