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素养在《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的体现

2023-11-18 09:01淡霞
出版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书稿书名中西

文|淡霞

它文史结合,史诗互证,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流畅的文笔;它史料丰赡,图文并茂,既有知识的拓展,又有阅读的愉悦。

2000 多年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是他撰写《史记·本纪》的创作初衷,本意是考察历代帝王和王朝何以开始,何以终结,而且在其繁荣昌盛时觉察到衰落败亡的迹象。他要表现的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过程。自司马迁之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成为史家考察历史的重要方法,今天,讲述中西交流三千年历史进程的《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以下简称“《文明》”)亦不例外,且将这一通古今之变的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此,注定它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文明》讲述自先秦时周穆王西巡异域,到清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三千年来中西文明碰撞、交流、互鉴和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它文史结合,史诗互证,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流畅的文笔;它史料丰赡,图文并茂,既有知识的拓展,又有阅读的愉悦。成就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对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

策划之初

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一词,迄今140 多年来,丝绸之路在海内外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研究课题,有关论著在国内近年来成为热门乃至常规话题。恰逢2023 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常规热点加上时势热点,促使编辑思考要策划一个与丝绸之路有关的选题。编辑抱着这个想法找到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张国刚教授,登门拜访,与张老师探讨出版事宜。古道热肠、愿意提携后辈的张老师提供了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章供参考。

编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的一篇讲述甲骨文的文章,李先生提到,“甲骨所用的动物骨头不只是牛,还有其他动物,比方说鹿,甚至于有人说还有大象。而所用的龟甲兽骨也不都是当地的,有些龟的产地居然是在南方,甚至是在今天中国的境外地区。”这个观点吸引了编辑,试想,在遥远的殷商时期,一片产自境外的龟甲千里迢迢万里奔赴来到河南这个中原腹地,这是中外交流历史悠久最有力的实物见证。由此,编辑萌发了换个选题策划思路的想法:丝绸之路选题已属常规,开拓思维看,中西交流的历史更源远流长,可写的范围更广博,因而也更有吸引力。

恰好张国刚教授的研究深耕领域之一就是中西关系史。基于此,编辑与张国刚老师进一步沟通,得到其理解和支持,顺利拿到《中西交流纵横谈》的书稿。

从最初丝绸之路的研究课题,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时政热点,进而转到中西交流的历史,是策划思路逐步成熟的过程,也是编辑与作者积极沟通、良好协同的成果。

审稿之后

《中西交流纵横谈》是一部较为成熟的书稿,体例完整,主旨明确。相关主题的一般图书讲到“郑和下西洋”就结束了,但这本书对中西交流历史的叙述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尤其是对他人较少关注的清朝中西交流情况介绍得较为详细、精准,这是相关领域内研究时间线较长,而且较为全面的著作。阅读书稿,编辑时时会联想到之前工作中,曾负责编辑出版过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的小说《钦天监》,这本书讲述了清朝初期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与顺治帝、康熙帝交往的故事。如此,把两本书对照着看,便能对明清时历法之争、礼仪之争有更多层次的体会,小说的、学术的,同时,对新书稿中的某些谬误做了修正。

然则,编辑读完书稿尚有意犹未尽之感。若只是将中西交流的历史讲述一遍,让读者在其中既看到中西交流史上那些熟悉的面孔,如出使匈奴的张骞,西天取经的玄奘,七下西洋的郑和,在元朝游历的马可·波罗,又看到不甚熟悉的故人身影,如翻译佛经的竺法护、鸠摩罗什,翻译西方著作的徐光启,传播教义的利玛窦、汤若望等,它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人文类普及型读物。

但编辑还有追求,希望能在书中增加一些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以此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于是与作者商议,在作者提供的文章中选出契合主题的两篇——《明清中国人的欧洲观》《巡礼与反思:欧洲的中国观》,将其编入书稿。因此书稿便分为10 章,第1—8章以朝代为顺序,叙述了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的交流特色,主题鲜明,故事性强,观点突出;第9 章和第10 章分别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和欧洲人的中国观,在前8 章的基础上,内容得到升华,对中西交流的源头和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思考。因此,书稿便有故事,有理论;有耳熟能详的旧闻,有耳目一新的观点;有局部细节描摹,有全局宏观视角。

关于书名,编辑提出,中西交流的主旨和焦点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因此主书名定为《文明》较为妥当。在与领导协商副书名时,几番推敲,领导提出,自周穆王西巡至异域,至清朝被西方坚船利炮撞开大门直至灭亡,大约有三千年历史,副书名改成《中西交流三千年》较为妥当。随即便与作者沟通,作者对此也赞同,于是,这本书便正式定名为《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

编辑之中

《文明》一书,虽则故事的生动和思考的深度兼具,有言简意赅之优点,但其体量较小,10 万字左右,若只是单纯将书稿文字编辑修改后出版,亦可。但这只是简单快捷地完成出版任务,在编辑的年度出书品种中增加一个数字而已。编辑不想浪费如此优质的书稿,愿意给这一本小书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期待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参考其他经典图书的案例,深思熟虑之后,编辑决定为这本书做如下加法。

加法一:增加美感、触感。编辑为此书增加了十多张彩色图片,有《张骞出使西域图》,与正文中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旅的张骞出使西域事迹呼应;有《玄奘三藏图》,对应正文中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印度,终于获得诸多经卷并将其带回中国;有清朝宫廷里的西洋画师郎世宁的《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郎世宁的绘画,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中西合璧,焕然一新,这种文化融合在当时的国际艺术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等等。这些彩插既关注到中西交流史中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又与正文内容遥相呼应,图文并茂,令人产生愉悦的阅读快感。

加法二:增加知识拓展,开阔思路。在正文最后,编辑为此书加了附录的4 个表格。其中《丝绸之路著名使者》,主要展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使者张骞、班超、甘英的事迹;《历代著名和亲公主》,有汉朝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宁国公主等,清朝的固伦荣宪公主,等等;《中西交流史上中国著名僧人》,既有大众耳熟能详的玄奘、法显,也有相对陌生的朱十行、鉴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一览表》,展示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往返时间、出行所到主要地方、资料来源等。

这4 个表格在时间线上一脉相承,从汉至唐再到明;人物线上有使者、和亲公主、僧人、航海家,他们是三千年来中西交流路上最为常见的身影,离开他们,中西交流或许失去重要意义。因此,4 个表格便从纵横两方面以点提面地将中西文明交流的知识点扩充了,阅读者的眼界亦开阔了。

如此设计4 个表格,基于编辑的两点阅读经验:一是编辑工作之余看书时,对唐代公主的事迹,尤其是和亲公主的坎坷经历较为感兴趣,之前搜集整理过相关资料,此次用来得心应手。由此联想到对其他人物,如使者、僧人、航海家亦可做类似整理。二是面对日益成熟的读者和图书市场,编辑深知史书资料原汁原味的阅读魅力,在做表格时,尽量使用《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明史》等正史资料,同时参照《高僧传》《续高僧传》。因此,信息丰富,史料来源可信度高,与简单的人物事迹介绍互相印证,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以及拓展知识面。

加法三:独具一格的大拉页设计。编辑为书中配了长达12 页的彩色大拉页,标题为“中西交流大事记”,自先秦至明清的三千年中西交流中的时间、事件、人物、物产、贸易、战争、建筑、习俗等,历历在目,徐徐展开,一目了然,别具一格,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

增加此与众不同的大拉页,搜集资料和设计排版工作烦琐,不断修正和调整,颇为费时费力,但编辑还是坚持做下来,原因有二:一是此书乃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所著,内容充实,逻辑严密,具备学术书的深邃性,但限于篇幅,未能更为细致地展开讲述。三千年来中西交流历史长河中,必定还有更有意义、更有趣味、更值得关注的细节,将其做个大拉页展示出来,既是对正文未能述及之处的补充,又对大众读者的兴趣点做了回应,同时丰富了书稿体量,一举多得。二是大拉页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简洁明了作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巨镇雄赀聚,江流集远艘”的宋朝“香瓷之路”,“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的明朝大航海时代,诸多中西文明流动的不为人熟知的故事细节,皆可通过大拉页简明扼要地展示出来;历史的流动、文明的互鉴、人物的作为,皆可被读者感受到。

苏轼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诚如斯言,编辑工作即如此。

封面之上

封面于书籍,恰如人的一张脸。翻开书籍之前,先被其惊艳的面孔吸引,是一本书的荣幸,身为编辑者,大约都知晓此中原委。《文明》的封面亦如此,设计伊始,从颜色到字体到整体感觉,编辑和设计师皆极为重视。

专业设计师与编辑几番沟通后,将《文明》封面定为典雅大气风格,不走浮夸喧嚣路线。封面图案采用沙漠的黄色,若隐若现的流沙附近有三只可爱的小骆驼,天上飘游几朵祥云,种种元素暗含着传统丝绸之路的韵味,亦契合中西交流的主题。毕竟,漫漫黄沙中的丝绸之路,是大航海时代之前中西交流的重中之重,其形象已固化在人们心中。

书名字体采用的是唐代柳公权的书法字。柳公权的楷书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颜真卿影响最大,他吸取晋唐诸家法度,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故而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楷”骨力劲健、端庄匀称,其气质与“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的书名含义甚为契合,在诸多字体中脱颖而出,一经选定为书名字体,便不再更改。封面上的书名恰似人脸之眼,“柳楷”的书名做了烫黑工艺,显得“书之眼”闪闪发亮,炯炯有神,内敛而极具魅力。

及至环衬,采用牛仔蓝颜色的特种纸,牛仔蓝与封面的流沙黄互相衬托,醒目而大气,同时也与大拉页的浅蓝色调有所呼应,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封面不设宣传语,大约源于编辑的自我感觉。从业十多年来,见惯了封面宣传语的繁荣昌盛、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不厌其繁、名目繁多,如今反而倾向于删繁就简、以简驭繁,因而不写无关文字,还封面一个留白和干净。繁、简,本无对错,见仁见智而已。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所谓“删繁就简”,大约就是不故弄玄虚,不堆砌,不浮夸,不浮躁,以简为美;所谓“领异标新”,大约就是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制作创新,营销创新,旧案翻新,迭出新意。■

猜你喜欢
书稿书名中西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出书
完整的书名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