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亚薇 李雪萍 吴旭丽
针灸其实是针法和灸法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针法是用合适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通过实施提、插、捻、转、迎、随、补、泻等不同手法,以达到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机能的目的。其所用工具为针,使用方法为刺,以手法变化来达到不同的效果。灸法则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借助于药物烧灼、熏熨等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其所用物品为艾绒等药物,使用方法为灸,以局部温度的刺激来达到调整机体的作用。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耳针、电针、头皮针等多种治法,适用于不同的患者。
在中医养生的实际应用中,灸法运用得较为普遍。欲获近期效果时,可用针法。然而对禁针的穴位,或不宜针法者,则可用灸。灸法往往较缓而持久,欲增强其效果,亦可配以针法。针而宜温者,可针、灸并施。
经络学说 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人的生长与健康,病的酿成与痊愈,与人体经络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一个网络状通路,可将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气指人体的能量,它影响生理功能和人体健康,通过全身14条不同的经脉运行,营养循行路线上的不同器官和组织。气行混乱可以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衰弱。针灸治病所选用的穴位,绝大部分都在经络上,刺激这些穴位,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身体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脏腑辨证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才能起作用。脏腑指的是人体五脏六腑,古代中医将其称为“藏象”。藏,指的是藏于体内,指的是内脏;象指的是各种征象,是人体内脏所表现出的病理或者生理现象。中医所指的各类脏腑名称虽然与西医脏腑器官名称相同,但是其病理以及生理上具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医将肝、心、脾、肾、肺称之为五脏,又将胆、膀胱、小肠、大肠、胃、三焦称之为六腑,因此藏象学说往往以五脏为中心,搭配着六腑,与五体、九窍等相联系,串联成一个整体结构。根据脏腑的各项病理表现以及生理功能,基于八纲、经络等各种理论,结合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辨证,从而推断出导致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性质、正邪盛衰,才能最终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针灸治疗过程中也要应用脏腑辨证理论,例如,脏腑经络之气汇聚于人体各个部位,称作腧穴,故常为进针的部位。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一种,中医将其与经络和脏腑理论结合共同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二气,并且二者相互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变化。中医认为,人作为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不论是在生理功能上还是病理过程当中都处于阴阳的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运用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为了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临床中,主要将针灸用于治疗以下几方面的疾病:
运动及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及其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颈椎病、肩周炎、肌紧张型头痛、颈肩、腰背或者四肢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内科疾病 包括哮喘、胃下垂、慢性结肠炎、胃痉挛、急慢性胃炎、感冒腹泻、失眠、腹胀、便秘、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等。
妇科病 比如子宫下垂、月经不调、附件炎、胎位不正、痛经、盆腔炎、膀胱过度活动等。
外科、五官科疾病 如痄腮、麦粒肿、鼻炎等。
除了上述,针灸还可以用于调整亚健康状态和养生保健。不过针炙保健与针炙疗疾的方法虽相同,但各有侧重。保健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选穴则多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施针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亦不宜过多。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感觉不是发在于施针部位的表面,而是针尖所到的部位及其周边直径5厘米内,这在临床称为“得气”,是检验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行针时感到较强烈的疼痛,或者疼痛部位是在皮肤表面,说明是入针时牵拉到皮肤所产生的刺痛,那此次针刺就不太“合格”。当然,如果患者能身心放松地配合医生,就会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
第一,若是身體处于疲惫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或者在饥饿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接受针灸治疗,因为会很容易产生晕针的现象。皮肤有疤痕、感染、肿瘤、溃疡等现象时,也不建议接受针灸治疗。若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不能够配合留针的情况下,不建议接受针灸治疗。若是患者有出血性的疾病,或者出现了自发性出血,也不适合接受针刺的治疗。
第二,年龄较大或者体质较弱者在接受针灸治疗的过程当中,最好能够选择仰卧位,这样更容易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者艾灸。
第三,女性处于妊娠期间要避免能够引起女性产生宫缩的穴位,例如三阴交、合谷、昆仑等,同时施针者要注意力道。
第四,医生在对背部、眼区、胸部、颈部等部位进行针刺时,要采用特殊的角度以及进针的深度,不要运用直刺的方式,以避免误伤到脏腑器官。
第五,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来决定使用补虚法还是泻实法。实践证明,补或泻如果过量或不足量,均可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通过补法用于各种虚症,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第六,针灸对于一些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针对临床当中一种比较危重的疾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运用综合的治疗方式。
第七,针灸并不是谁都可以操作的,需要拥有相关的职业医师资格证才能够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