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晶,陆志永
(1.宿迁高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 宿迁 223800 ;2.宿迁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江苏 宿迁 223800)
乳牙龋齿是指发生在儿童乳牙上的龋病,其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1-2]。乳牙龋齿具有发病时间较早、日后患龋率高以及龋齿腐蚀速度较快等特点。牙齿硬组织在色、形、质方面发生变化,是龋齿的主要临床表现[3-4]。牙齿龋坏部位在发病初期会出现脱矿,牙釉质呈白垩色,且透明度下降,随后,病变位置出现黄褐色或棕褐色的色素沉着,随着无机物脱矿的不断进行,牙釉质和牙本质会出现疏松和软化,最终导致牙体缺损,形成龋洞,严重的乳牙龋病还会导致牙体结构崩解[5-6]。乳牙深龋是指龋坏已侵入到牙本质深层,龋洞明显,但未穿髓,患儿会出现激发痛和探痛,不仅对其口腔局部造成危害,还可能对其全身造成不良影响[7]。若治疗不及时,还会诱发牙髓炎、牙髓坏死以及根尖周炎等疾病,对患儿的生活学习和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8]。本研究就活髓切断术治疗乳牙深龋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21 年3 月至2022 年10 月期间在宿迁市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乳牙深龋患儿85 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43)。对照组:男性22 例(52.38%),女性20 例(47.62%),年龄最小5 岁,最大9 岁,平均(7.69±0.31)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2 年,平均(1.65±0.21)年;试验组:男性24 例(55.81%),女性19 例(44.19%),年龄最小4 岁,最大9 岁,平均(7.71±0.30)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3 年,平均(1.72±0.33)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次研究,且入组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
病例纳入标准:(1)确诊乳牙深龋;(2)临床症状符合《WHO 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相关标准;(3)年龄在4 ~9 岁之间;(4)对本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式耐受性良好;(5)治疗依从性较好;(6)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正常;(7)平素身体健康;(8)签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2)有手术禁忌证;(3)牙龈红肿;(4)牙龈瘘管;(5)牙体变色;(6)根尖已闭合;(7)患牙出现明显松动或移位;(8)中途退出本研究。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间接盖髓术治疗:进行局部麻醉,将患牙的龋坏组织去除,采用低速球钻去除腐质,再通过挖匙将髓外的腐质清除。去腐质过程中,可将近髓处的软化牙本质少量保留,避免发生穿髓。随后进行消毒,使用樟脑酚和丁香油酚对窝洞进行消毒,再用消毒小棉球将窝洞擦干。放置盖髓剂,将氢氧化钙制剂放置于近髓的牙本质上,再通过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对窝洞进行暂封。术后观察1 ~2 周,如患牙牙髓活力正常,无任何不适,可将大部分暂封剂去除,仅保留1 mm 左右厚度的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采用磷酸锌粘固剂或玻璃离子粘固剂进行第二层垫底,最后使用复合树脂或预成冠进行永久填充。
1.3.2 试验组 给予试验组活髓切断术治疗:进行局部麻醉,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对患牙的窝洞进行清洗,并去除腐质。将窝洞擦干,用樟脑酚合剂或75% 酒精对窝洞进行消毒,揭髓室顶,窝洞用生理盐水清洗后隔湿,再用75% 酒精或樟脑酚合剂进行消毒。使用较为锋利的挖匙将冠髓齐根管口处切断,将髓室清理干净,髓室内不保留任何残余牙髓组织。用蘸有生理盐水的小棉球将窝洞擦拭干净后,用3% 的过氧化氢溶液对窝洞进行冲洗,并用消毒棉球擦干,随后进行压迫止血。若出血较多,可在根管口牙髓断面处敷0.1% 肾上腺素液。在牙髓断面上敷厚度为1 mm 的盖髓剂,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对窝洞进行暂封。术后观察1 ~2 周,若患儿耐受较好,无不适症状,可将大部分暂封剂去除,仅保留深层部分的暂封剂,随后用硫酸锌粘固粉垫底,利用复合树脂或预成冠进行永久填充。
1.4.1 患牙存活率 分别于术后6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对两组患儿的患牙存活情况进行观察,计算患牙存活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4.2 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治疗牙体牙髓疾病的临床诊疗评定》,共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是指治疗后患牙经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理征象,无牙龈红肿及瘘管,无叩痛和自觉痛,生理松动范围小于1 mm;显效是指治疗后患牙有暂时性轻度疼痛,牙周膜宽度无增加,但出现牙龈红肿,生理松动范围在1 ~2 mm之间,牙根管内钙化程度、吸收程度在可接受范围;有效是指治疗后牙龈红肿,患牙出现自发性或短暂性中度疼痛,生理松动范围在2 ~3 mm 之间;无效是指治疗后患牙有自发性及长久性疼痛,疼痛感强烈,牙龈出现瘘管或脓肿,生理松动范围超过3 mm,或出现病理性早脱落。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3 临床治疗成功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包括X 线片检查和临床表现方面的临床治疗成功率。X 线片检查显示患牙无根内外吸收,恒牙胚硬骨板完好,且根管分歧处和根尖无病变,则判定在X 线片检查方面治疗成功;患儿主诉无不适感,患牙无松动、无疼痛感,牙龈未出现瘘管及红肿,则判定在临床表现方面治疗成功。
1.4.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冷热刺激痛、夜间自发痛、牙龈红肿、牙齿异常松动等,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分析和计算文中数据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4.0,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²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当P<0.05 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6 个月,试验组的患牙存活率为95.35%,对照组的患牙存活率为92.86%,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个月,试验组的患牙存活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6 个月及12 个月患牙存活率的比较[例(%)]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其中治愈34例、显效4 例、有效2 例、无效3 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其中治愈26 例、显效2 例、有效3 例、无效11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治疗后,试验组在X 线片检查和临床表现方面的临床治疗成功率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 和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成功率的比较[例(%)]
术后,试验组中共有6 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发生冷热刺激痛、夜间自发痛、牙龈红肿、牙齿异常松动的患儿分别有2 例、2 例、1 例、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 ;对照组中共有9 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发生冷热刺激痛、夜间自发痛、牙龈红肿、牙齿异常松动的患儿分别有3 例、1 例、3 例、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罹患乳牙龋齿的儿童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儿童患龋齿的高发年龄为7 ~8岁。儿童乳牙一旦出现龋齿,不仅会降低咀嚼功能,严重的龋齿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导致颌面以及咬肌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9-10]。在乳牙龋病中,根据龋坏的程度,分为浅龋、中度龋和深度龋。浅龋一般仅局限于牙釉质和牙骨质中,仅有龋斑发生,患儿通常无自觉症状;中度龋是指龋坏已入侵到牙本质浅层,有龋洞发生,在受到冷、热、酸、甜刺激时会出现疼痛;深龋则是最严重的龋齿,患儿牙齿表面会有明显的龋洞出现,并伴随严重疼痛[11]。乳牙深龋的治疗原则是采用氢氧化钙垫底后,对其上部进行填充。以往临床上常采用间接盖髓术治疗乳牙深龋,其治疗原理是将对牙髓刺激较小的材料或药物放置于接近牙髓的牙本质表面,便于将外界刺激与牙本质隔离,来保证牙本质的修复效果。但间接盖髓术在手术过程中仅去除了牙本质和龋损中外层的细菌,在盖髓时并未对细菌进行隔离,而存在于牙本质中的细菌会继续对牙本质造成腐蚀。因此,间接盖髓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般,患牙存活率较低。活髓切断术是将病变的冠髓全部去除,仅保留健康的根髓,由此来保留正常的牙髓组织,使剩余牙髓组织继续发挥其生理功能,这对于牙根部的继续发育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对间接盖髓术和活髓切断术进行了比较,抽取了85 例乳牙深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术后6 个月时其患牙存活率相比差异较小,但在术后12 个月时,行活髓切断术的试验组患儿其患牙存活率更高,而行间接盖髓术的对照组患儿其患牙存活率较低。分析原因在于,活髓切断术在手术过程中会将感染的冠髓去除,可有效减少细菌的产生,减轻炎症对牙本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X 线片检查和临床表现方面的临床治疗成功率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和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95%,与对照组的2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乳牙深龋患儿采用活髓切断术治疗成功率较高,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的安全性有保障。
综上所述,活髓切断术治疗乳牙深龋效果显著,治疗后患牙成活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值得肯定,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