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巧芬
【摘 要】KUD教学目标从“知道、理解和做”三个维度清晰地描述了学习结果。教师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时,可先梳理KUD教学目标,明确完成所有教学步骤后学生将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再明确目标达成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评”一体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KUD教学目标;表现性任务;“教—学—评”一体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具有导引教、学、评的功能。美国学者林恩·埃里克森提出以KUD教学目标(Know知道、Understand理解、Do做)替代传统课程框架中的目标。其中,“理解”是核心,只有“理解”了,才能“知道”和“做”。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梳理KUD教学目标,设立目标达成依据,开展“教—学—评”一体的学习活动,教师能够清晰评估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明确完成所有教学步骤后学生将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
一、教学目标转型:梳理KUD教学目标
KUD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清晰地描述了学习结果,是以概念为中心的目标体系。该体系先呈现事实性支撑(对应的目标是“知道”),然后考虑如何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对应的目标是“理解”),最后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行为表现(对应的目标是“做”)。KUD教学目标引导教师将关注焦点从了解知识和技能转向使用知识和技能以理解概念,为教学计划指明了方向。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段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遵循“知道—理解—应用”这一学习过程,梳理KUD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运用看图画和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拆分词语、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进行理解。
(2)仿写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表达自己的感情。
(3)写日记可以记录生活,日记可写的内容很广泛,日记有基本格式。
学生将理解(U):
(1)理解难懂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写作能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3)日记、观察手记等可以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学生将做到(D):
(1)在阅读中主動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3)留心观察生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二、评估策略转型:明确目标达成证据
(一)对标KUD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
本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范围。单元课文语言优美,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摘抄与小练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提出“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秋天的雨》一课要求“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此外,《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在作业本上也安排了仿写练习。依据KUD教学目标,可设计“寻秋诗”“ 赏秋景”“ 悟秋情”三个表现性任务。所谓表现性任务,就是围绕目标设计的、明确学习结果表现的任务,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本单元的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任务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金秋时节,秋叶飘飘,落在水泥道上,也落入了我们的双眸;秋雨绵绵,滴入花丛,洒向果园,也沁入我们的心脾;雁鸣阵阵,回响在云间,也回荡在我们的耳畔……让我们跟着书本,来一次秋天的旅行吧!
(1)寻秋诗——运用看注释和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古诗的意思;摘抄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试着用学过的方法把意思说给同学听;大声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赏秋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关注并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秋天的景色,展开想象,用几句话写下来。
(3)悟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秋天(至少2篇),写在一张8K的纸上,或者做成一本折叠的小书。
(二)细化目标达成特征,确定评价标准
逆向教学设计中,一旦教学目标确定,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先设计好教学评估。教学评估能够提供信息,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是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
如针对“悟秋情”这一任务,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了趣味评价标准——“登山拾果”,用三个台阶来表现学生完成任务后达到的水平(如图1)。台阶越往上,要求越高,每个台阶上的“苹果”能直观、具体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可以根据图1的具体描述对同伴的作品作出评价。
三、教学过程转型:开展“教—学—评”一体的活动
“教—学—评”一体不仅指三种KUD教学目标为一个整体,还指单元教学目标、学习评估与教学活动一体,这种一体性能够保障学生深度高效地学习。具体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和拓展资料,同时开展多种类型的评价,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习走向运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搭建支架,实现高通路迁移
高通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其机制是“具体—抽象—具体”,也就是说要从很多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一个原理,再用这个原理指导一次任务的完成。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除了《古诗三首》,其余三篇课文都可安排仿写练习,在教学中搭建有效支架,使学生在具体的模仿中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1.仿照例文,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指出,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学生通过对课文片段的学习,发现句段中的共性,认识到可以通过仿写,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转化。
比如,《秋天的雨》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2、3、4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总分的形式,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教师教学完第2自然段后,可以呈现“它把 给了 , ”的句式,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仿写。在教完第2、3、4自然段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秋天的变化的:第2自然段主要通过看到的植物的颜色,第3自然段主要通过闻到的水果的香味,第4自然段主要通过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景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回忆家乡秋天的景色,仿照其中一个自然段写一写。学生参照例文,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文本的表达方法。在课文知识与个体经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问题引路,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问题就像投入湖面的一个石子,可以激起思维的浪花。教学时,教师通过主问题和子问题,帮助学生思考,使其在思考中形成能力。
比如,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阅读链接”《自报家门》中的片段后,教师抛出问题:怎样把我们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写下来?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思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从阅读与仿写中学到的方法。梳理时遇到困难的小组可以到教师处领取子问题,用来帮助思考。子问题有: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家乡的秋天有哪些标志性的景物?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顺序写下这些景物?在交流碰撞中,学生写下关键词,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初步构思仿写内容。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上文中学到的新鲜词语或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对于一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让他们到教师处领取学校门口的照片。学生观察照片,在子问题的引導下,“圈景物,说特点,作旁注”,完成小练笔。
“寻秋诗”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运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课外古诗,通过背诵摘抄,积累古诗;“赏秋景”任务中的小练笔是学生从阅读到写作之间的一个过渡,是链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情感表达的桥梁,为最后的任务作准备;“悟秋情”任务让读写有机融合,从而达成最终的目标。
(二)嵌入评价,促进教与学改进
评价任务要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中贯穿始终。日常教学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即时评价,如通过典型的作业或口头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运用评价量表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评教共振
以“寻秋诗”任务为例,最开始,学生对任务内容和要求不是很明确,部分任务完成得不好。为此,教师按照任务要求展开教学,并与学生讨论任务内容,细化评价标准(如表1)。
学生再次尝试完成任务,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有了同学的任务成果作为范例,一些原本完成得不太好的学生还作了第三次尝试。
2.以评促学
针对“悟秋情”任务,学生完成作品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把评价标准印在小纸片上,小组内学生对照图1互相评价,并给得到的“苹果”涂上喜欢的颜色。小组汇报后,学生、教师补充建议,形成终结性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学生不仅形成了评价的能力,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会和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由于素养目标比较复杂,子任务较多,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类型,对表现性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定。教师要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反思学习成效,培养学习信心。
在KUD教学目标指引下开展单元逆向设计,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背景,借助“表现性任务”与“评价量表”,组织“教—学—评”一体的学习活动,可充分体现课标理念,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郭华.教学的模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埃斯蒂斯,明茨.十大教学模式[M].盛群力,徐海英,冯建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