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原城,黎 昕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天堂中心卫生院,广东 云浮 527434)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约占全身骨折的5%,该病主要是因外力损伤所致,患者存在活动受限、肿胀、疼痛等症状,需要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否则将会影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陈氏正骨手法以“不开刀、手法复位、康复快、花钱少”为特色,可用以治疗骨折。目前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是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方法,通过进行合理的固定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在无创的前提下维持骨折部位稳定,实现骨折部位的复位,而且操作简单,治疗成本相对较低,两种治疗方法获得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哪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更好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1-4]。本次研究选取新兴县天堂中心卫生院在2021 年10 月—2023 年3 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陈氏正骨手法联合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新兴县天堂中心卫生院在2021 年10 月—2023 年3 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观察组:男7 例,女18 例;年龄最小的7 岁,年龄最大的87 岁,平均年龄(41.56±3.31)岁;骨折部位:左侧19 例,右侧6 例;骨折原因:跌倒摔伤23 例,交通事故伤2 例。对照组:男5 例,女20例;年龄最小的12 岁,年龄最大的88 岁,平均年龄(41.41±3.22)岁;骨折部位:左侧22 例,右侧3 例;骨折原因:跌倒摔伤22 例,交通事故伤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说明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2)基础资料完整,伴有腕关节周围疼痛和肿胀症状,同时伴有前臂活动受限;(3)对本研究的目的与过程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5-6]。排除标准:(1)骨折部位有开放性伤口;(2)有凝血功能障碍;(3)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此次研究;(4)合并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
1.2.1 对照组(陈氏正骨手法联合石膏固定) 采用陈氏正骨手法进行治疗,方法是:以触摸辨认、拔伸牵引、提按升降、抱迫靠拢、折顶屈伸手法整复桡骨远端骨折。完成上述治疗后,进行石膏固定。
1.2.2 观察组(陈氏正骨手法联合夹板固定) 采用陈氏正骨手法进行治疗,方法是:以触摸辨认、拔伸牵引、提按升降、抱迫靠拢、折顶屈伸手法整复桡骨远端骨折。行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走向和移位等情况,疼痛明显者行复位前先予以药物止痛。患者取平卧位,肘关节屈曲90°,手背向上。握住患者的大小鱼际,握住肘上方,反方向均匀牵引骨折端重叠,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利用杠杆原理压骨折部位,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将夹板分别放置在尺侧和桡侧、背侧和掌侧,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类型进行加垫及夹板应用,以纠正移位,保持松紧度适宜,叮嘱患者通过伸手、握拳等方式进行康复锻炼。
1.3.1 骨折愈合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将两组的各项时间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1.3.2 腕关节活动度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运用X 线机透视法,测定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等活动度,将治疗前后两组的腕关节活动度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
1.3.3 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关节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感染,计算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将两组的计算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1.3.4 疼痛程度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d、治疗7 d、治疗14 d 后评估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使用的评价工具是视觉模拟量表,量表的评分范围是0 ~10 分,评估所得分数与最高分10 分越接近,提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分析数据采用的软件是SPSS 25.0,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骨折愈合情况(± s)
表1 骨折愈合情况(± s)
组别 肿胀消失时间(d) 疼痛缓解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周) 骨折线消失时间(周)观察组(n=25) 14.81±2.36 28.52±3.26 9.69±1.46 11.15±1.59对照组(n=25) 21.41±3.58 33.52±4.18 11.84±1.44 16.64±1.85 t 值 24.569 20.558 8.521 19.567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两组治疗前的腕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腕关节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腕关节活动度(°,± s)
组别 时间 背伸度 掌屈度 桡偏度观察组(n=25) 治疗前 24.15±2.26 40.15±2.89 8.58±1.16治疗后 39.59±2.48 49.89±2.55 14.15±1.03对照组(n=25) 治疗前 24.17±2.30 40.11±2.90 8.60±1.21治疗后 34.14±2.34 44.41±2.13 11.33±1.08 t 值/P 值(对照组治疗前后) 10.154/<0.001 9.569/<0.001 10.154/<0.001 t 值/P 值(观察组治疗前后) 12.596/<0.001 10.887/<0.001 13.228/<0.001 t 值/P 值(组间治疗前) 0.023/0.885 0.125/0.786 0.114/0.878 t 值/P 值(组间治疗后) 14.154/<0.001 13.232/<0.001 16.163/<0.001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 d、治疗7 d、治疗14 d 后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疼痛程度评分(分,± s)
表4 疼痛程度评分(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 d 治疗7 d 治疗14 d观察组(n=25) 6.26±0.18 3.23±0.15 2.05±0.18 2.01±0.17对照组(n=25) 6.25±0.20 4.18±0.24 3.06±0.23 2.96±0.22 t 值 0.185 16.783 17.291 17.084 P 值 0.853 <0.001 <0.001 <0.001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需要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7-12]。陈氏正骨手法遵循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病症部位及骨筋韧性的不同,由轻到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透沉实,远近兼施。在临床应用中,陈氏正骨手法的动作简洁,力道灵巧,通过轻、柔、稳、准等手法,以拉、伸、屈、旋、提的牵引方式来使错位的桡骨远端关节瞬间复位。历经数代传承的陈氏正骨现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技术手法,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传统中医正骨医术中的一项重要分支,亦是中医骨伤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推动和促进中医骨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夹板和石膏固定能够实现多点接触肢体,可以形成杠杆效应,增强弹性固定,操作较为简单、方便,可以随时对布带的松紧度进行调整和纠正,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13-15]。石膏外固定虽然操作简单、价格低,但是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后容易影响患者的骨代谢,不利于骨代谢的恢复,且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而夹板固定则弥补了石膏固定的缺陷与不足,受力更加直接,固定方式更加简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运用约束力和夹板杠杆力可以共同发挥出空间固定作用,可更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效果,适用性更佳,预后效果更理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陈氏正骨手法联合夹板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有明显改善,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均增大,且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更轻,疼痛评分更低,说明此种治疗方法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此外,用陈氏正骨手法联合夹板固定治疗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说明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陈氏正骨手法联合夹板固定治疗的整体效果显著,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改善腕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