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章华 曾馥平 张浩*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广西 环江 547100;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125;3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广西 环江 547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全县国土面积455300hm2,根据2012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岩溶面积328697.7hm2,占国土面积的71.9%(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9176.6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8.9%,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24483.6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7.9%)。2008年以来全县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经过多年工程治理,全县石漠化扩张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地产出率有所提高,现初显成效,为下一阶段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毛南族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自“十三五”开展以来,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遏制植被退化,植被顺向演替。“十三五”以来,毛南族自治县经过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全县石漠化面积减少42.761km2,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该县采取植被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措施恢复岩溶石漠化植被,岩溶区植被恢复明显。由原来樵采薪材、毁林开荒、植被退化、基岩裸露的植被逆向演替现状转变为顺向演替,顺向演替顺序为:无植被型—草丛型、草丛型—灌草型、灌草型—灌乔型、灌乔型—乔幼型,植被株数增多,植被高度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森林生态稳定性增强,岩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2 森林植被增加,生态服务功能增加。根据统计,“十三五”以来,该县完成造林面积264.5hm2,封山育林面积591.6hm2,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措施,全县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植被结构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期间的68.88%增加到“十三五”期间的73.04%,森林覆盖率增加4.16%,林草植被处于持续恢复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此外,森林植被增加,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2000t。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2.3 改善岩溶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同时,把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增强群众的商品意识,使得项目区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工程做到了“治石与治贫”相结合,推进了区域脱贫致富步伐,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提高。通过田间道路建设,为农民运送农家肥、化肥提供方便;农民耕作的土地实现保土、增肥,有效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种植中草药,人工种草养牛,发展中草药和菜牛养殖,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根据统计,治理坡川小流域中,坡川村2019年育肥出栏商品肉牛达465头,产值达320万元,利润收入116.2万元。项目区内种养殖贫困户年人均稳定增收2000~4000元。同时,修建蓄水池改善岩溶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提供清洁饮用水;修建沼气池,提供沼气,改善岩溶区能源结构,修建蓄水池、沼气池,有效改善岩溶区生产条件。
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治理效益逐步体现,为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土地资源匮乏,生存发展条件欠缺。缺土是岩溶地区生态危机的重要特征,是石漠化治理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先天地质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岩多土少,土层浅薄,地势起伏大,森林覆盖率低。由于耕地缺乏,群众被迫在小如盆、碗的石岩裸面开垦种植作物,但受到缺水、缺土的限制,农作物产量极低。再加上石漠化地区地势陡峭,道路崎岖,机械化生产实现程度低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土地瘠薄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成了片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破坏易、恢复难。在石漠化重度的地区,采取人工措施恢复植被,在植物品种选择、整地、栽植等方面的难度都比较大,成本高,不具备大规模连片集中开发的条件。如果实施自然修复,通过封山育林、禁牧、禁樵等措施恢复植被,也要经历植被自然演替的长期过程。因此,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石漠化问题仍然严峻。
3.2 投资标准偏低,地方配套困难。由于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项目实施难度大,人工成本高。目前国家对石漠化治理的投资标准仅为每平方公里25万元,单项投资标准也明显低于其他同类项目,难以满足治理需求,严重制约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环江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定贫困县,岩溶土地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的30%以上。县级财政薄弱,配套项目资金困难导致项目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工作开展难度大,直接影响工作治理效果。
3.3 项目整合难,形不成合力。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规划不配套,项目前期规划时没有纳入统盘考虑,各吹各打,各自按照行业的要求做规划做前期和组织实施,同一个地块重复实施同类的工程措施,项目下达后有的部门工程措施已经完成,想做其它工程措施又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导致有些项目无法落地,效益得不到发挥。由于各块项目规划和实施的要求、范围、时间节点、投资等不统一,各块项目不能完全纳入石漠化治理统计,导致全县石漠化治理工作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数据不能完全统一。
3.4 对工程建设认识不到位,治理积极性不高。环江县石漠化地区山多地少,生产能力水平低下,缺水情况和靠天吃饭现象普遍,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导致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另外,项目区部分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群众主动投入、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热情不高,治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推动,全社会参与防治石漠化的氛围尚未形成。
4.1 理清思路。按照聚焦石漠化地区,保护优先和防治并重的原则,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思路,加强项目前期谋划,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紧密结合,并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治理,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把深度贫困区域、贫困人口、深度贫困人口等方面作为片区治理和脱贫攻坚的重心,通过脱贫攻坚、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综合治理,达到实现片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环境改善的目的。
4.2 建管并重。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项目的实施完工只是综合治理的第一步,工程措施及封山育林等工程项目的管理维护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将管理维护与工程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才能确保各项治理措施长期发挥作用。一是做好工程移交,明晰产权归属,确立管护主体。二是落实后期管理机制,如制定封山育林管理村规民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3 加强宣传。强化舆论引导,解读党和政府石漠化治理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宣传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各乡(镇)石漠化治理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石漠化治理,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教育,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振信心,增强改变石漠化现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