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脑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

2023-11-17 09:20:14蒲廷旭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0期
关键词:椎动脉通络基底

蒲廷旭

(瓮安县中医医院,贵州 黔南 5504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发病原因是椎体边缘增生过度挤压椎动脉,引起椎间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进而诱发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西医多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虽然可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症状,但病情易反复发作,且长期用药可能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包括针灸、中药内服、推拿等,其中推拿、针灸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病情,但难以客观地从机理上进行解释[3-4]。化痰通络汤作为一种中药组方,具有熄风化痰、舒筋活络的功效。本研究就针刺配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口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脑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8 例进行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20 ~80 岁;(3)近2 个月内未接受过相关治疗;(4)肢体活动正常、意识清醒;(5)对研究知情。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血管畸形;(2)临床资料不完整;(3)合并恶性肿瘤;(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6)存在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合并精神疾病;(7)对针刺治疗有禁忌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 例和观察组44 例。对照组中,男性29 例,女性15 例,年龄36 ~76 岁,平均年龄(53.45±7.10)岁。观察组中,男性30 例,女性14 例,年龄32 ~75 岁,平均年龄(54.07±7.4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针刺+ 西药口服治疗,针刺方法:取颈2、3、4、5、6 夹脊穴、合谷穴、外关穴、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风池穴等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50 mm 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垂直针刺,刺入深度为20 ~30 mm,捻转毫针,以平补平泻法运针,待局部出现酸胀感时停止运针,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 次,持续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西药治疗: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厂家: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255;规格:5 mg/ 粒),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用药量,年龄>65岁者每晚服1 粒,年龄≤65 岁者每晚服2 粒,持续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针刺+ 中药化痰通络汤治疗,针刺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药化痰通络汤组方:白茯苓27 g,白蒺藜、延胡索各18 g,红花、白僵蚕、法半夏、川牛膝各15 g,丹参、天麻、夜交藤各14 g,扶芳藤、陈皮、白术、白芥子各9 g。水煎服,每日服1 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 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予其他任何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3.1 血流动力学参数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椎- 基底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TMFV),采用德国EME 公司生产的Companion 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上述指标。

1.3.2 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考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价。痊愈:经治疗,超声检查显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患者眩晕、肩颈痛等症状消失,颈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随访

半年病情无复发;显效:经治疗,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患者眩晕、肩颈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工作;有效:经治疗,超声检查显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有一定改善,患者眩晕、肩颈痛等症状有所减轻,但生活工作均受到影响;无效:经治疗,超声检查显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患者眩晕、肩颈痛等症状未减轻,严重影响生活工作[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3.3 主要症状积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取肩颈痛、恶心、头痛、眩晕四个症状进行评价,各症状的分值均为0 ~3 分,其中3 分为症状严重,2 分为中度症状,1 分为轻度症状,0 分为无症状。

1.3.4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3.5 病情复发情况 随访1 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的情况,计算病情复发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1.0 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若P<0.05,则提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椎- 基底动脉的RI、PI、PSV、TMFV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 基底动脉的RI、PI 均低于治疗前,PSV、TMFV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 基底动脉的RI、PI 均低于对照组,PSV、TMFV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s)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时间 RI PI PSV(cm/s) TMFV(cm/s)观察组(n=44) 治疗前 1.43±0.44 1.13±0.24 51.64±11.43 22.67±5.43治疗后 0.87±0.30*# 0.80±0.30*# 60.52±4.30*# 26.97±4.31*#对照组(n=44) 治疗前 1.40±0.51 1.09±0.28 51.80±13.37 22.45±5.30治疗后 1.04±0.23# 0.94±0.20# 54.67±14.10# 24.56±4.85#

2.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肩颈痛、恶心、头痛、眩晕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肩颈痛、恶心、头痛、眩晕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肩颈痛、恶心、头痛、眩晕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 s)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时间 肩颈痛 恶心 头痛 眩晕观察组(n=44) 治疗前 2.34±0.10 1.47±0.40 1.78±0.34 2.10±0.13治疗后 0.94±0.21*# 0.50±0.14*# 1.07±0.22*# 1.24±0.27*#对照组(n=44) 治疗前 2.29±0.23 1.49±0.46 1.86±0.26 2.03±0.25治疗后 1.35±0.33# 0.83±0.15# 1.27±0.30# 1.56±0.32#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年,观察组的病情复发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中“眩晕”的范畴,祖国医学典籍中提到:肝主眩晕,与邪中、血虚、髓海不足等有关。《灵枢海论》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丹溪心法》中,朱丹溪详细阐述了“无痰不作眩”,并强调风痰上扰、肝郁脾虚是眩晕的重要病机,加之忧郁恼怒、情志所伤,引起脾脏功能失调、运化失司,造成痰湿蕴结;又因肝郁化火、风阳循经上扰,使得肝阴暗耗过度,挟痰上扰清空,最终引起一系列症状,导致眩晕发生[6-10]。笔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久病未医,造成自身津血损耗严重、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内阻经络,无法满足脑部血液供给,故而引起头痛、头晕、肩颈痛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治疗时应以通络、化痰、活血为主。

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椎- 基底动脉的RI、PI 均低于对照组,PSV、TMFV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肩颈痛、恶心、头痛、眩晕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45%(P<0.05);随访1 年,观察组的病情复发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91%(P<0.05)。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针刺联合中药化痰通络汤治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速度,预防病情复发,且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在于,通过针刺可刺激局部腧穴,疏通经络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相关症状。选择颈2、3、4、5、6、7 夹脊穴、太阳穴、大椎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可调节受累肌肉、韧带、颈椎关节等结构,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同时可激发穴位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脑血管的扩张[11]。针刺百会穴可调补髓海,针刺外关穴、合谷穴有利于缓解周围肌肉及颈椎的压力,改善微循环。化痰通络汤一方中,川牛膝可逐瘀通经、通利关节,促进炎症吸收;白僵蚕、法半夏具有除湿化痰、祛风解痉之功效;夜交藤、红花可养心安神、祛风通络、散瘀止痛;扶芳藤、陈皮可舒筋活络、燥湿化痰;丹参、延胡索、天麻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熄风止痉之功效;白芥子可利气豁痰,白蒺藜可祛风明目,白茯苓、白术可健脾养胃、益气固表。诸药合用,共奏化瘀通络、疏通气血、祛风化痰之效。中药与针刺配合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联合中药化痰通络汤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速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病情复发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动脉通络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8:24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中医研究(2013年9期)2013-03-11 20: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