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栩姁
( 锦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 辽宁 锦州 121000 )
创伤失血性休克情况较危及,体内各脏器、组织已经因失血异常运转,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1]。 常规抢救虽可快速随临床救治,但护理辅助面较固定,无法更多的为抢救提供支持。 临床需尽快优化抢救护理,面对这种情况,研究用ICU 抢救护理与常规抢救护理对比,发现ICU 抢救护理更专业,能为抢救提供更多专业辅助,降低抢救风险,救护成功率变高[2]。 ICU 抢救护理更重视生命,可减少死亡等,尽快止血,让生命指标更稳定。 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ICU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92 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7 例,观察组45 例。 共有男57 例、女35 例,平均年龄为(45.61 ±5.28)岁,2 组无资料差异(P>0.05)。 家属已签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常规抢救。 (1)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好监测仪器、实时向医生反馈相关数据,辅助医生处理伤口等。 (2)遵医嘱用药,密切关注机体反应,尤其瞳孔扩散等。 将患者体位调整到平卧,上身略抬高15 °,促进呼吸顺畅,及时清洁口腔等避免呼吸抑制。 (3)遵医嘱用氧气面罩、留置导尿管、静脉滴注补液等。 观察组:ICU 抢救护理。 (1)保留上组内容,然后对相应措施进行加深。 接到患者后快速将其转送到ICU 病房,并利用病房中的设备、药品等辅助医生急救。 (2)快速将体位调整到平卧,建立静脉通路后遵医嘱使用强心剂、补液、输血等。 利用氧气面罩、呼吸机等辅助患者呼吸。 辅助医生用电击等,密切监测体温、血压等,重视临界值和异常数据,快速向医生反馈,并积极协助处理。 (3)记录好所有数据,并辅助医生评估和抢救,所有操作都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防止抢救过程中或抢救后感染。 (4)至少陪伴患者2 小时,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间隔15 分钟巡视1 次,重点观察排尿量、机体分泌物、生命指标、意识等,随时准备再次急救。 如果血液袋储备不足需尽快调配或组织献血等。 调节好室内温度、光线,做好保暖措施等。
统计并比较2 组抢救平均时间、平均输血量、止血时间。 记录抢救后出现的死亡、多器官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例数,不良情况发生率[3]。
利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 =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后,观察组的抢救平均时间、平均输血量和止血时间都比对照组短,体现差异性(P<0.05)。 见表1。
表1 2 组抢救情况比较()
表1 2 组抢救情况比较()
?
实施后,观察组的不良情况比对照组少,但2 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不良情况比较(n,%)
创伤失血性休克会减少体内血液量,加速细胞缺氧、坏死,加重全身性损伤。 疾病危险性较高,会引发诸多问题,存活率较低。 常规抢救可辅助临床救治,但辅助力较易受限,无法发挥更多作用。 为改善抢救现状,研究用ICU 抢救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发现ICU 抢救护理更有效[4]。 ICU 抢救护理依托常规护理,并加深相应措施,用更专业的操作尽力抢救患者,护理辅助力较强,能尽力规避风险。 ICU 抢救护理调用的资源较多,能更全面的考虑问题,抢救时的综合评估较全面,可尽量多的减少问题。 护理人员与医生协同性较高,可为患者存活做更多努力,所有操作都高效进行,能为患者存活争取更多时间。ICU 病房中的环境、设备、药品等较全面,能为抢救创造更多条件。 当生命迹象恢复后,可顺势在ICU中监护,能为患者转出、转入节省时间,让患者从抢救护理过度到监护,减少外界干扰。 无需过多的涉及外来因素,抢救护理可更专注的进行,能更好的保护患者。 做好抢救中的无菌措施,实操一次性完成等,都可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还能提高护理专业性,让抢救尽快完成。 体位调整、静脉通道建立等,均能快速进行,而且能一次性完成,可减少针刺对机体的刺激。 护理能同时兼顾操作和保护,综合审视问题,确保每次操作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抢救良好进行。 机体缺血时间越短,体内耗氧量、异常运转时间越短,能促进机体恢复。 体内细胞能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可正常修复、交换物质,减少不良物质残留量和残留时间,维护好体内环境。 疾病危害程度变低,能提高生命存活率。 表1 中的所有数据都较低,能凸显ICU 抢救护理的作用,让抢救护理更专业。 临床若再次救护同类病情的患者,能快速启用ICU 抢救护理,为抢救节省更多时间。 临床急救可控性变大,护理工作可更积极的开展,抢救不再受限。 ICU 抢救护理能快速找到工作重点,与医生密切配合,增加干预力度。 抢救护理的专业水平、护理格局、思维缜密度变高,能减少抢救失败概率。 表2中的数据持续变低,可增加患者存活例数。 后续还可辅助患者做康复训练、培养健康习惯等,ICU 抢救护理能为患者现状和后期提供支持,尽量缩短患者在院时间,让患者更健康。 ICU 抢救护理的敏锐度较高,能快速掌控全局,审视救护现状,明确救护职责等[5]。 护理人员的工作节奏、操作娴熟度更精致,可保障抢救高效性,让抢救备受认可。 ICU 抢救护理较注重操作规范、流程等,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更细致,可尽量多的挽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让患者尽快脱离危险。 所用药品等均遵医嘱使用,可保障药液配置良好性,减少救护中的问题[6]。 ICU 抢救护理让临床抢救更完善,在接诊后可快速出击,用更专业的操作救护患者,维护好机体运转。 血氧含量变高,能辅助脏器等运转,各通道变顺畅,可防止钾钠潴溜、排尿困难、呼吸抑制等,代偿机制平稳运转,直到患者能完全恢复。 骨骼、肌肉、神经等较正常,可保有应有的感知,患者能尽快苏醒。 疾病威胁性变低,患者在院更安全。 待机体状态达到转出标准后,可将患者从ICU 送入普通病房,此时的患者可能已经苏醒,自主意识会尽快恢复,后续养护不再困难。 ICU 抢救护理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争取存活机会,能保障存活后的机体状态,减少残疾、死亡等概率,提高机体健康程度。 后续机体如期恢复,患者能正常生活,生活品质会更高。 ICI 抢救护理的及时性、专业度应受重视,可增加临床救护效力,让一切更可靠,能减轻临床救护压力,让护理不断精进[7]。护理结合实际,以高效、优质等形式呈现,可同时解决更多问题,提高护理职能。 护理人员的思维和操作协同进行,可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好相应情况,凸显护理优质性。 护理水平变高,能得到多方面认可,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尽快恢复意识,增加患者存活率。 后续工作还可对患者留滞率和康复率进行统计,能进一步了解ICU 抢救护理,正确评估护理方案,明确现有方案的优劣势,不断优化。 ICU 抢救护理让护理满意度等呈递增趋势发展,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努力程度。 当护理被越来越多的人赞许时,护理人员会更明确自己的使命,对工作职责、工作方式等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能由内而外的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 积极、乐观、刻苦等经常在工作中呈现,可提高护理团队工作能力,让护理人员持续发展。 护理人员在理论、实操上花费的时间变多,更愿意分担工作,可保护好更多患者。 像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病情的时候可结合多个专业知识点,快速找到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因素,结合医嘱,更精心的养护患者。 若护理人员的知识量较少,护理操作无法灵活进行,后续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问题。 缩短危险期,能快速将患者转出,对机体自主修复较有利,能保护好机体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等,尽快恢复机体运转。 护理能为骨髓生血提供足够的支持,避免机体恶性运转。 骨髓细胞分化速度变快,能与其他物质配合,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数量,恢复血液量。 ICU 抢救护理能避免患者救治成功后,出现贫血、溶血等情况,重视生理上的问题。 积极推进ICU 抢救护理,能保护好体内脏器、神经细胞等,尽量降低存活危险,让生命指标尽快平稳[8]。 若血压等长期居高或过低,对脑组织、体内脏器都会产生影响,会加速机体衰亡。ICU 抢救护理会尽最大的努力将患者从危险中挽救回来,日常在专业知识、沟通等方面的努力能及时发挥作用,可提高团队工作能力,指引后续工作。 ICU抢救护理不做无效操作,每项操作都以解决问题为主,快速、高质量的改善机体状态,护理水平较高,能辅助抢救做更多事情。 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能给予医生更多有用信息,完善抢救方案。 医护配合更默契,可更专注的抢救患者。 护理人员和医生同频开展工作,紧密衔接各项操作,能减少抢救时间,让更多患者受益[9]。 若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同时出现较多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负担较重,及时推动ICU 抢救护理,能提高同类型患者救治有效率,减少人员、物资等方面的问题,增加可存活数量。 抢救压力变低,还能塑造更专业的形象,持续推动ICU 抢救护理。 救护不仅考验专业技能,还考验应急应变、协调、合作等能力,每一次锻炼都让护理更精进,不再因漏洞延误抢救。 若人员充足,可安排1 名人员专门做抢救时间和成功率调查,能增加支持ICU 抢救护理的数据,让护理更受推崇。 还可保障后续探究价值,能深度挖掘ICU 抢救护理,明确其更多作用。 若院内需做护理培训,能从实际工作中挑选经典案例,深度剖析护理操作的作用、漏洞、改善措施等,为院内救护提供保障。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虽属于危重症范围,但ICU 抢救护理能尽力降低危险程度,做更多对患者有益的事情。 ICU 抢救护理还能对不同血型的止血时间、止血方式等进行统计,可完善救护资料库,让后续护理更精确,能提高护理人员反应速度,减少抉择花费的时间。 重视客观数据,也是ICU 抢救护理的一个重点,所有操作均参考数据,能及时反馈异常数据,辅助医生评估用药情况。还能做好肠内营养等评估,能调整营养液配比、药液滴速等,保障血液流动性和血氧饱和度,尽力维护机体运转。 机体恢复正常运转的时间变短,能确保物质交换、代谢等平衡,可避免过度消耗或不良物质长期留滞。 骨髓细胞功能不会轻易受损,机体休养一段时间后能恢复血液量,减少头晕、乏力等。 护理还能标注出养护重点,在患者转出后,可按标注养护身体,做好饮食、运动等。 身体机能、免疫力等变强,可抵抗更多病菌,减少其他疾病发生概率。 创伤失血性休克不会对机体造成太多危害,患者长期健康较有保障。 ICU 抢救护理还传递出较多正面信息,让救护维持在谨慎、专业的状态,拓宽护理维度,减少限制因素。 护理人员重视每一次救护,从中积极吸取经验,提升自己,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 每一次优化都能减少一个护理短板,让护理以更优质的形式呈现。 重视实际、及时反馈等良好进行,可影响护理的因素变少,护理人员能主动完成多项操作。 还能做好实习带教、专题培训等工作,用更多实践经验,辅助实习生等提升技能。 还能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睁眼反应等,确保脑部和机体良性运转,缩短神经系统恢复时间。 ICU 抢救护理从多角度观察患者,提炼的数据较精确,可支持救护。 护理尽量多的依靠数据,能增加科学性,更直观的突出护理优势。抢救护理以更专业的方式进行,可减少不规范操作,降低操作风险。 像未灭菌、消毒后就气管插管、消毒不彻底就用呼吸机辅助等,都会增加院内感染概率。护理更注重患者安全,工作时更专注,能发挥出每项措施的作用,增加患者存活率。 护理在专业上、时间上的把控较精准,能快速推动后续工作,让检查等紧密配合,促进患者恢复。 将ICU 抢救护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可提高护理层次,能提高护理团队应急应变能力,增强护理辅助力。 若临床需要对肢体功能、伸屈角度、血象等方面的数据,护理能积极提供,安排好各项检查,及时为临床提供相应数据。 护理监护力较强,能发现患者一些细微的变化,对瞳孔扩散、呼吸衰竭、血压降低等较敏锐,能快速反应、积极干预。 像强心剂、高压氧舱等均准备妥当,随时都可为患者提供支持。 ICU 抢救护理让机体指标尽快平稳,能促进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等恢复,改善脾脏运转,让肝脏、胃肠、胆囊、脾脏、心脏等相互辅助,促进血红细胞增殖,避免代谢、吸收等异常。 骨髓细胞能随着机体运转发挥应有的作用,白细胞计数逐渐正常,免疫细胞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好机体。 自体免疫力能辅助机体恢复,提高机体内部细胞修复速度,钙、钾、钠、镁、锌等正常流动,能防止水肿、血肿、血栓等。 ICU 抢救护理中的专业知识较多,能尽快恢复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功能,避免肾脏损伤、便秘等[10]。 体内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相对正常,能维持好自体消化能力、排泄能力,持续为机体提供营养。ICU 抢救护理还重视个体差异,能灵活调整每位患者的营养液、口腔清洁、体位调整等,做好每天工作规划,对每位患者用药、给氧等严格管控。 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和思路始终围绕患者开展,能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实践验证护理,让家属更认可护理。护理细则、方案制定、实操等同时推进,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可提高团队抢救和个人抢救的能力,让整体和个体都能为抢救提供帮助,减少等待时间。 抢救过程中的每一分钟都很珍贵,ICU抢救护理能将操作时间精确到秒,并积极与相关科室联系,快速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防范。 护理预防能力较强,能获得较满意的抢救结果。 用专业度更高的护理可降低抢救风险,减少更多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护好患者。 更注重工作职责、操作专业性,让ICU 抢救护理能在更多危重症抢救中发挥作用,提高院内抢救水平,增加抢救成功率。 在日常工作中,ICU 抢救护理还可为其他护理提供指导,能从疾病、风险、治疗需求等多方面为其他护理提供建议,护理方案中的内容可相互借鉴,能提高全院护理水平。 护理范围变广,能积极交流工作经验,丰富每位护理人员的认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能增加日常培训内容,让院内护理更充实。 院内护理培训以灵活、适时的方式进行,能及时解决问题,还能避免定期培训对工作的影响,让更多护理人员了解ICU 抢救护理,能主动向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ICU 抢救护理不仅能救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还能为院内护理做多项示范,提高护理标准。 经此发现,实施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抢救情况更佳,有差异(P<0.05); 但 2 组未出现不良情况差异(P>0.05)。 说明ICU 抢救护理能改善抢救情况和不良情况,护理作用大。
综上所述,ICU 抢救护理能快速降低疾病危险性,减少抢救用时、止血用时等,护理效力更好,能避免较多不良情况,让患者尽量存活,更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