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新修订的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增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的内容。在立足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内在逻辑下,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发展需要遵循育人导向。在学习任务群的安排上,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依托名著《水浒传》,探究核心素养内涵下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探索相应的必要性以及教学途径。
目前,整本书阅读存在“量”与“质”双重不足的现状。
一方面,中小学生在当下“互联网+”热潮和学业繁重的冲击下,对阅读这一传统学习方式逐渐失去可持续的热情,形成了阅读量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降低的现状;另一方面,阅读的多元化选择、阅读的多重性目标、自身兴趣的多变性等因素使得中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呈现出“快餐化”趋势,为应付考试题型,读书只读一半甚至只浏览书籍的提纲,浅层次阅读方式使得阅读能力停滞不前。《水浒传》作为中考必读名著,学生对其同样采用精读阅读讲义来代替整本书阅读的方式。
新课标强调,“通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1]。部编版教材每一单元的自读性课文,是学生课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整本书阅读这一新出现的学习任务群带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深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自主权,进一步丰富其精神世界。《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新课标推荐的中学阅读作品,源于其独特的章回体结构,旨在让学生掌握章回小说的基本样式。通过阅读这一范本,学生能够掌握“回目—单元—框架”的古典章回小说基本图式,为阅读同类书籍打好理论基础,正如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2]《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感受文学作品及其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审美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的非连贯性也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课内的单篇阅读,学生对人物形象或是主题的把握总是围绕给出的片段式文本进行,缺乏全面性与综合性,整本书阅读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例如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智取生辰纲》一文,通过押送生辰纲一事,以杨志之“智”衬托吴用之“智”,凸显吴用的形象。但在《水浒传》中,杨志的形象具有复杂性,这一复杂性需要结合整本书阅读来分析。至于吴用,除了“智”,他的广纳贤才、有领导才能等特点仅靠选文无法体现,需要结合整本书来分析。因而整本书阅读势在必行。教师不能割裂课内外阅读的关联,课内的片段式文本不能以一概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由引导式阅读走向主动性阅读。
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从理论走向实践。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作品进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帮助自己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自主阅读整本书不像以往的选文阅读那样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更有利于培养批判思维,也拓宽了阅读空间。
整本书阅读虽然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方式,但也暴露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一方面是对阅读广度的把握。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如何甄别与选择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水浒传》版本众多,如何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版本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和版本的双重考量。许多名著篇幅过长,思想更加复杂,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文学素养才能去理解,《水浒传》也是如此,鸿篇巨制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阅读停留在内容梗概或目录,这样的阅读行为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是如何达到理想的阅读深度。学生的阅读状态大都为囫囵吞枣或半途而废,面对《水浒传》这样的数十万字的作品,如何让学生掌握其思想与内容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究。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出现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如何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当下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探究。
教师可根据新课标推荐书籍及中考必读书目,结合学生的学情,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阅读。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思考深度和广度也大大增强,他们具备良好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不再喜欢被动式、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但同时又因为资历尚浅而无法形成系统的阅读理念与阅读实践,对于《水浒传》这样一部章回体小说,中学生大多仅停留在小学所学习的碎片化情节上,因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先认识章回体小说的基本样式,即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五大特征[3],了解作品本身的体裁、样式等,为阅读打下理论基础。新课标与统编版教材均未将章回体小说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因此研究章回体小说的体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发展。[4]在确定阅读的书目后,教师可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定版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水浒传》这一版本为例,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一百回,故事环环相扣,大小人物众多。[5]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绝对标准的误区,如要求所有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某一本书或是某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先调动学生阅读的兴味。此外,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可尝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制定符合自己阅读节奏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不单单为了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还是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规划性的具体体现,不应是粗略的阅读天数或是阅读的书籍页数等,应细化至书名、作者、阅读日期、阅读时长、阅读页码起止等。此外还需补充学生阅读的完成度与阅读收获,教师可适当地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自制的阅读量的学生给予奖励,以便激发学生的动力。在学生制定《水浒传》的阅读计划时,教师可在旁给予指导性意见,避免学生因盲目贪多而制订不符合自身实际的计划。
根据新课标中给出的阅读策略,学生可综合运用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需要着重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学生可在阅读的过程中构建人物思维导图,将人物与其相关的情节相匹配,从而进一步理清小说的脉络。对于吴用、李逵、林冲等主要人物,学生可采取精读方法,以便形成对人物的全面把握。
阅读不单单为了获取知识及乐趣,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写作服务。阅读一般伴随做笔记,但机械化的摘抄往往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为己所用,而不是僵硬地、死板地摘抄。教师应当创新笔记形式,不应让其沦为对文本的再复制。阅读笔记可细化为摘抄、赏析式、感悟式、仿写式、主题积累等多种形式。这样的细化类型不仅激发学生在阅读时进一步思考,也可为学生之后的写作积累相关素材。细化形式的同时可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板块进行摘录等,减少硬性摘抄内容,追求阅读成果的质量。
随笔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别样载体,不拘泥于主题、体裁、字数等要求。学生可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写心中所想、述心中所思。教师应给予正向反馈。依据皮格马利翁心理学效应,教师的鼓励与期望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因而教师应适时表达自己的赞美与鼓励,激励学生展现自我。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6]教师可创造具体阅读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阅读的语言运用能力。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于1990 年前后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高效阅读需要立足于顺应和营造高效的学习情境,以便提升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效率。此外,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7]。
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为了深化阅读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戏剧节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经验。例如部编版选文《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和吴用“智”的对比,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演绎中表达对“智”的不同理解。在阅读情境中,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来明善恶、辨美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当学生在阅读反馈中出现价值观的偏离时,教师应及时纠正,用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悲剧的原因可作为一个开放性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中学必读书目,学生大都浅尝辄止,停留在阅读的表层,不能实现深度阅读,因而不利于审美趣味与艺术鉴赏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中学的推荐名著往往是经典之作,字数较多,人物关系、性格复杂,内涵深刻,同时其历史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水浒传》而言,其中的一百零八将的名号及相关的情节,学生需要做关系图等才能做到完全区别开来。想要增强学生对人物、情节的熟悉,可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水浒传》改编的影视剧不在少数,教师可选取经典的片段带领同学们一起观看,激发学生们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智取生辰纲》在影视剧中添加了许多名著所没有的细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比影视剧与名著在该章节上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智”的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方法,培养辩证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面对《水浒传》这样的鸿篇巨制,学生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系统化整理。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完善反馈与评价机制,形成从教学前到教学中再到教学后的系统阅读教学体系。
反馈与评价机制包含反馈与评价两大板块。反馈主要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教师可选取学生读过的名著,让学生联系相关情节对人物进行分析或是让学生对两个人物进行相似点与不同点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评价一方面包含教师对学生阅读效果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包含教师对自己实施的阅读教学途径的反思。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需要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并通过指点与鼓励,增强学生阅读获得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动力。教师要有侧重点,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后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针对语文阅读,温儒敏教授曾提出“文学作品需要浸润式阅读。中小学语文课本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本文以《水浒传》为例,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下探究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必要性与不足,并提出了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