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3-11-17 13:33:46游伟勤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41期
关键词:思辨性船长导图

游伟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统领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里增设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分3个层面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第2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设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此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学会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形成“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并最终指向“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思辨性阅读正式进入小学语文教学。

温儒敏先生提到:思维能力提出是一个重大的方向和突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弱项。我觉得过去我们一说语文教学,往往我们喜欢提的是听说读写,那么也有人会提听说读写思,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对听说读写的确比较关注,而对于思,确实关注的不够,温先生说,思维能力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方向和突破,那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是不是应该好好研读课标,研读教材,去想一想这个思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到底如何落地?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涵养、诵读、熏陶与感悟,但弱于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必需,而非通常意义理解的思维是数学等理科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思维的发展,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本文以《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要深度研究教材,培植思辨意识,从语文要素入手,深化思辨。

托尔斯泰的《跳水》一文编排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目标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不正就是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教材吗?

在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了解大意后,围绕孩子在桅杆顶端,上下不得,生命悬于一线的危急,船长急中生智,以命令儿子跳水的办法挽救了儿子。有的学生不以为然,并不觉得这办法有多高明。这样的认识,可能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感受船长的机智、救人方法的巧妙,我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新课标增加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说明语文开始重视逻辑思维能力了。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述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思辨性阅读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思想、思路、语言。这就要求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展开讨论、辩论,能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录其他救小孩的方法。

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想到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吊着平行移动,是可行的。同学们纷纷质疑:单杠很矮,人吊在上面,没有心理恐惧,能够从从容容。而在高高的横木上,下面是硬硬的甲板和大海,心理是紧张害怕的,别说爬着走了,就是死死抱紧横木,也要很大的勇气。

有的小组办法是,水手们用一张网接住掉下来的孩子。也遭到了质疑:一是找到网需要时间,孩子的處境危险,一刻也不容耽误,就是有现成的网,孩子在掉下来的过程中,体重会大大增加,水手们承接不住,也有可能摔在甲板上……

在成人眼里,学生们的有些办法显得幼稚可笑,可正说明了思维训练与提升的必要。此时,办法的可行性并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结果,而是引领学生经历船长的处境,在思索办法的过程中,交流、碰撞、质疑,互相启发,互相交融,让思维在各自的轨道渐趋深入、完整,从而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成长。

二、巧用思维导图,呈现思辨过程

新课标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指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道理。”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观察、分析,最后体会到船长举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海这个救人方法的绝妙之处。

薛法根老师认为,“ 实践性阅读与表达”侧重于抽象思维,需借助学习工具呈现思维过程,展示学习结果,以便自我调整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同学们经过分析后发现,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可以避免孩子摔到甲板上,海面风平浪静,跌进海里不会被浪卷走,船长还考虑得非常周全,预测跳入水中,有得到营救的可能性:此时,甲板上有潜水技能高超的水手,正密切关注着孩子发生的一切,当孩子落水瞬间,已明白救人职责,且有专业救人方法。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才明白船长的方法虽然冒险,但危急关头,是化险为夷的最好办法。

三、从资源整合入手,运用思辨。

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除了立足课堂开掘思辨深度,还需课程资源的优势融通生成。课程资源的有效融通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辨视野,拓宽思辨空间,有针对性推进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的资源融通,可以从是内外融通,即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融通。

例如:学完《跳水》,再拓展阅读:《鲨鱼》。

《鲨鱼》和《跳水》的作者都是列夫·托尔斯泰。《鲨鱼》讲述的是:孩子们在水里游泳,鲨鱼却悄悄游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老炮手爸爸在关键时刻采取了最危险的办法,救出了被鲨鱼威胁着生命的孩子们。

让学生学习同类型的文章,再次使用相同的思维导图,学会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

其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好语文课本。语文学习的精髓是教会孩子阅读,思考,表达以及创新,绝不只是简单的字词句,在这节课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学会了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分析判断,选择最佳方案。

这不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吗?

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在语文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思辨性阅读既是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也是新课标要求下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思辨性阅读教学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设置思辨问题链,展开辨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为学生的自主解读、多元解读以及个性表达创造机会,引领学生以“仰望”的姿态主动寻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培养批判意识。今后我们老师更应进一步反思,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朝着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思辨性船长导图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出发吧,船长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当船长
小主人报(2016年9期)2016-12-01 06:23:35
第6章 一次函数
船长,我的船长
小布老虎(2016年5期)2016-02-28 18: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