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阳关的那一刻,才读懂这首诗中的苍凉

2023-11-18 10:30路也
青年文摘 2023年3期
关键词:渭城安西庞德

路也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全中国人民都知道的一首诗。过去我觉得自己很明白这首诗,不过就是送别友人嘛。

在这首诗里,诗人与送行的人都没有置身安西和阳关,而是同在京都长安附近的渭城。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写阳关,但“阳关”一词携带了太强烈的文化意味。这两字刚一出现,茫茫大漠就已经在读者脑海里浮现。阳关及出了阳关之后安西都护府所辖的西域诸国,是蛮荒之地,又像永远那么远,命运感随即产生。

而真正读懂这首诗,是待我自己真正置身于大漠之中的阳关时。只有独自身处荒漠之中,看着沙丘起伏,看着大风吹拂虚无,突然产生想哭的冲动之时,人的生命里原本就有的苍凉感才会被唤醒,才会一下子从情感深度、从灵魂深处真正地懂得这首诗。它写的分明是生离死别!这一去,长年累月走在艰险的路上,不知何时才能返回长安或中原。或者说,这就是永诀了!

美国诗人庞德曾根据《送元二使安西》的日语版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我想庞德的生命经验及他所处的文化背景里面大概没有一个类似“阳关”这样的人文地理概念,所以他很难把这层意思翻译好。庞德的英文译文是这样的:

APoemofDeparture(启程之诗)

Lightrainisonthelightdust(轻轻的雨落在轻轻的尘土上)

Thewillowsoftheinn-yard(小旅馆院子里的柳树)

Willbegoinggreenerandgreener,(将要变得越来越绿)

Butyou,Sir,hadbettertakewineereyourdeparture,(先生您啊,在出发之前,最好把这杯酒喝了吧)

Foryouwillhavenofriendsaboutyou(您就再也没有朋友了)

WhenyoucometothegatesofGo.(一旦走过那些通关之门)

王维的原诗里面出现了3个地名:起程地点“渭城”、目的地“安西”,以及一个必经的叫作“阳关”的重要关隘。当时,渭城就在京城长安附近;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龟兹城,遗址在今天的新疆库车;而阳关,作为那时的关塞,在这里几乎相当于“遥远”和“转折点”的代名词。诗里还出现了诗人送别的那个朋友的名字,叫“元二”。这3个地名和一个人名的出现,使得这场送别显得非常具体生动,也像日记那样具有了记住和备忘录的意味,还携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及中国文化色彩。然而,庞德并没有把它们都翻译出来。

“阳关”之意,庞德似乎翻译了又似乎没有翻译。他把它译成thegatesofGo,这里Go的首字母虽然使用了大写形式,有特指的意味,但最终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关隘”来译,而且gates竟然还匪夷所思地使用了名词复数形式。那么,这里的这个关隘或关口除了可以理解成“阳关”,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玉门关”“嘉峪关”,甚至“雁门关”“山海关”了。

继续问,原诗标题中的“元二”真的可有可无,真的可以不翻译出来吗?按照庞德的翻译理论,翻译其实是某种创造性的改写,没必要亦步亦趋,只要把诗的本质译出来就可以了。但按照这个理念,大量将具体名字嵌入标题和内文的中国古诗,所有人名都可以完全忽略,都可以不翻译出来。

依此类推,李白《赠汪伦》中的“汪伦”、高适《别董大》中的“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辛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的“黄四娘”及《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李龟年”也可以不译出来……这些名字如今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人不晓的人物了。这些人物自己并不从事文学创作,跟那些削尖脑袋想钻进文学史的人相比,他们在文学上全无野心,原本不过是路人甲而已,却完全莫名其妙地被某个大诗人一时兴起将名字写进了诗中,恰逢此诗在空间和时间上传诵甚广,故他们跟着诗作一起进入了文学史。

如果这些名字在翻译过程中都被省略,那么,元二这趟边疆远门就白出了,辛渐受托捎给“洛阳亲友”的一席话白捎了,董大的胡笳白吹了,黄四娘的花白种了,李龟年的歌也白唱了,作为李白的“超级崇拜者”的汪伦损失最惨重。

汪伦,一个胖子,一个退休县令,居住在安徽泾县的一个村庄——十里之外有渡口,叫桃花渡,还有一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馆,叫“万家酒店”——他在书信里耍小聪明,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等字眼巧妙地把李白这个大诗人给骗了去,好吃好喝地接待,临别时以好礼相赠,又集合全村人来到江边,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地送别诗人,于是诗人把他的名字镶嵌进一首七言绝句里,名垂青史。如果在将这首诗翻译成外文时,竟把其名字省略掉,那么,汪伦的信也白写了,酒也白送了,全村人的歌舞也白费了,全都白忙活了。

另外,王维的原诗是具有方向性的:向西。这个西去的方向性既体现在3个具体地名上,也体现在末句“西出”一词的运用上,再跟原诗中那有着情感诚挚力度的“劝”“更”二字联合起来,于是诗中的国土版图就由东向西延伸,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铺展开来,半个亚欧大陆在诗中呈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扩张力。这既是地理概念上的扩张,也是诗人经验的扩张,还是在特定场景下情绪的扩张。庞德的英译版本则失去了“西去”的这种方向性,也相应地失去了地理、经验和情绪上的张力。同时,原诗中那对“别时容易见时难”和身世飘零的感喟也被大大削弱,还减少了原诗中所隐含的守护边疆的使命感和气魄。

但这样的译文又非常有趣。在拿英文译本跟汉语原文对比的过程中,让两个版本以对方为镜子来映照彼此,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原诗究竟好在哪里,意识到原诗中所携带的文化因子,同时清楚地看明白它朝向另一种语言文化转化的全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什么又增添了什么。

中国文化中苍凉的一面,基因里从来就是有的,《诗经》、屈原那里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里有,曹操曹植的诗里有,嵇康身上也有,唐诗、元曲、谭嗣同秋瑾鲁迅身上都有……

单从人类生存的实用角度来看,中国虽然面积很大,但是,那占据了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大西北,尤其是那大漠戈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那个被称作阳关的地方,大风吹着那座现已风化了一半以上的公元前的烽燧和一大片空荡荡的荒漠、戈壁,其间有一条还能看得出些许眉目来的东西方向的道路,就是古丝绸之路。雪山横在远处,这里的“无”,使得诗意更加简洁有力。当大风从这一切之上吹过时,则叫作苍凉……这一切,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存在,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不能责怪热爱东方文化并宣称喜欢中国儒家文化的庞德。我作为一个汉语诗人,直至置身阳关的那一时刻才恍然读懂这首诗中的苍凉感和命运感,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美国人懂得呢?

(摘自《写在诗页空白处》,中國友谊出版公司,本刊有删节,洪钟奇图)

猜你喜欢
渭城安西庞德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渭城的雨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送别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要钱还是要命
庞德子
姬?毅?《渭城朝雨浥轻尘》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