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的传播特色与创新表达

2023-11-20 08:40袁媛刘明
电影评介 2023年16期
关键词:国宝纪录片文物

袁媛 刘明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倾力打造的百集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新颖的创作理念,独具创意的表达方式,获得受众的普遍青睐。截至2023年8月1日,《如果国宝会说话》四季共100集在豆瓣网中的评分均在9分以上。①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B站中三季评分均高达9.9分。②

该纪录片为适应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群体的需求,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赋予国宝们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性格,将原本宏大厚重却枯燥沉闷的人文历史叙事转变为一个个妙趣横生、短小精炼、通俗易懂的精彩故事,同时采用多种媒体渠道同步播出,为受众组合勾勒出一个集体记忆的仪式立体空间,打破传统文化纪录片节目长期形成的严肃讲述的刻板印象,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播内容创新化

(一)故事化的表达方式

《如果国宝会说话》深谙讲故事的艺术,赋予每件文物以鲜明的人格化特征,用真实的文物细节辅以科技化的艺术创造,透过屏幕向受众讲述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将发生在数千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第四季第八集《瑞鹤图》,从一声叹息开始,宋徽宗赵佶“亲自”向观众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先是正月十五上元节第二天见到飞鹤来仪的祥瑞场景,瑞鹤图始成。后是绘画祥龙石图,抄写南朝千字文,直至最终被虏至苦寒之地,了却余生。视频最后用“宋徽宗”的一声大笑和一声苦笑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省。第六集《泉州湾后渚港福船》创新性地利用布偶戏配合真实文物为受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宋代“造船—出海—貿易—返航—触礁—遭遇海盗—平安抵达”的传奇故事。

另外,《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的内文标题在高度提取、凝练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还注重利用内文标题对内容进行故事化提纯,再辅以潮流性、趣味性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瑞鹤图》一集的标题是“皇帝的心事”,《黄州寒食帖》一集的标题为“失意人生”,《泉州湾后渚港福船》一集的标题为“福船回家路”等。与文字相比,视频中丰富的视觉元素往往让制作者忽视了标题的重要性。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标题反而成为用户在海量视频中进行选择与定位的标签。

(二)符号化的传播对象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就是有关符号的选择、制造和传递的过程,以帮助接受者理解传播者在心中相似的意义。[1]《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历史文物的特质进行高度解析和概括,用现代化甚至是网络化的语言符号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减轻了受众的解码负担,迅速打破受众与文物之间的时空障碍,使传统即是现代,陌生转瞬熟悉。其中第四季第八集《朝元图》描绘的是道教六帝二后八位主神率领的两百九十位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宏伟情景,如此庞杂的内容很难用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尽述,因此,创作团队抛开对《朝元图》历史、规格、工艺、人物等的逐一介绍,重点对日月、五星、北斗七星、五岳等受众更加熟知的画中人物进行串联,将图中神仙的样子和现实中的日月星辰高山大地联系起来,巧妙地运用符号化的方式唤醒节目与受众的共同记忆。

(三)平民化的讲述视角

《如果国宝会说话》选题切口小,多通过细节刻画以小见大,因此多选择内视角的叙事方式,用第一人称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与悲欢离合,这种话语方式的可信性、可亲性远超过全知视角叙事,能够瞬间拉近文物与受众的距离。例如第四季第三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那一年,我来到渡口,一条毛笔画出来的河岸阻挡了我的脚步,我望着白色瓷胎,画着几笔水涡,一条溪水上漂着一只小船。船夫裸露着的额头与胡子,象征他器宇不凡,一切不过是颜料绘制的表演……”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配合如散文般唯美的解说,让受众仿佛置身于瓷瓶上的图景之中,临河观望。

(四)适配化的解说语言

传统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在解说词的运用上专业性过强,导致生活性、趣味性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受众很难理解并欣赏,成为此类纪录片难以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如果国宝会说话》根据每集文物的特质选择适配的解说词风格,不拘泥于一种表达,时而辞藻华丽,时而妙趣横生,时而亲切自然,易于受众理解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优美者如第四季第一集《黄州寒食帖》中的“纵然满腹经纶,又有几人落笔无尘;哪怕才高八斗,又有谁出口便是天真”。亲切者如《泉州湾后渚港福船》中的“天黑了,阿丘,哪里才是回家的路?你看见北极星了吗?就是北方那颗一直不动的星星。这根木片就是量天尺,用它量一下北极星的高度,就知道船的位置了”。幽默者更是不可尽数,即使是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也会在视频结尾处道一声“建议:此帖关闭弹幕使用更佳”。

二、传播形式个性化

(一)微型化的视频形式

微纪录片的时长一般为5-25分钟,《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5分钟的时长可谓短小精悍。这种微型化的视频形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满足受众的碎片化信息需求。随着受众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移动化和碎片化成为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特征。五分钟的视频体量能够在保证视频内容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以碎片形式嵌入到受众零散的时间片段中,更加适配年轻受众群体移动化的信息接收状态;第二,便于受众便捷化的信息分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应用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38亿。[2]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成为当代网民接受信息、分享信息的主要途径。5分钟的短视频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完播率,其转发的便捷性还能够强化受众的分享意愿,促进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

(二)精细化的制作技术

作为文物大国的中国,可移动文物数量可达上亿件,其中珍贵文物数量近四百万件。从海量的文物中选择100件,并用仅5分钟的时长让受众感受到文物的温度,先人的态度和历史的厚度,必须依靠精细化的制作技术做支撑。《如果国宝会说话》制作团队通过采用3D扫描影像技术、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和CG动画等影像技术,将特效与文物拍摄实景有机结合,让受众感知到文物真实的细节之美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加生动、形象、趣味的情感体验。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水月观音从周昉的画中走出来,在山林溪水旁悠然闲坐。《朝元图》中的众神衣袂飘飘、佩戴的珍宝于袅袅仙气中光芒闪耀。让聆听故事的受众仿佛置身其中,瞬间穿越,对节目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定制化的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声音要素,能够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节目主题等。恰当的声画配合能够充分激发受众的联想和想象,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等。《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都根据内容量身定制不同的背景音乐,或慷慨激昂,或活泼跳跃,或温柔舒缓,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出适当的氛围。第四季第二集《陈国公主金面具》讲述了陈国公主及驸马短暫一生的故事。该集背景音乐从契丹族游牧生活的雄壮豪迈,到两人联姻时欢快轻松,再到两人病逝时的缓慢低沉,直至最后深化主题时的大气雄浑,跌宕起伏的背景音乐带领受众一起体验了两位古人短暂却又热烈的一生。在第五集《黄花梨夹头榫画案》中,背景音乐与解说词实现了节奏共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夹头榫结构介绍变成一段Rap,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

三、传播平台多元化

媒介融合时代,《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网络平台的推广,除了央视自身的两微一端及网站外,还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爱奇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媒体中推送。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使节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

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传播呈现出高度社交化特征。《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台网同播模式不但让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观看、点赞、转发和评论,还让受众能够通过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自由发送弹幕,充分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2022年底,时隔四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播出,第一集《黄州寒食帖》在B站上的弹幕总数短时间内就达到近千条。网友们纷纷用弹幕表示这份“新年礼物”来得及时,并通过自己了解的苏轼的诗句表达对节目主题的强烈共鸣。与前三季相比,本季节目的社交属性更加明显,不但在第一集中添加了官方弹幕,还在节目开播前推出宣传视频《如果国宝也群聊》,片中75件会说话的国宝们隆重欢迎新加入9位国宝,带领受众一起“2023,笑着出发”,成功召开“国宝的朋友圈发布会”。

(二)提供全面的数据反馈

传统媒体时代,收视率是衡量节目受众反馈的主要量化指标,传统收视率大多依靠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成本高,效率低,数据不够全面。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欣赏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受众对节目质量的综合评价。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也为纪录片的创作与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早在2013年,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就通过对用户的收视喜好及使用行为等数据进行分析制作出第一部大数据美剧《纸牌屋》并大获成功,这是电视剧领域通过互联网用户行为的数据挖掘来进行电视剧创意制作的首次尝试,这项非常成功的尝试也为全球的电视从业者打开了新的思路。通过与网络平台的深入合作,《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对用户的欣赏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及时调整节目的创作策略,扬长避短,精准营销。

四、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拓展受众群体范围

传统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受众群体范围相对狭窄,主题沉闷,叙事枯燥,很难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如果国宝会说话》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不但使其迅速俘获了大批的年轻受众,还得到学生家长的充分认可,成为少年儿童认识历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有效拓展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为了进一步拉近节目和年轻受众的距离,节目组曾联合全国多家博物馆推出“青少年走近国宝”等主题活动,活动过程全程网络直播,仅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期就有超过60万名网友在线观看互动。在娱乐产品极度丰富的泛娱乐化时代,《如果国宝会说话》用创意十足的话语方式成功地将年轻人吸引住并留下来,成为节目的忠实拥趸,以至于在第四季第一集播出时,受众纷纷在B站弹幕中感慨“四年了,我等了四年”“你知道这四年我是怎么过的”等等。

(二)构建受众集体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仪式的作用是为个体创造一个共同体验的时刻,刺激、强化、重构个人的集体身份认同与群体意识,达成意志、信仰、情感的高度一致性。”[3]《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将受众拉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打造记忆共情的同时,也成功实现了对受众集体记忆的唤醒、再现、强化和传播。节目通过对一个个凝聚着中国历史与优秀文化内涵文物的展示,为历史人物延续了现代生命,也将文化集体记忆根植到每一位受众心中,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第四季第三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重点介绍了元青花的由来,特效与实景有机结合,共同讲述了来自波斯的苏麻离青与景德镇的高岭土相结合的故事。本集结尾处的解说词更是点睛之笔“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从一捧土到一片蓝白相间的花纹,蓝天白云。仰望天空时,人们会暂时忘掉手中的武器,不自觉地肩靠在一起。让我们共同仰望天空吧!朋友!我们的双手除了用来拒绝,还可以拥抱。我们的手指除了用来指责,还可以写诗。”

结语

社交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因其简短精练的形式迅速从传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微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平台等方面力求年轻化、网络化和娱乐化的同时,深刻诠释了国宝中蕴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因此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正如其总导演徐欢所说:“《如果国宝会说话》能成为索引和通道,为观众打开一扇窗,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让他们隔着时间与空间,倾听文物自己诉说传奇。”①

参考文献:

[1]周爱炳.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符号表征、文化共振与认同建构[ J ].电影评介,2022(11):89-9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5-25].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3][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62.

猜你喜欢
国宝纪录片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谁是[国宝]
我们是国宝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