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2023-11-18 17:18陈昭翼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单向资本主义

陈昭翼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 雪兰莪 43600)

改革开放的深化过程中,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不断凸显,人成为市场化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现象开始出现,道德滑坡日益加剧,大众文化上开始出现了低俗化的现象,表现形式也开始一元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有怎样的因素推动,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中找到答案。

一、“单向度”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的成因,与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以及马尔库塞成长的个人经历有关。马尔库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公认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与造反者的精神支柱,他的年轻时期是帝制与共和制度风云变幻的时期,马尔库塞因此开始逐渐对革命等政治观点有了了解,其后他参加了德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革命失败以后转向学术研究,以存在主义为研究重点,希特勒上台之后实行的残暴政策,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7在二战期间他逃亡到美国,其后开始了批判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他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也逐渐开始了一种“异化”,人开始日益对现实妥协,服从于现实或物质的这一向度,丧失了思考能力,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批判性思维。

在马尔库塞所在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呈现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特点,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实现了现代化的民主政体,政党制度以及议会选举等方面的进步也消弭了很多的社会矛盾,人们开始普遍遵从于现代化的民主这一现行制度安排的普遍性与合理性。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也日益发达,现代福利国家采用“看得见的手”,对社会各方面普遍的干预与控制成为新的常态。但是马尔库塞也质疑它的合理性,认为这种制度安排的表象下潜藏的是一种不平等的逻辑,现代的国家以丰富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依旧被束缚的实际状况,所谓的民主以及承诺的自由让人们不断地安于现状,承认现存的制度,不断为其提供合理性,但是人们逐渐忘记了要跳脱他们的束缚。[2]102

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上来看,马尔库塞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富裕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定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工人的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大部分以前所谓的贫困阶级现在也逐步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工厂实现了自动化与机械化,工人也上升为管理者,资本家的谋利方式也更为隐晦。这样一来,思想最为激进的团体,也就是广大劳动者,逐渐丧失了革命的理想与斗志,再也没人对现存的不平等制度安排作出新的挑战,大家都不断开始认可现实的富裕生活。从文化上看,无疑高度发达的文化也开始形塑高水平的教育,新闻传播力的功效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更为多元,各种观点也可以竞相发声。当然在带来正向效应的同时,马尔库塞也开始反思其负面影响,技术可以扩大正面效应,也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负面消息的传播等等也会得到加强。

二、“单向度”之概念界定

马尔库塞语境中的“向度”,即“dimension”,与维度、层次、层面等是同义语。所谓的“单向度”,指的便是人生存的某一领域的一维化、片面化[3]57。马尔库塞认为随着资本主义本身的演进,其本身也由多个向度逐步变为一个向度,由多元变为一元。他指出:“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凡是其内容超越了既定的话语和行为领域的观念愿望和目标,不是受到排斥就是退化到这一领域”[4]12。他认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以前,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后,人的发展在多个方面被限制,这表现在思维向度与现实的各个向度。这种单向度化在文化与政治等方面都有集中的表现,最终也导致了阻碍人进步的消极后果。

“单向度”的推手是统治者,他们利用技术工具发号施令,掌控了整个话语体系,诸如西方社会将对立社会的宣传进行丑化与打压,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标榜的自由进行对于社会的控制,自由成为了一种工具性质的存在。而实际上,马尔库塞认为自由是要靠对现存的合理性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取得的,是在人跳脱传统思维与理念的过程中获得的。人在各种冲击与控制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判断,沉沦于工业社会所提供的“虚假的需要”之中,诸如购买不必要的商品,提升完全不必要的工作强度等等。在思维领域,肯定性思维日益占据主导,人们丧失了对事物进行否定的能力,对于现存的存在采取了一种一律接受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是非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人们习惯于给事物贴上合理的标签,对于需要批判的事物也采取肯定的立场。在批判消失的情况下,人自身也变得更为愚钝,社会前进的活力与动力也遭受了剥夺,这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密不可分,在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的社会中,人也逐渐被物质取代,成为追逐物质的个人,人的发展成了一种被外物扭曲的发展,人的思维领域得不到提升。而大部分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依然沉醉在社会给人们提供的财富中,人们开始认为自己的需要满足了,那么一切改变都是不必要的。马尔库塞就是在“单向度”理论中批判这个工业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他认为现代社会“其不合理的成分存在于其合理性中,这就是它各种成就的标志”[4]16,当技术理性大大提升生产力与效率时,也会打开一些人类发展的崭新向度,这就会否定它自身的存在。

三、“单向度”理论的多维展开

单向度首先表现在技术的广泛运用上,技术本是造福人类的工具,却成为了压抑人性的罪魁祸首。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日益呈现出来,但是这往往会被人忽略,在技术思维大规模普及的前提下,工具理性也开始泛滥,这种技术理性的泛滥抑制了人的思考以及人的认知方式,人开始将操作与思想给划上等号。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元的,具有一定的形而上的特征,而工具理性对语言的运用进行了限制,语言本身则成为了固定的、便于操作的东西,而不被社会认可的语言则日益淡出人的视野范围,与社会脱节的语言成为完全无用的存在,被接纳的范围也日益狭窄。大众的生活语言也日益变得单调与枯燥,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反复使用的语言,人的思维也随着语言的格式化也逐渐被限制在原有的给定框架下。但是,语言与哲学最终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存在,不能成为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纯粹空谈,在哲学对现实的影响与作用逐渐消散的前提下,人只会对现实存在顺从,想要改变的念头也会慢慢被扼杀。

从生活方式看,资产阶级社会普遍享有的财富使各个阶级、人群的生活水平差异被日益淡化。资本主义体制通过美好的生活愿景来达成人对其的认可与顺从。“机械化不断地降低着在劳动中所耗费体力的数量和强度”[4]22,同化的趋势进而表现在职业的层次中[4]25,工人由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蓝领也慢慢变成高层“白领”,人的革命欲望与改革要求也慢慢地消失不见。人们不再思考自己还需要什么,把选择的权利交到了社会精英与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为了追逐资本而不断生产出商品,生产的产品未必为社会所真正需要或接受的。但是群众则置产品的负面影响于不顾,对于资本家为了资本增值而生产的产品全部接受,人成为了任资本家摆布的工具,已经无法拒绝资本家可能的生产要求。因此,人的需求出现趋同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人的业余活动与人的空闲时间的支配也慢慢开始出现等同的趋势,物质生产领域也慢慢走向相同,本来显而易见的剥削看起来消失了,不平等也被遮蔽起来,资本家的统治不能被轻易察觉。

从政治上看,政治生活领域日益成为一个极权主义化的领域,“……这种趋势通过对立派别明显的一致或趋同而清楚地显现出来”[4]18,党派之间的一致性日益增强,超越了不同党派之间的差异性,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逐渐平息,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马尔库塞认为,无论是社会主义政治还是资本主义政治,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一元化的倾向,表现为对社会的高度控制。极权主义在马尔库塞的语境中与各个领域的“单向度”化是同义语,社会主义社会之中,政治领域不允许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存在,资本主义成为被打压与排挤的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舆论、媒体、新闻等无时无刻给群众的政治观点进行灌输与控制,大众媒体的观点影响着大众的认知与观点,对于政治事件的评价轻易可以被其操纵。政治活动也出现格式化与娱乐化的趋向,大众对政治活动没有了基本的判断力与鉴别力,政治活动成为了娱乐大众的工具,可能存在的否定的政治观点与多元化的意见等等在政治单向度化的进程中消失,特权阶级与利益集团的观点与见解成为群体普遍接受的论断。

西方社会的福利国家转向,也是代表了一种全面的压抑以及控制。福利国家明面上倡导所谓的多元主义,而实际上多元主义成为了某种口号性的欺骗语言,面对制度内的敌对力量,权威将对其无情的打击。福利国家管理下的生活是一种看似美好的,舒适的生活,人习惯于被他人支配与安排,久而久之人们就适应了这种一切由他人进行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使人日益丧失了自主性以及能动性。“以自由的抽象观念为名来拒斥福利国家难以心悦诚服”,丧失自由“在一个能够造就安全而又舒适的受管理生活的国家里,似乎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损失”[4]44。

从文化维度上而言,文化呈现出一种低端化、世俗化的普遍倾向。原本的文化是少数人享有的小圈子精英文化,是具有一定艺术性与比较高的审美价值的文化,而文化的低端化让文化发展产生了变形,文化也呈现出了向现实妥协的特征。文化本应是人追求理想世界,“百花齐放”的舞台,各种艺术作品都有存在的空间,人将现实中的悲喜放置于其中,艺术与社会时常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当代的艺术却回归到了日常生活,从日常中寻找其归宿,“社会的吸收能力通过同化其对抗性的内容而消去艺术的向度”[4]53。文化单向度化后,与现实完全脱节的文化不复存在,绝大多数文化成为了现实社会以及现存制度的附属产物。文化本应该属于某种异化,很多失败的不幸与消极的观念都会存在于其中,然而艺术却没有了这种否定性的向度,文化的引导性日渐消失,成为一种商品化的产物,文化存在的目的是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成为市场主体谋利的工具,这样的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成为迎合消费者口味与喜好的产物。文化的重复被生产也使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变得单极化,没有销路、没有市场的文化产品开始逐渐地退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舞台,“艺术异化跟其他否定方式一道,屈从于技术合理性的进程”[4]57,发达工业社会将现代技术普及后,城市与乡村相融,人的精神层面也开始融为一体。马尔库塞的希望是,艺术的超现实特质将为对现实的“大拒绝”添砖加瓦,为社会改变的进程作出贡献,但结果却是艺术的超现实性反而被其拒斥的现实吞没了。

总之,无论社会的哪个领域,理想与现实之间都不断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理想日益对现实屈从,在商品化的前提下,文化中与现实对抗的负面因素日益被现实消解。政治领域中,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也慢慢地被资本同化,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也开始转变为维护制度的因素。

四、“单向度”化的解决之道——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人”学说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所面临的问题,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能够有部分的引导启发意义。为了避免马尔库塞所说的人的畸形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对症下药,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之学说,并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无不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之上。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生成的时代条件与马尔库塞的理论可谓如出一辙,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社会分工与不平等问题开始日益突出,个体的扭曲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个体“单向”地发展某一技能,而不顾其他方面受到的损害,尤其是资本主义大生产与原始积累的加深,劳工们面对着的同样是单向度化的窘境,个体与个体之间充斥的尖锐对立,马克思因而将人的发展问题提了出来。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之中,他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人全面发展的向度。早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便提出人的发展应当是既符合自身需要,顺应自身喜好与意愿,又满足整个人类社会集体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5]81。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对自身的占有,不难理解,在劳动者的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时,其自身就丧失了对于自己命运支配的权利,只能服从他人的安排。因而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的定义是人能够进行自身职业与时间的自主支配与选择,只有在这时人的类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摆脱“单向度”的命运才成为可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作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6]139进一步阐释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此全面地考察了人的发展,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起来看待,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联系起来看待,因此人的多向度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是实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论述了人全面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前提,他认为只有此前提下,加之普遍的阶级斗争,个人才能从束缚自身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行自由择业。[6]165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后,社会分工的局限将逐步消失,所有制形式将往更高层次的公有制迈进,人与人的关系将高度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将不再会有冲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新的“联合体”将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人作为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为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6]442他认为在旧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虚假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社会人的联合是一种体现阶级属性的、限制个人发展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最终只能限制人的发展,人与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相互利用,最终结果则是成就了社会上的少数剥削者,而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发展则被牺牲,这种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是建立在少数人的幸福与多数人痛苦基础上的发展。在他设想的新的人的联合体中,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互相争夺与伤害的,而是互不冲突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才能相互兼容,人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带动社会的进步,在这时,人的“全面发展”才逐步成为可能。

在马克思晚年的“社会三形态”理论中,马克思也将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寓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中。马克思指出,人最终应摆脱“对人的依赖”与“对物的依赖”,最终走向摆脱单向度、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马克思认为,在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依赖”,由于在这个阶段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还处于欠发达阶段,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社会的依赖关系,面对自然界无时不刻存在的危险,人们通过相互依赖攻克自然界存在的困难,此时人的发展也是“单向度”的,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或生活领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物的依赖”阶段中,人类社会逐步开始出现商品化与物化的趋势,人开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人类的日常活动离不开科学技术工具,人逐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迷失自我,成为了他们的奴隶,人虽然走出了对“人的依赖”,但是不免再次陷入对“物的依赖”的陷阱中去。在人类发展最后的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中,人类开始逐步摆脱自身的种种限制,如社会分工等,开始逐步从物质生产走向精神生产。到了这个阶段,人的身份与职业将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劳动与职业,人的劳动选择将是完全基于自身意愿的,并且在实现自己内在价值的同时回馈社会,在这时,马克思所说的发展的最后阶段才真正得以实现,人的发展将摆脱物质的或个体、集体的依赖,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现实。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摆脱“单向度化”,是资本主义消亡,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的必然趋势。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观包括了人的类本质的发展、人作为自身个体的发展、整个人类作为主体的发展等多个向度[7]35。从人的“类本质”角度出发,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独一无二的特质,诸如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主观能动性等等。人的“类本质”得到全面发展后,人在劳动之中将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人的“类能力”,即人解决人际、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从个体的向度上来看,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意味着个人需要与个人能力的延伸,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在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之后,人会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高度肯定了人发展的“多向度”要求,人的能力与技能需要在各个领域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人的体力、耐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的长处、特点可以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相结合,在从事自身理想职业的同时发挥个人自身的优点与能力。从人构成的社会整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的发展,相互互动的层次的发展,他“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阐释了理想的社会群体与良性的个人交往,在这样的良好的社会背景蓝图下,社会的多维发展成为了可能。在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人将和平共处,人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机会与更高的眼界,与“单向度”的社会不同,不管是强势者还是弱势者都有生存发展权,人的发展将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定式,而将是互惠、共赢的崭新范式[8]6。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单向度”社会向多元转变提供了解决之道,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在对立中的统一,人的个体价值才可以得到彰显,个人利益需要顺应社会的要求,个人要求也需要在与他人需求的共存中不断调整。如果人的个体层次多方面提高,社会整体各领域发展,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得到妥善处理,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那么走出“单向度”的人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单向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从单向到双向的合作治理及实现路径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单向度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