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到 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在当时的欧洲普遍流行,是欧洲文学史上炽热的一页。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启蒙运动之后思想文化领域对当时封建古典主义文化的抵抗。就语源上说,浪漫主义源于中世纪的法语“传奇”或“小说”,寓意推崇民族特色、传奇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欧洲浪漫主义源远流长,它与近代欧洲的社会环境、政治思想、文艺思潮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1789年,法国爆发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大 革命。这次革命用暴力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欧洲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法国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在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在欧洲进入了一个广泛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建立,封建贵族制度正在瓦解,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主要矛盾。
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同经过产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完全粉碎了启蒙思想家呼吁 建立“理性国家”的幻想, “理性国家”不过是新的剥削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伟大的启蒙学家们所预言的那个“自由、博爱、平等”的理想社会根本就没有出现。广大社会阶层普遍感到失望,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起源
(一)浪漫主义的产生,同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剧烈变化。这一时期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当时的浪漫主义 文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很多,较早的马布里、巴贝尔等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劳动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后来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感到失望的反映。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他们崇尚个人品德与才能,幻想用劝说富人、减轻剥削和典型示范来获得社会主义福音。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缺陷,但对浪漫主义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对浪漫主义的影响很大
康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从 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人类哲学体系,提出了真、善、美的最高追求。康德的美和崇高都是主观的。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康德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而十分强调审美教育,其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完美无缺”的全面发展的人。
费希特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主张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及其对自我的肯定与强调。他比康德更肯定人的主观性和人的存在价值。但康德的哲学比费希特哲学视野更宽,它包含宇宙存在,而费希特只研究人。到了世纪之交,费希特的哲学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谢林接受和发展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哲学。他认为费希特把哲学建立在人的本质上,推动了哲学的进步。谢林创造性地提出其“同一哲学”体系,认为知识的最高原则和哲学出发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因而,谢林认为“同一哲学”包含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两方面。他号召要把科学与哲学融合在浪漫主义诗篇中,主张将理性融合于非理性,这成為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思维存在同一学说的基础是“绝对理念”,黑格尔认为艺术即美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通过创造性想象,艺术可达到感性和理性、形式和 内容的统一。黑格尔体现的是唯心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它成为文艺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观唯心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的创造主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这也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共同特征,即侧重表现主观精神。
三、“先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身
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启蒙作家们坚持反 专制、反宗教、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提出自由、博爱、平等的口号。他们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在创作中歌颂自然、表现自我精神。浪漫主义吸收了启蒙文学的不少内容。
从思想源流上看,法国的启蒙运动、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等,都对形成浪漫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这些,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先浪漫主义”。
(一)在法国启蒙作家中,卢梭可以被看成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卢梭作品中的抒情主义与自然主义,成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导。在他看来,不平等、不自由,源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他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提出“人生来是善良和幸福的,是文明腐蚀了他,毁坏了他最初的幸福”[1]。卢梭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论述了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出现。卢梭在这两本著作中展开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攻击。卢梭向往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卢梭的社会史观恐怕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但卢梭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攻击主要是针对封建阶级的腐朽文化,是出于否定现存社会秩序的需要。这两本著作奠定了卢梭在欧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卢梭被人们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有一种幻美色彩,更因为他将人类被理性主义约束的情感解放出来,自然是表现的载体。卢梭的自我意识也常常和自然发生关联,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对应物,通过描绘自然把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体现出强调自我的独特性。有些研究者认为“如果要在他给法国文学带来的多方面的新意中指出其主要者的话,那就应该说是他的作品中那种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了”[1]。
另一方面 ,这个顺应自然的自我,实际上也就是向现存秩序挑战的人。在著作《忏悔录》中,卢梭通过自己坎坷的一生控诉封建专制社会对人的迫害和腐蚀,展示了自然情感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自然成为卢梭摆脱现存秩序,追求理想的生存状态的凭借。卢梭崇尚自然、强调自我与情感,以诗性的形式表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正因为如此,它作为一种存在方式被后世许多人追求。
(二)“先浪漫主义”在英国表现为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是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文学流派,是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发源地是英国,因为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得名,在各种文学类型中都有所体现。英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使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习俗迅速消失,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受到威胁,思想发生激烈动荡。他们对现实怀有朦胧的不满,却找不到解决矛盾的途径,于是转入内心主观世界。感伤主义正是中下层民众这种情绪的反映。
感伤主义作家表现的重点不是现实本身,而是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伤感”是弥漫于感伤主义文学中的主导性情绪。感伤主义对下层民众的悲苦生活充满同情和怜悯,歌咏死亡、孤独、黑夜和已经消逝的东西,赞美大自然和纯朴的人性,使自然界成为表达人们感情的载体。这些特点拓展了个人感受现实的范围,提高了体验生活的复杂程度,对后来浪漫 主义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18世纪后期,感伤主义从英国传到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狄德罗的“市民剧”(亦称“正剧”)、卢梭的小说《新爱洛伊丝》、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俄国卡拉姆辛的小说《可怜的丽莎》等都继承了感伤主义的特点。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与罗伯特·彭斯是 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者。他们把目光转向过去和中世纪,转向隐秘的心灵世界,转向自然状态中的自我,为浪漫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威廉·布莱克在他的诗集《诗的素描》和《天真之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与普通人的生活。罗伯特·彭斯最优秀的诗歌是那些歌咏乡村爱情、友谊及日常生活的作品,脍炙人口的《友谊地久天长》就是在歌唱友谊。
这些诗歌的创作都对浪漫主义产生了影响,但是对浪漫主义影响最大的作品是1865年出现 的两部英国诗集——《英国古诗选》和《莪相 集》。托马斯·帕西主教编辑的《英国古诗选》,主要收集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民谣。诗人詹姆 斯·麦克弗森的《莪相集》是苏格兰著名史诗。这两部诗集出版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开创 了英国的“民谣复兴运动”[2]。这两部诗集对英 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三)“先浪漫主义”在德国表现为“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青年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它发生在1770年到1785年期间,是紧跟德国启蒙运动而来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场运动因参加者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约翰·赫尔德是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参加者有青年时期的歌德、席勒等人。他们强烈 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推崇天才、灵感。他们受到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拥护卢 梭的“返回自然”的口号。他们提倡民间文学,强调文学的民族风格,要求文学作品自然朴实。他们的作品已经具有了后来浪漫主义的许多特性,也掺杂了感伤主义成分。由于德国社会现 实条件的限制,也由于这场文学运动的突发性、狂想性,它未能持久,到 18世纪80年代中期便告结束。
四、浪漫主义文学与东方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固然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产物,但是,如前所述,它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18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殖民主义扩张活动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而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大量传入的东方文化和文学,也是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外部动力之一。
在18世纪后期,随着反封建的革命情绪的高涨,人们对古典主义的传统也表示了不满 和厌恶。在这种反封建主义情绪普遍流行的情况下,有志于改革的欧洲文人自然被新近输入的完全异样的东方文化与文学所吸引,他们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自身、挣脱传统的动力。向东方寻找新的资源,成为当时文学的一个亮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情调。对不少优秀浪漫主义作家来讲,这是他们反对工业文明、崇拜纯朴精神的思想的一种表现。东方国家、东方文明也就成为他们创作题材与灵感的重要来源。俄国诗人普希金对中国情有独钟,在作品中提到“彬彬有礼”的中国人,提到孔子“教导我们尊重青年”,提到要投身“平静的”长城,甚至向政府提出访问中国的申请。
当然过分强调东方文化与文学对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是没有必要的。浪漫主义一经产生,就很快席卷欧洲,波及美洲,而且流传到东方国家,影响那里的文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在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似乎没有像现实主义那样作为一种思潮而出现,但是,它仍然是当时一股强劲的潮流。如在当时出现的许多文学流派中,1921年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成立的创造社是很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但由于当时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中国作家对欧洲浪漫主义的接受表现出自己的取向。郑伯奇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这样说: “我们新文学运动的初期,不产生与西洋各国19世纪(相类)的浪漫主义,而是20世纪的中国所特有的抒情主义。”[1]
欧洲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个文艺思潮,虽然在一定时代是主潮,但相互之间是交叉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在历史长河和文学的整体系列中,辩证看其渊源和发展过程,才能正确理解浪漫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 作者简介 ] 徐丽云 , 女,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语文教育等。
[1]出自盧梭《论科学与艺术》, 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1] 出自卢梭《忏悔录·译本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2] 出自余迎胜《反叛与回归——浪漫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初探》,《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
[1] 出自贾菁《郁达夫小说对西方浪漫主义的选择与取舍》,《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