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霜 王泓静 尹旭红
(1.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桂北地区是指广西桂林以北的区域,该地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桂北传统民居是广西民居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因其特殊复杂的地理区位,受广府文化、湘赣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影响颇深,当地文化与之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民居建筑。桂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当地人民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不断沉积、发展的成果[1],是广西民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产物之一,也是桂北地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但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跟进不足,极易造成桂北地域文化的缺失和断裂。且在过分强调“现代”的进程中,忽视与“传统”之间的脉络传承,造成现代民居建筑设计缺乏地域特色。为延续桂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促进当代桂北建筑设计的发展,对建筑语言的深入剖析与转化应用则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作为人们生存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实用性,而语言作为表达、传递和获取信息的符号系统,具有传播性。任何需要表达和交换信息的领域都必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建筑亦不例外,建筑形式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地域差异等。因此,形式作为建筑的语言,是信息的传递物,也是情感的表达者,不断丰富着建筑语言表达系统[2]。在桂北传统民居建筑中,形式包含空间形态、屋顶、山墙等,它们不仅具有功能性和观赏性,也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通过实地走访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将桂北传统民居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要素进行建筑语言的分类归纳(表1),使其形态特征及功能一目了然,并为下一步建筑语言的当代转译提供对比参照,从而奠定桂北传统民居现代化转型设计的基础。
表1 桂北传统民居建筑语言归纳
对桂北传统民居建筑语言进行归纳后,提取7 类主要特征要素,并依次用字母A-G进行编码,即空间形态A、屋顶B、封山墙C、大门D、隔扇门E、窗户F、其他部分G(表2),方便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外部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与应用。
表2 桂北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当代转译
2.1.1 空间形态
提炼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样式特征,利用青砖墙或木栏杆围合转换成不同大小的开敞式“凹”字型、“回”字型、“一”字型等平面形状,形成现代天井。引入自然天光扩大建筑整体空间感,增加建筑的阳光接触面,增长日照时间,上接天气,下临地气,给予人们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体验。
2.1.2 屋顶
沿用桂北传统人字型两坡式硬山顶,并用扇形小青瓦对屋面进行“交错倾斜式”铺设,正脊呈直线型,去掉传统中墩装饰,简化两端鳌尖造型,采用内卷曲线和矩形加以修饰,达到线面结合效果。局部区域运用单檐歇山顶造型,正脊与垂脊交汇处有几何纹样装饰,屋面弯曲,檐口起翘,整体形成高低起伏的屋顶天际线。使屋顶在外观上延续了传统民居建筑韵味,又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保留传统韵味的露天晒台形式,使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同时还在部分小空间顶部增设坡屋檐,利于遮阳避雨。
2.1.3 山墙
山墙提炼出桂北传统马头墙三叠式阶梯状造型,高于屋面,整体呈现不对称式构图。两端起翘角,墙头弧形瓦片交错覆以两坡墙檐,并在山墙轮廓处以深灰色粉饰,连接建筑单体形成整体,既使建筑造型丰富,又使立面更具层次感。墙面采用小青砖堆砌,在局部区域与不规则碎拼石拼合,横向划分墙面,打破原建筑外立面的单调沉闷。此外,墙面还增设圆弧形、矩形等造型多变的墙窗,削弱建筑体量感,隐现内部空间。部分墙窗饰以冰裂纹与其他较规整的纹样形成强烈对比,形式随机而变,展现自然之美,强化室内通风和采光。还可延展视野至室外,形成独具一格的观赏意趣。墙角处普遍采用浅灰色混凝土修饰,通过上方深灰色脚线与墙面青砖进行分割,具装饰和保护双重功能。
2.1.4 门窗
门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组成要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3]。在大门的当代转译中选择八字型大门、弧形洞门、木制方型门、石制方型门和屋宇式大门5 种代表性大门进行组合。八字型大门采用石门框,两端各挨着短直墙,与八字墙面连接,左右墙面增设对称式石雕壁画,门框下方设石门槛,两侧外墙呈内凹状布局。弧形洞门与灰白墙面齐平,门框上方嵌以石门匾,门前呈三级阶梯状,且留有部分空间,两侧放置雕刻着精细纹样的石方缸。木制方型门较简朴,采用棕色门框,底部设灰白色石门槛,整体上无过多装饰。石制方型门采用深棕色加几何线条雕饰,中部拉手呈金色圆环形,门前留出少量空间。屋宇式大门在门前留下足够空间供人短暂停留,并把大门灵活地分为4 扇,促进室内通风采光。
窗体现“漏”的内涵,以达到通风、采光和供人观望的效果[4]。窗户保留传统木质外框,增添大面积的矩形玻璃贴合当代居住者的需要。3 扇或4 扇排列成行,构图简洁、均衡、对称,整体通透、雅致。窗棂主要采用万字纹、井字纹等几何纹样,简化繁复的装饰,把室外美景引入室内,增强形式美和意境美。
2.1.5 部分构件
雀替选取木雀替和石雀替,保留传统三角形态,省略装饰纹样,整体简化为无装饰或木质、石质外框包边,中部仅用单一曲线线条进行修饰。柱础简化装饰纹样,采用大小不等的矩形竖向堆叠而成,变换成上下宽中间较窄的形态。或是深灰色扁鼓形,中间微微鼓起,上下两端向内收且直径一致。
建筑结构语言的文化内涵通常通过材质与色彩等方面体现[5]。得益于桂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传统民居建筑选材主要是当地的石材和竹木,展现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在建筑选材上一方面依旧发挥木材、青砖和青瓦的古朴典雅的历史韵味;另一方面采用现代化的钢材、玻璃和铝合金等材质增加建筑整体采光效果。在不丢弃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材质赋予建筑新活力和新面貌,丰富建筑层次和造型语言。
色彩上尽可能用材料本色凸显桂北地区人们朴实、大方的生活作风。整体建筑以灰、白、棕三色调为主,外墙以大面积灰白色青砖和小部分白色大理石组合而成,屋顶以青灰色为主,门窗多为红棕色。运用棕色等较深颜色对建筑阳台栏杆、门窗进行局部点缀,与建筑立面浅灰色形成深浅对比,注重色彩的有序变换,避免因颜色相似产生难以分辨的问题。亦可借助绿植花朵的自然装饰,使建筑色彩与环境紧密相融。
为了能让使用者更好地对上述7 类建筑要素及材料色彩进行合理搭配组合,形成最佳方案并运用于实际,需更进一步探讨建筑组合应用的设计原则与模式,挖掘建筑语言现代化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对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的语言形式进行合理运用与搭配,形成特色化组合,实现现代化转型设计时,应在建筑使用功能、使用者需求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三方面进行转换优化,具体组合应用原则如下:(1)尽可能满足使用者对于桂北民居建筑功能转变的需求。随着桂北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推进,传统民居不再仅限于自身的居住需要,还可能具有商业用途,如民宿、文创产品售卖、餐饮服务等。(2)在尊重桂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建筑形式进行差异化设计,和而不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6]。(3)建筑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对其自身进行组合改造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周边街道及环境的依存关系,强调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7],从建筑单体到街巷空间,实现组合与应用的最优化。
不同的建筑承担着不同的使用需求,针对建筑民用和商用两种用途,对桂北地区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不同的组合与应用模式建议。传统民居建筑应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尊重其原有形态,在保留其传统风貌及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对外观进行修复与完善。例如在一些建筑立面处增添装饰,或是对部分破损构件进行修补加固,尽可能保留原真性,延续其历史价值。商用建筑如售卖空间、餐饮空间等可根据用户使用需求从创新角度对建筑语言进行重组,突出重点部位。如屋顶、山墙为必选要素,凸显桂北建筑地域特色,门窗为可选要素,自主选择材质与色彩进行创新搭配,将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与木材结合,实现差异化设计。从建筑室内人流路线进行空间序列组织,使其富有起伏变化,增强层次感、节奏感和动态感[8],形成具有桂北地域特色和艺术化的设计应用模式(表3)。
表3 建筑语言组合应用设计图例
街巷是展示城市多彩历史风貌和传达城市多样文化气质的一个重要物质空间载体[9],不同样式的建筑组合造就不同的街道空间界面(表4)。通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组合改造,将其应用于街巷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记忆,增加桂北传统民居文化价值,推动桂北地区可持续化发展。
表4 组合应用模式下的街道空间设计图例
随着物质生活愈加丰富舒适,桂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不断变革,但它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意志未曾改变。其所具有的古朴率真、与自然共生、因地制宜的理念以及充满人情味的交互空间等依旧值得人们借鉴学习。因此,运用设计手法对桂北传统民居的7 类建筑语言推陈出新,结合玻璃、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使用者通过结合自身需求和客观因素对各类建筑语言进行选择并实施,从而构建出适用于民用或商用的不同组合应用模式,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这对提升桂北地区形象,加强公众对桂北传统民居认知以及促进区域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