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表演秀”的方式说白了笔墨的庸俗性

2023-11-18 08:59刘进安
美术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面纱名家笔墨

近年来,一些中国画家喜欢用“表演”的方式“创作”作品,在镜头里、在视频中屡见不鲜,单人的、多人的都有,一幅幅大画作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诞生了。

创作“表演”或者“表演秀”是一个新事物,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但是,如果从专业角度考虑,作画视频表演一定是放下了专业属性重新选择的另类方式,其理由和专业不存在相互关系。比如物质利益的诱惑、收视率的追求、名利双收的实惠,等等。不然,这个“表演”或“秀”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刘进安/圪凹店写生2021年

我想说的是,铺天盖地的“创作表演”视频在满足实际利益的同时,也撕裂了中国画专业上的神秘感和私密性,不仅让中国画的意境变得直白和简单,技法技巧也显得粗陋无味,那种细腻的文化气质也不见了,就像谎言被戳破一样,一次次被调侃、被轻蔑,一层层神秘面纱被剥掉,这也让有矜持感的中国画失去了某种自爱或尊严。

首先,剥掉第一层面纱的是作品的同质化现象。即“表演秀”的作品是不是创作的问题,如果认为它是创作,好像违背了创作的“创造性”规则。如果认为它不是创作,就像人们平时说的只是迎合市场的行画或行活儿,可中国画的创作就是这么画的,流程方法都一样,画家在镜头下这么画,多人合作这么画,在家私底下也是这么画,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既同宗又同种。

被剥掉的第二层面纱是笔墨技法的问题,创作表演秀也如笔墨表演秀,它似乎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笔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它既没那种神秘也没那么高级,也不像画家寄情于笔墨文化那样深不可测。相反,笔墨在特定的方式下反而暴露出庸俗的一面,让人感到了笔墨的粗鄙和简陋,以及草率的油滑感,有一种虚张声势夸大其词的感觉。

尤其对功利性比较强的合作表演秀来说更是如此。那种假大空的气派,视笔墨为玩意儿的神情,好像身怀笔墨绝技的样子,把点头哈腰与勾勾点点的动作结合得自然流畅,涂涂抹抹与摇头晃脑搭配得默契妥帖。这个时候的“笔墨”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就显得格外的庸俗且不堪。

这是一个笔墨江湖的场,合作讨喜的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又互为利用……

一直以来,把“笔墨”当创作讲是中国画学术的另一面,认为好的笔墨就是好的中国画,好作品就是好笔墨,笔墨个性就是作品的个性,笔墨特点也是作品的特点。所以,画得好是好画家,画得不好就不是好画家,这种好与坏的标准所产生的认知谬误,让中国画始终处于模糊不清的阶段。

如何才算画得好,或者怎么样才能画得好?有名家这样说:自己练习勾线练到手腕颤抖得端不起碗,饭碗滑落到地上都拾不起来,意思是说自己练功刻苦的程度,当然也在标榜自己功夫了得。按照这个逻辑,是否有人练功练到爬不起来就比他画得更好、功力更深呢?显然不见得。

有名家还说:画的好坏就一个标准,就是要好看,好看的三要素就是技法好、造型好、色彩好。意思是说,只要画得好看就是好,画得不好看就是不好。

还有名家说:别人以为我写字好的原因是用了自己的毛笔,以为我的毛笔安装了什么绝活儿机关,所以,这次我特意不用自己的笔,而是用你们的笔写字,照样写得好。

教授、专家、大家的这些话是学术还是观点,是理论还是文化的前瞻?好像都不是。是江湖?是认知或认知的谬误。这些话误了自己不要紧,关键是误导了别人,误导别人最江湖。因为他们都是行业的话语权者。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艺术永远不会被观点所指导、被思想所支配、被创造所激励。

这也就理解了那些自诩比前朝大师画得更好一点的人狂傲的原因了,理解了他们说自己比谁谁谁画得要高一点的勇气来自哪里,也明白了在今天哭着喊着也要当“大师”的内在原因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画出了一手好的“笔墨”。

猜你喜欢
面纱名家笔墨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名家
名家
笔墨童年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冥王星的面纱被揭开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