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谏文,意在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唐太宗是历史上非常开明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期间,唐朝安定富强,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之后,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非常担忧,因为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危机。于是,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给唐太宗提出了十条建议。为了能够说服对方,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言辞恳切,说理透彻。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四种修辞手法。
一、引导学生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極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开篇,作者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出话题,说明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阅读文章,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道理,点明文章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教师需为学生重点讲解“树木生长”“源远流长”和“国家安危”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治国之道”,有力地表明:想要国家安定,君主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用‘树木和‘流水作比,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这样的比喻句吗?用相同的事物作比,有什么样的作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末尾。作者写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在这里,作者从反面入手,使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正一反,使得文章的论点更加鲜明。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委婉而又生动地说明了事理,告诫唐太宗一定要明确‘德义的重要性,令对方心服口服。”
二、引导学生分析“对偶”的修辞手法
唐代的文人十分注重文章的形式美,即使是在写奏疏时也讲究“骈散结合”。《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篇形式优美的文章。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使得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同时具有艺术美。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赏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意思是“有好的初衷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十分少”。句中的“始”与“终”,“繁”与“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提醒唐太宗要想维持唐朝如今的盛况,就一定不可改变初心。“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意思是“一个人有忧患意识的时候,必然会诚心诚意地对待下属;一旦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就会放纵自己”。这句话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作者将“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对应,很好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教师要告诉学生: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整齐,而且可以使语言更有气势。
三、引导学生分析“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十个排比句,思考作者是如何陈述“十思”的。“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每一句的字数稍有不同,但是有非常相似的节奏。这里的“十思”全面阐述了“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君主的言行、治国之理、用人之道等,希望唐太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己过。
接着,教师可以补充:“从文章结尾的十个排比句中,我们可以发现魏征为人光明磊落,不仅具有超乎常人的气魄,而且具有非凡的智慧;不仅深知治国之道,而且熟谙君王的心理。这‘十思字字恳切,一语中的。最终,唐太宗也感受到了魏征的用心良苦。”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并展开分析。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作者用排比句从反面说明问题,强调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如“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四个结构相同的短句强调了“如果君主可以时刻反省自己,那么众臣就会‘尽其谋‘竭其力‘播其惠‘效其忠,国家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作者结合君臣之义和国家安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文章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四、引导学生分析“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语气,在引人深思的同时,加深读者的印象,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为了引发君主的思考,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先以“树木”“流水”作比,阐明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接着抛出了一个反问:“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但也知道这(不居安思危却想要国家安定)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您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反问句让文本的句式更加灵活,同时增强了作者的语气,明确告知唐太宗:不居安思危,国家是无法长久发展的。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又用了一个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个反问句承接前文,强调了历史上建功立业的君王有很多,但是能守住霸业的君王却没有几个。难道是因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吗?这个反问句不仅突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引发了君主的反思——天下得之不易,一定要好好守住才行。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先表明了“十思”的多种益处,然后反问:“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先揣摩君主的想法,描绘一幅“政通人和,上行下效”的理想蓝图,然后运用反问句,引起君主的注意,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纵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作者围绕“居安思危”展开论述,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为了获得 君主的认同,他在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最终 达到了以理服人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修辞手法,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