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意义和路径研究

2023-11-17 19:19:57陆鹏飞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9期
关键词:四史原理马克思主义

陆鹏飞,孙 芳

(哈尔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四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2]“四史”中蕴含的精神和力量是青年学生奋勇争先、不畏艰难、担当历史使命的精神之源。将“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既有利于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作用,又可以借助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阐释晦涩、抽象的哲学原理,由此实现“四史”教育取得实效与“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两者的共赢。本文主要围绕“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四史”教育与“原理”课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四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环节,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铸魂育人的作用,助推“原理”课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1.“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3]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手机和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而网络上散布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往往以“解密”“真相”“揭秘”等辞藻吸引青年人眼球,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思政课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四史”教育是以历史知识和理论为载体实现德育功能的目的,正可谓“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有利于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助推“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原理”课是一门具有高度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如果思政课教师单纯局限于教材原理知识的照本宣科和理论灌输,学生必然会感到马克思主义原理索然无味、毫无用处,达不到教学效果。要使深邃、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活泼,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四史”主要讲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奋斗历程,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鲜活教材。“原理”课教师借助于有血有肉的“四史”资源能够将原理课讲“活”,有利于凭借鲜活、丰富的历史故事阐述深邃的哲学原理,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僵化的原理立体化,这既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彰显了“原理”课的亲和性、鲜活性和时代性。学生通过学习唯物史观,能够更好地掌握“四史”知识。“四史”教育和“原理”课教学二者互为依托、互相支撑,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四史”的学习必将陷入碎片化、故事化和虚无化;如果“原理”课教学不融入“四史”教育,必将陷入枯燥、乏味的窠臼,二者结合既能增强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又能助推“原理”课教学改革和创新,达到双赢的目的。

3.“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助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现实需要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并不是要在课堂上讲授历史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青年学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规律、洞察历史走向。“四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教科书”,是高校思政课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的法宝。学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在洞悉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中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担当,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有利于青年学生客观辩证地审视历史事件、人物和现实生活,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为载体开展“四史”教育,使学生感悟“四史”中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进而使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5]

二、“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在逻辑关系

1.“四史”教育与“原理”课在指导思想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6]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信仰。“原理”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课程。“四史”教育主要阐述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险阻下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的奋斗历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四史”与“原理”课在共同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使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形成政党认同、制度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2.“四史”教育与“原理”课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四史”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抓住历史主流、洞悉历史规律、增强历史定力、汲取历史智慧。青年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观是“四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大学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一理论武器,学生就能以宏大的视野、高远的眼光面对现实、把握未来、应对挑战。“四史”教育并不是以历史知识的学习为最终目标,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用辩证、理性的视野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7]“原理”课也不只是解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使学生不断增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奋斗的决心和定力。因此,“四史”教育与“原理”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即都要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二者都以历史知识、故事和理论为载体,将价值观寓于教学实践中,以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的。

3.“四史”教育与“原理”课在教学内容上相融通

“四史”内容丰富广博,其中党史一百多年,新中国史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史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五百多年。“四史”的核心是党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观、阶级分析方法等理论,“四史”教育与“原理”课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要做好“四史”教育相关内容和“原理”教材具体章节和部分的衔接。“四史”中蕴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和历史思想,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讲课素材。这些资料和故事有助于教师生动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矛盾观、发展观和历史观等,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入讲解潜移默化地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审视历史、现实和未来,以达到最终切实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路径

“四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原理”课教学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发力。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断提升“原理”课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业务素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9]教师是“四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和“四史”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决定了融入的成效。当前“原理”课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或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缺少党史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果不深入地研读“四史”书籍,必然对“四史”的教育价值、必要性认识不够、挖掘不深,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原理”课教师“四史”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原理”课教师更好地、更有效地探索具体融入内容。

首先,提升“原理”课教师融入“四史”的教育意识,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四史”在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提升教师主动学习“四史”知识的热情和参与度;其次,增加“原理”课教师的“四史”知识储备,学院要通过组建“四史”学习小组、申报“四史”课题、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学习“四史”资料,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审视“四史”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提升教师对“四史”内容的驾驭能力;最后,提升教师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业务能力。教师在掌握大量丰富理论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四史”融入“原理”课的结合点,挖掘符合讲授原理知识的“四史”史料和红色故事,选取内容贴切的史料,达到“以史论理”的目标,实现理论升华。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四史”的兴趣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读史使人明智”,很多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喜爱学习历史,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探索问题的解答。教师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学情分析,注重考察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对“四史”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习“四史”的科学方法,分析历史中蕴含的哲学意蕴,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3.探索“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10]“原理”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重要课程,要使学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深入探讨具体融入内容。基于“原理”课抽象性、深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有将鲜活的“四史”案例融入其中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讲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教师可以结合改革开放史生动地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聚焦于发展工业化,建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并没有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把阶级斗争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从唯物史观出发将二者调整到适合的关系,找到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模式。再如,讲授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授。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蕴藏着诸多经典著作和丰富的案例资源,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支撑。通过“四史”故事与“原理”课的无缝对接,实现“四史”教育与“原理”课的深度融合。

4.探索“四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11]“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只有运用教学方法的合力,才能实现课内外联动,保障课堂教学的抬头率和实效性。

首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要运用好VR数字技术虚拟仿真系统、360度立体化眼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走进历史中,通过感官刺激产生共情,提升“四史”教育的真实感和冲击力,让“四史”教育活起来。在此基础上讲解深刻的原理知识,才能让学生学懂弄通。建设“四史”专题学习网站,上传相关的“四史”经典书籍、纪录片、电影和讲座以及关于“四史”的校内选修课程资源,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创造性地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课教学。

其次,采用问题链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0]教师根据理论和现实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疑引思,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灌输。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寻找答案,并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线索,教师再通过剥丝抽茧式的分析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透彻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明白和信服,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

第三,讲原理与讲“四史”故事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9]“原理”课主要是讲原理、讲道理,以理服人。但要想让原理走进学生心里还要以情感人,以丰富的案例吸引和感染学生。“原理”课思想深邃,若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运用丰富的案例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理想的教学体系应该有精彩的故事来补充。没有生动的案例,就不能将抽象的原理讲深、讲透。

新时代高校发展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四史”教育与“原理”课二者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将“四史”教育融入作为主渠道的“原理”课教学,一方面,真正使“四史”教育落地生根,达到史论结合、以史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抽象的原理鲜活化,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历史和现实,激励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时代青年在学习“四史”过程中会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12]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原理马克思主义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 06:17:31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 01:18:46
队史连“四史”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1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