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哈尔滨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并亲自部署和安排,亲切与从事思政教学理论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谈话、交流,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提出殷切希望和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为高校推进课程化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进、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提升、强化高校人才质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课程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路线图,明确了新时代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显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学发展前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大战略。本文认为,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功能的充分调动主要受到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在思政教学实践环节要素、结构识别、功能定位和路径构建等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借助社会体系理论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若干要素以特定的结构形式联系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功能。当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体系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时,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的构成、结构优化、功能发挥和形态演变的整体识别,体系地分析社会体系之间、每个社会体系及其要素、每个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1-2]这为研究社会体系及其发展模式提供了方向,并最终达到控制和改造体系的目的。本文认为,把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作为一个整体部分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有利于发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环节要素的机制,并找到新时代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目前,基于课程的思政教学主要是从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方法论、文化、价值观等角度来定义。这些概念的引入,从不同层面提供了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作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从思政教学的角度来定义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更具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校的课程化高校思政教学是一种整合了三位一体目标的教育活动,以塑造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的同时向他们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挖掘和整理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案例,通过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附着在“案例”这个载体上,更有效地将显性和隐性的教学方法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
本文提出的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是一种思政课程的创新教育实践。运用马克思社会体系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相关问题,首先要明确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体系的定义、结构和功能。结合高校思政教学六要素理论和社会体系理论,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主要是指由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教学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情境六个要素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这六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与外部环境相联系,从而发挥了课程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独特作用。
1.教育者
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教育者与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首先,从范围上看,以课程为基础的体系所包含的教育者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定义的。承担高校多样化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是该体系的教育者。第二,从角色的角度看,课程体系的教育者不仅是致力于教育对象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人,也是价值观的塑造者。第三,从职责和功能的角度看,课程体系的教育者最初的功能比较单一,后来逐渐转变为综合功能。除了教育和管理的功能外,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引导和激励、控制和分析、整合和提供参考的功能。第四,从质量上看,要求课程体系的教师保持优秀的思政素质、优秀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并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
2.教育对象
广义上讲,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对象包括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下的教师和学生。从狭义上讲,其对象为各个专业下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学生在吸收课程所承载的知识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内容的影响,在无形中促进了价值观塑造的完成。高校思政教学的教育对象是青年,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对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
3.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体系,是教育实施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主要标的。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宏观内容必须集中在坚定学生的正确理想信念上。另外,还要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课件制作等方面有所体现,并在课堂讲授、作业研讨、实验实训、毕业论文等方面有所体现。教育内容的核心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的案例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精炼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思政。即: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3)价值排序。价值排序研究是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呼唤。价值排序在当代价值哲学研究中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兴起是为了回应生活实践中诸多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的现实问题,[3]也是对道德困境和社会发展教训的哲学反思,体现了对传统价值哲学的承继与发展。
(4)教育作用。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在实施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主要的方法是发现和整合。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课程内涵的深入理解,充分拓展和研究课程的外延,探索和分析教学特点,包括教学目标、逻辑结构、重点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同时,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挖掘课程中包含的高校思政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将价值观的塑造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案例教学因该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的案例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精炼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如扩展至思政领域,可以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和作用。一是,案例教学有助于树立典范。应用于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示范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教学内容要坚持通过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事件的对比来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引导;二是,案例教学有助于在文化和情操方面进行培养和激励。在文化熏陶和感召方面,课程的文化可以激发课程的活力,成为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课程的文化内涵;三是,案例教学具有启迪认识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进行异质或同质的比较,借助新媒体工具分析客观事物和规律,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增强道德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四是,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实践行动。课程实践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认知能力,巩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具体说来,实践活动涉及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现场实验、科技竞赛等。
社会体系结构中的各要素是以相对稳定的方式组成的。根据以课程为基础的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任务,高校应确定教育目标和要求,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地制定教学体系,提高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案例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以案例为基础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政教学转化为树立榜样的动力。在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会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案例效果的传播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产生作用,直接影响学生。教师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从而掌握能产生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理想的教学情境。该体系以教育目标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以教育对象为核心,以教育内容和方法为载体,以教育情境为保障开展工作。因此,基于高校课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体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情境这六个要素作为子体系紧密围绕案例产生相互作用,与整个体系的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凸显有“例”可“依”的指针性作用。
从社会体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并呈现出具体特点。在整合与创造的功能方面,高校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具有整合性和适应性的特点。该体系可以被视为高校思政教学综合体系的一个子体系,也可以被视为高校课程的一个子体系。这样一来,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可以从两大体系中汲取可用的案例,并将其整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供给,无形中拓展了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开展。同时,通过整合,可以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而教育背景可以为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提供可能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积极挖掘现有案例的需求受体系整合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4]此外,教育对象也迫切需要从体系中获得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新体验。
图1中的E是外部体系,E1到E6分别为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背景。该体系的调整和引导功能使其具有目标导向的性质。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通过在高校思政教学课程之外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追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同时,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在保持其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可以与外部体系发生互动。因此,课程体系可以调整和引导其他类型的课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承担起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责任。此外,还有利于使思政案例适时适度地融入专业课程。
基于高校课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与其他相关体系以及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六大要素相互依存。它们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不断优化积极稳妥的体系。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体系的四个特点。
体系的实施需要实施者与外部环境自由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调整体系内教育工作者的认识,提升能力。同时,要吸收和利用外部的现有案例,优化以课程为基础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要素。此外,体系所产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应转移到外部环境,以检验体系在外部环境中的实施效果。基于课程体系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也是课程教育创新的过程。
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动态性体现在体系内各要素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要素的运动要求教育者熟悉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熟悉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案例,灵活掌握案例融入课程的时机。要素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具备发展的眼光,对外部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作为教育者,应适当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利用教育环境,积极主动地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应放弃接受单一类别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模式,培养多种学习兴趣。他们应同时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更要提高思想认识。
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以特定的方式构成一个稳定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系是一个有组织的元素集合,而不是元素的简单堆积。体系的整体推进使每个元素都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独特形式。这种形式具有新的属性、功能和规律,是任何单一元素所没有的。新体系中的元素以特定的比例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并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然后经过体系实施者的验证、调整和优化,就会形成以课程为基础的、能使德育效果最大化的体系。
明确其层次性,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宏观上看,高校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体系、综合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相关,也与学校、家庭、政治、文化体系等社会体系相互关联。这些体系纵横相连,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网络结构图。因此,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在利用其他体系的有利案例方面具有优势。从微观上看,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六大要素是有组织的、互补的,共同促进体系的整体高效运行。高校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实施者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体系的结构和层次,根据课程教育的目标,优化层次性,推动体系更好建设和发展。
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体系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校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背景等六个要素的主要特征。文章还阐明了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展示了该体系的功能,并揭示了该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据此,文章提出,在高校实施基于案例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时,应按照该体系的原则,即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建立一个基础牢固的、有效的、完全成型的思政教育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