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其中,“共同富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向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多重维度。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场域,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叙事,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历史发展阶段跃进的玄牝之门。
[关键词]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实践场域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005—08
[作者简介]李纪才,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价值旨归,其前提在于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生产的愿景,更好实现对社会财富公平的分配。习近平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把握“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为此,首先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规定。
一、“人的解放”即从人的“畸形发展”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本质回归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从“人的畸形发展”走向“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的解放理论”的要义,其内在逻辑具有三重内涵。
首先,有限发展的生产力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物质局限。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解放”就是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本质”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其作为自然进化最高生物所具有的特质和与这种最高地位相称应享有的尊严、享受。因此,作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解放”就是实现人的潜能的巨大释放、人的能力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人作为自然主人和社会主人地位的真正确立、人对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享有。然而,这种解放是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即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因此,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也就是说,只有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即人的能力能够利用和掌控的自然界,“人的本质”即人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才能丰富起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器官才能发展起来,体现“人的本质”的对感觉的享受才能得到满足。而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在“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条件下当然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争取必需品斗争”的情况下只会是人的畸形发展。可见,人的畸形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造成的,而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经济根源。生产力落后不仅造成了人的发展的物质条件制约,而且造成了人们之间利益的争夺、人与人的对立、阶级和阶级的对抗。因此,生产力不发展不仅直接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而且还由于其必然造成的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使人的畸形发展进一步强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3而脱离实际劳动、从事管理的“这个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错过机会来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4因此,“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基础”。5因为,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资料被剥削阶级占有,劳动者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受雇于生产资料所有者,成为生产资料价值增殖的工具。换句话说,人(劳动者)沦为生产的工具,而生产工具(生产资料)成为了支配人的力量。私有制造成的这种“人”与“物”关系的颠倒,马克思称之为“异化”。一方面,“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6另一方面,“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質,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7也就是说,劳动本来应该是满足人的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能力提升,使人得到成就、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活动,因此应该是一种自主活动、自由活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变成了仅仅是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活动,变成了动物般的苟且。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对“人的本质”、作为“人类”的“人”的本质(“类本质”)的占有,根本谈不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只能是畸形发展。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把人的畸形发展推向了极端。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的最高阶段,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能受雇于资本家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所以,“这种劳动对于工人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消耗,而它作为创造财富和增大财富的实体属于资本家,……因此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8可见,由于工人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对工人来说就是一种痛苦、一种消耗,产品对工人来说就是一种统治的力量。所以,“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既然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也就谈不上自由与全面发展;既然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就只能是畸形发展。这种畸形发展还表现在,资本主义是机械化大生产,“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2 所以,“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3由此,使人的畸形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作为破解以上历史难题的学说,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正是关于扬弃人的畸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论。所谓“人的解放”,即“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4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说,“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感觉、人的特性、人的本质等都为人所拥有,不仅不受自然或他人支配,而且其丰富性也得到极大拓展。所谓“人的特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如审美、爱等;所谓“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等。“解放”就是这些特性、本质得到充分释放、充分发展。这种“解放”是以人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即“两个主人”)为前提的。人成为“两个主人”,即“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5因此,“解放”即人们能够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变成了自由行动,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既然生产力不发展、私有制的存在是造成人的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人的解放”自然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除为前提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力量,“对这些力量的占有本身不外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6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和以生产工具为重要内容的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对生产力的占有密不可分。而对生产力的占有就是所有制形式,所有人对生产力的占有就意味着私有制的消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所以,消除私有制,不仅意味着人对产品的占有和享受,而且意味着人对人的生命、人的本质的占有,是以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占有就是人的彻底解放。总之,“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从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私有制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二、“共同富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向度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从私有制造成人的“畸形发展”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本质回归,但从现实指向性上则主要体现为从资本主义造成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特别从“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社会乱象中解放出来。因为“人的解放”首要的和基础的是消除人物质上的贫困,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1为什么成为工人是一种不幸呢?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受资产者支配,毫无人身自由,在生产中仅能获得勉强维持生活的工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生产剩余价值被资产者占有。这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就是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并不必然带来工资的增加,而是被资产者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所以相比较而言工人变得更穷了。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而且是以不断扩大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工人的贫困和资产者的富有也就以持续不断的扩大的形式展开。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可见,资本主义不仅造成了工人的贫困,而且造成了比贫困更可怕的道德堕落、人的天性和本质的丧失,使人的畸形发展走向极端。一方面,“生活状况的不稳定、挣一天吃一天的日子,一句话,使……工人沦为无产者的那种情况,对他们的道德所起的破坏作用比贫穷还要厉害得多”;4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5就是说,贫困不仅使人道德堕落,而且使人的一切兴趣都集中于挣得食物,这和每日为果腹而逡巡的动物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也就谈不上审美能力、品味的提升,谈不上人性的张扬,因此谈不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占有,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由上可知,实现“人的解放”,首要的是把人从贫困中解放出来。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强调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也就是说,在破除了造成贫困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形态后,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人的解放创造物质条件。当然,物质财富的创造从而人的解放,也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生产的社会财富还不能满足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個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1既然富裕程度不同,人的发展的满足程度也就不同。“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2这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还不够富裕所决定的。因此,社会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的富足是人的解放的现实基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层面。
当然,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带来的财富多少的差别,不再是资本主义“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积累”那种具有质的差别的贫富对立,而是一种富裕程度有量的差别的“共同富裕”(当然不是同等富裕)了。总之,物质富裕既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人的解放的具体的历史的展开,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物质支撑。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多重维度
“人的解放”首先表现为人的物质生活的富足,特别是作为“类”的物质生活的充裕,即“共同富裕”。但物质富裕只是“人的解放”的基础性部分,完全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具体体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和人的天性的全面享有。
首先,“人的解放”具体体现为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由于劳动被分割,人也被分割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工场手工业把一种手艺分成各种局部操作,把每种操作分给各个工人,作为终身的职业,从而使他们一生束缚于一定的局部职能和一定的工具。”3劳动者服从于被分割的劳动,终生从事劳动的一个具体环节,只会一种技术、一个局部操作、一个工具,因此只有部分技能得到发展,只有局部肌肉得到锻炼,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智力能力得到利用,这相对于人的无限潜质、无限可能的精神能力、无限丰富的特性来说,对作为“人”应该享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说,当然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特别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使工人只需重复操作特定的简单动作,他自己也变成了机械化的“机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4也就是说,既然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被贬低为机器,人的特性和本质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人就变成了生物意义上的人,变成了动物般的生存状态,人的活动不再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是抽象的机械运动,人的劳动不是创造满足自我发展的生活资料的活动而是单纯为了“胃”的生命延续的活动,当然谈不上人的能力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转变为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5这种劳动失去了内容,就是失去了劳动本应具有的发展人、成就人的功能,变为仅仅是换取生活必需品的活动;劳动者畸形发展,就是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残废”的人。总之,“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6而作为对这种历史现象的否定,“人的解放”的具体体现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在完全意义上体现为对人的本质和天性的全面享有。要占有人的本质和享有人的天性,最基本的条件是人必须享有自由,作为“自由人”存在。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事雇佣劳动的工人处于受支配的地位,根本谈不上对人的本质和天性的占有。不仅如此,他还沦落为商品。“劳动力是一种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雇佣工人出卖给资本的一种商品。”1“人”被贬低为商品,变成了和没有生命的物品一样为资本增殖的媒介,说明人毫无自由而言,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和天性。这种失去就在于:“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就是说“人”被贬低为动物般的存在,失去了人的本质、人的天性,享受不到人应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内容。也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要求的:工人必须“自我节制,对生活乃至人的一切需要都加以节制。你越是少吃,少喝,少买书,少去剧院,少赴舞会,少上餐馆,少思考,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积攒的就越多”。3这就是让工人牺牲一切享受,用积攒下的钱勉强维持生命的延续。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特性不具有丰富性,只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只是空洞的皮囊。所以,“在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身上,一切属于人的东西实际上已完全被剥夺,甚至连属于人的东西的外观也已被剥夺,……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所达到的非人性的顶点”。4在顶点就要发生变化:正是资本主义造成了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丧失,而人的本质的回归和人性的享有必然要求资本主义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由此可以明白,“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5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6这种“合乎人性的人的完全复归”,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对人的天性的全面享有,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彻底解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场域
人类历史是人类不斷从贫困、奴役走向富裕、自由的解放过程,社会主义是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场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历史叙事。
首先,“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其对资本主义弊端克服的方面,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内容上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对私有制的扬弃,本质上是人的富裕对贫困、全面发展对畸形发展的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7“生产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还“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习近平也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那么,“不能丢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什么呢?邓小平作了深刻回答:“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5“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习近平还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作了深刻阐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6可见,“共同富裕”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二,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是精神生活的富裕。后者实际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仅是人的物质生活的丰裕,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足,是人的能力、素质、文化、精神的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7这就说明,“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质。由上可知,“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8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可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规定,体现在并统一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的各个方面。
最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玄牝之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可主观跨越的历史阶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10人们之所以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发展阶段,是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11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这就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另一方面为迈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奠定物质基础。所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①习近平也强调“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可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既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走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必要条件。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进程。所以习近平在论证“人的全面发展”时往往和“社会全面进步”联系在一起,强调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③总之,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仅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不仅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跃升到了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就彻底超越了资本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因此,基于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步入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玄牝之门。
责任编辑:杨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