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芬
【摘 要】加强学科教研,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力的教研支持,是区域教研的职责所在。基于此,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结合县域实际,由溯源到植根,以学科建设重点项目为载体,推动县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关键词】县域;教研;学科建设重点项目
加强学科教研,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力的教研支持,是区域教研的职责所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属于偏远海岛县,截至2023年9月,共有小学7所,语文教研组8个,小学语文教师82人。立足“离岛微校精教研”这一要求,嵊泗县教研室以学科建设重点项目为载体,不断提升教研员“教学研究、项目设计、组织策划、经验提炼、团队建设”五项专业能力,推动县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秉承“由溯源到植根”的思考和实践路径。“溯源”即想清楚为什么要实施此项目,明白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理论依据等。“植根”即围绕项目,明确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做得怎样。近几年来,嵊泗县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学科建設重点项目,开展县域小学语文教研工作。
一、“1+X”联读教学项目
(一)基于现状,理性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1+X”联读教学项目于2017年9月起实施。之所以实施这一项目,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下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课堂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一篇课文耗费2~3课时,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文教学上,学生课内阅读量不大。另外,主要借助师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程的统整性不强。据此,需要改变“单篇独进、深挖细究”的阅读教学状况,变碎片化阅读为统整性、结构化阅读,同时倒逼教师精简教学内容。其二是嵊泗县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海岛家庭对学生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想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课程理念,主要靠全体语文教师去落实。如果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可以让阅读量从原本一学期30篇左右(基本为课文)增加到60篇甚至更多。其三是嵊泗县语文教师人数少,缺乏名优教师,缺少专业引领,难以有自主开发的研究项目。所以,秉承“理性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培养本土学科典型”的理念,引进了已经得到实践验证、有成功经验的项目——浙江省温州市“1+X”联读教学项目。
(二)理论学习与沉浸式研修并行
每一个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团队的力量。项目组成员为县学科中心组教师和各校教研组长,以项目为引领进行抱团研究,把项目成果辐射到全县各校教研组的校本研训活动中,最终达成改变阅读教学现状、实现课堂转型的目的。具体而言,“1+X”联读教学项目的实施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
项目组主要根据下校调研情况,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撰写项目实施方案。之后根据方案,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主题学习方式,通过撰写心得与反思、沉浸式研修等途径,重新建构对本项目实施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在学习相关理论后,项目组进行试点探索。项目组成员在各自的年级实施“1+X”联读教学策略。试点学校教研组紧扣县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研训活动,如“1+X”联读教学策略研究、“1+X”联读教学中“联读议题”的研究、“1+X”联读教学中课外选文“X”的优选研究、“1+X”联读教学中“+”的研究等等,通过团队共研、重塑架构、研课助学等方式,真正实现教研训一体化。县级研训活动搭建平台进行县域深化,主要展示优秀教研组试点探索的草根研究成果,并邀请温州市“1+X”联读教学研究团队进行专业引领和指导,为本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由此,在“设计构建—课例探究—实践深化—反思提炼—研究改进—实践优化”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对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深度探索。
本项目实施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行为也有所改变。很多教师对本项目抱着积极的态度和实践的勇气,其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活动。部分教师的课堂初步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基本达到50篇甚至更多。从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提供的课外选文很感兴趣,阅读速度明显提升,“比较阅读”“结构化阅读”等能力在逐渐形成。《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2018年小学监测语文学科报告》显示,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18道题目中,嵊泗县学生有10道题的得分率超过省、市平均水平,有2道题的得分率超过省平均水平。这对于偏远的海岛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容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X”联读教学项目的实施成效是明显的。随着项目研究不断深入,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二、“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项目
(一)聚焦省市教研重点,整合县域课改主题
要想语文教学改变“思维缺席”的现象,走上“抓住语言运用,推动思维能力发展”的科学之路,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方法和策略。现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习题设计指向语文要素的达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配套的省编《语文作业本》立足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一线教师能通过“研题”来“导学”,必定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系统化变革。“研究《语文作业本》,用好《语文作业本》”正是当时省、市教研工作的研究重点。为此,整合县域“学在思维”教育品牌打造契机,确定了“‘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项目”作为学科建设重点项目。不难发现,这里的“研题”指的是研究统编教材中的习题和省编《语文作业本》中的练习题,由此可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导学”指的是在核心问题引领下,以课后习题和《语文作业本》上的习题为活动设计的依据,并将其转化为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研题导学”的核心是聚焦语文要素,变革课堂学教方式,建构课堂教学新样态。
(二)依照项目内容,架构实施路径
1.文本梳理
项目组厘清统编教材中的习题、省编《语文作业本》中的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和阅读能力维度,并分组梳理了三到六年级各单元课文阅读能力维度与思维要素体系表(部分内容见表1)。这是本项目的核心工作之一,倾注了县域骨干教师的时间、精力,也体现了他们的学科专业素养。通过梳理,发现三到六年级《语文作业本》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思维图示题,这些思维图示题为学生搭建了思维支架。
2.校本探索
项目组成员先行先试。他们对梳理后的体系表及导学活动设计策略进行校本化处理,各教研组形成“以点带面”的研究态势。其间,组织教师多次学习观摩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尤其关注与本项目相关的专题,学习有关“用好《语文作业本》”的区域经验和课例。通过对省、市典型经验的学习,项目组摸索出了“研题导学”思维课堂的实践路径(如图2)。
3.县域深化
教研工作不仅要重实效、重结果,也要像语文教学一样重过程。只有充分关注项目实施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因此,“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项目在实施中加强了过程性研究,有效发挥了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对教研工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升。县域内围绕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学科研训活动,尝试立足基于真实教学问题的实证教研,通过“设计—实施—研讨—完善”的方式定期研发评价工具,致力于“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的改进。研训活动有了评价工具的全程导航与反馈,做到了有章可循。项目组成员和一线教师全程卷入,以评价工具来导教、导学,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改革。
4.整理提炼
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项目组借助由“设计—实施—研讨—完善”的方式研发的评价工具,进行分项提炼,研制出小学语文“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实操手册(如表2),并上传至县教研网的学科研究栏目,提供给全县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学科教研的最大困境是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的“旁观”和教研活动后的“不动”“不变”。本项目较好地改变了这一困境,实施的过程与县级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过程始终相关,以沉浸式研训为主要方式,将每一位教师卷入“研题导学”思维课堂“学、研、用”的活动之中,着力提高教师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三、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项目
(一)与新课标理念同向,与县域新课改同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表述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正如浙江省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老师提出的那样:“以学习任务群理念组织单元整体教学,体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设计要从‘问题导向到‘任务驱动,体现学习过程。”
一线教师习惯于“单篇教学”研究,对教材单元编写意图缺少系统性认识和理解,所以很少关注“单元整体设计”。但是在核心素养时代,单元整体设计处于关键地位,相比于单篇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注重知识系统的整体建构。因此,嵊泗县教育局的新一轮课改要求学科层面聚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在“1+X”联读教学项目和“研题导学”思维课堂教学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向教学改革更深处漫溯,即实施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项目。
(二)聚焦项目内容,构建多维一体化教研
1.县校协同,专题式研究指向项目
2022年9月,嵊泗县要求县域内各校语文教研组围绕《课程标准》的某一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关键问题”的方式进行申报。这一措施借鉴了市级层面的做法——市教研员曾要求各县区围绕“落实《课程标准》”申报项目。当时全县有9个教研组,其申报的“关键问题”中,有6个与学习任务群和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指向县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如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聚焦新课标的单元整體教学设计研究等等。有3个与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相关,如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设计研究等。各校教研组立足校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研组长成为学校语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领头羊。他们不断挖掘资源,开展了组建“互联网+”教共体、浙江省教育共富结对校名师送教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和实践路径的理解。
2.聚焦主题,序列化活动推进项目
面对《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和新概念,教师不应该排斥,而是要试着去判断和理解。通过对先行者经验的学习,可以发现这些新理念和新概念还原了现实教学中的方法、策略和操作路径。为此,根据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策划了主题为“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序列化研训活动,通过“专家解读讲授→团队学习理解→教师实践演练→团队论坛对话→个体成果展示→教师内化提升”的教研活动闭环,达成“理解、实践、内化”的效果,使一线教师构建起整体教学的意识,形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能力,不再单纯关注知识点,改变“课时主义”倾向,提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识。
序列化研训活动的内容有专题报告,有课例学习,有方案解读,有论坛对话,还有成果展示,等等。为促进团队建设,以上活动呈现多维一体化理念,分为项目组成员的点上深研、青研团教师的线状辐射、县级研训全体教师的面上推动三个维度。“点、线、面”相互关联、循序渐进,形成“学、研、领、跟”的研究氛围,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如,第一次活动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着手,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体教学的专题报告,二是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例的解读。通过专家高位引领,项目组成员对“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及单元整体设计的操作路径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成为这一项目实施的种子教师。再如,第二次活动的主题为关于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的开题论证,参训对象为青研团成员,他们观看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老师在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中的专题讲座视频。这些活动为青研团成员实施“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针对青研团教师,策划了“我与单元整体教学”论坛对话活动。本次活动采用全员沉浸式卷入的方式,项目组成员(即种子教师)现场点评,选出优秀案例在县域内进行展示。为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协同并进,项目组组织了面向全体语文教师的县级研训活动,内容为展示项目组成员和青研团成员的优秀单元整体设计成果,旨在让全体教师了解单元整体设计路径,更好地启思践行,从而体现“学、研、领、跟”的团队建设优化路径。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项目正在实施中。明确学习任务群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梳理各年级教材单元体系结构,厘清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和流程,研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南和评价标准等,将是后续“植根”路上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面对新课标、新理念、新使命、新征程,海岛“教研人”沿着“由溯源到植根”的教研工作路径,用自身的影响力,为海岛小学语文学科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曹鸿飞.“1+X”联读:小学语文课文新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