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

2023-11-17 19:19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9期
关键词:世界史学科历史

杨 璐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不仅重视记录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还擅长把握历史规律以服务于当代和未来。故而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总是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求某种方法论的指导。到了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新中国建立以后,各阶段学校教育中的历史学教育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世界史学科作为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亦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就“历史”相关问题进行过论述,大体可归纳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主体论、历史价值论、历史评价论和历史和平发展论”,[1]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世界历史”的探讨,并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有诸多相通之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亦有关于历史问题的探讨。上述思想对当代高校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前进方向

想要建设好高校世界史学科,有三个需要厘清的根本性问题:世界史的内涵、培育主体与价值取向。习近平历史观与“新文科建设”中的诸多要义恰恰解释了这三个问题,同时也得指明了高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前进方向。

首先需要认清的是何为“世界史”?在当代中国学科语境中“世界历史”可简称为“世界史”,“世界史”是“历史学”的一级学科。在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多次提到“世界历史”,但是这些对世界历史的论述穿插在不同的问题和情境中,可概括为“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看待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2]并强调了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历史。

那么,在建设高校世界史学科时,是否要重视世界史的哲学内涵?答案是肯定的。习近平在教育的“四个服务”中明确阐述:“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第一个服务解答了高校世界史教育的培育主体是谁的问题,后三个服务解答了高校世界史学科培育人才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是什么的问题。不难发现“四个服务”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也表明传统、“纯粹”的世界史学科教育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新文科建设宣言》反复提及:新文科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土壤”,以服务人民和“培养未来社会科学家为目标”,强调“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4]“四个服务”与《新文科建设宣言》在“人民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等关键点上高度重合,点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然要以“世界”为着眼点,除了历史学科的专业需求,“世界”还应被解读为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务实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4]习近平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交流、融合的宏伟画卷”,[5]主张以国家和地域之间的合作来推动发展。就世界史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依靠他们来发出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与影响力,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定文化自信”是二十大报告、习近平历史观与“新文科建设”共同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历史”与“文化”具有极大的相通性,历史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蕴含在历史之中。我们学习世界历史不是为了取“复刻”某种文化或放弃本国文化,而是要把文化“引进来,走出去”。“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亦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我们需要以文化自信来传承文化,坚定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平衡地区差异来循序渐进地解决。然而,国际形势日益紧迫,一方面,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地区间摩擦不断;另一方面,敌对势力积极向国内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和伪自由民主思潮,恶意曲解事实,质疑我国社会制度和共产党执政地位,并试图分裂中国。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高校必须要有意识地强调价值导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教育活动不是孤立地、静止地传播某些一次性知识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塑造人、改造人、通过长期教育来培养新一代人的社会现象,需要现实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我国所要完成的新文科建设是分阶段、分步骤、分层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逐渐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教育改革,“尤其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7]这种改革的优点在于有所侧重,能够逐个击破教育难点,并且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不适宜的地方,避免了极端化和盲目铺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贯彻落实。

二、构建兼具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双轨课程培养体系

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会接触到世界史,但高校的世界史专业可以说是大多数青年学生从系统、专业层面接触世界史的第一阶段,几乎奠定了他们成年之后的“世界历史观”。这些“世界历史观”包括对外国历史与文化的看法,对中外关系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历史发展的看法。

横向来看,世界史学科掌握着外语优势和对外学术交往的资源,这些优势和资源帮助世界史学科的青年学生较之同龄人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接触外部世界。从长远来看,世界史学科的青年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历史教育工作、历史研究工作、企事业单位工作、政府机关工作。从事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青年会把自己对世界史的认知传递给下一代,进入涉外政府机关工作的青年会在对外工作中不同程度地践行大学期间接受的世界史教育,个人观念在特定的环境中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合理设置学科,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学科建设的服务主体,高校的立足点是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人才培养结构要契合社会需求。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高校应该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制定具有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普适性培养计划中,首先要明确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价值导向方面要坚定中国立场,不能盲目跟随“西方中心论”和危险的价值观倾向。二十大强调的“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就包括民众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观。[8]世界史专业学生作为接触外部世界最紧密的一群青年,应当更多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去客观分析世界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这样的世界史学生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力量。其次,无论学生从事何种工作都处于全球化大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这是基本的时代背景。世界史学科由于其研究世界历史的特点,使其自带“对外性”特质,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能力,为阅读外文一手资料及与国外学者、企事业和国际组织交流提供必要保障。历史与外语并重的培育理念,符合新文科建设所提倡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要求。

目前,黑龙江大学已经开展了“历史学+俄语实验班”相结合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的效果,并正进一步落实中俄硕士联合培养计划。“俄语实验班”是以汉语、俄语开展的历史学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本身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学生面对的学习强度和课业压力也较大,由于第一外语为俄语的生源很少,即便作为二外开展也存在较大难度,甚至个别历史系学生因对俄语学习有畏难情绪影响到历史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把握“历史+外语”的难度、融合程度和考核标准是世界史双语教学和交叉学科建设需要审慎把握的问题,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科学的培养计划。

在针对性培育方案中,世界史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会从事基础历史教育工作,对这部分学生的培育重点在于打牢世界史基础,因此,应增加与教育学的学科交叉,保证他们在以后从事历史教育时能够扮演好一个教育中继者的角色。还有一些学生未来会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培养则应该更具深度和连贯性,应实行“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鼓励优秀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专业课程,让本科生提前对自己是否能够从事学术之路有一个自我认知。此类机制虽已在一些世界史学科点开始施行,但尚未普及。

“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工科和医科培养方案中施行时间较长,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成果。世界史学科应破除文理之别,积极学习理工科和医科的在长效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加以优化调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就职于政府机关或涉外的企事业单位,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要加强关于政治信念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可以增加世界史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出于对政治学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政治学是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的“不实用”学科。但政治学与世界史的学科交叉恰恰打破了这种误解,有助于学生树立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当具有全球眼光和世界担当,同时又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大局,这就要求高校在培育人才时首先做好与世界沟通的准备。需要国家和高校为世界史学科学生规划并提供贯穿本硕博各阶段的留学项目,让学生切身感受世界范围内的历史与文化。本着“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9]打开对外学习之路。鼓励留学生本着交流的角度对外宣传中国历史,提升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留学生们也将世界优秀文化带回国内,以最新的资讯、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来为世界史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此外,加大开设世界史公共选修课的力度,根据不同年级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公共课程,培养有志于学习世界史的潜在人才。世界史并不是仅为历史系学生所设的“特权专业”,不能人为地以“专业”和“文理”作为区分授课人群的标准。世界史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大有裨益。但由于非史学专业学生对世界史的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不同,不能盲目地把世界史学科的专业课全盘设为公共选修课,而应当选取较为基础的、便于理解的内容,以防学生囫囵吞枣或由于过于课程内容深涩而失去进一步学习世界史的热情。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上,应注意世界史与中国史之间的联系,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以自信、包容的心态去学习世界历史。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保障工作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保障青年教师的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有助于广大教师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世界史研究与教学中去。晋升与考核压力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因此,应适当减轻教师“科研考核”的担子,改进科研评价体系,不简单以论文、项目作为薪酬兑现的唯一依据,应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打通、国内与国外期刊打通的认定评价机制。尤其要拓宽教师的“学术上升空间”,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资源的投入,加大对教师前往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的扶持资助力度。在内部培养中实行“传帮带”机制,保证各高校世界史学科的优势特色方向,谨防“后继无人”情况的出现。

2011年世界史学科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世界史学科的教师队伍数量要明显少于中国史学科。“对综合高校而言,世界史专业宜小而精,要以高端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10]这是就中国世界史学科现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然而,国内开设世界史学科的高校较少,即使开设了的院校,也因为世界史教师资源有限,难以形成能够高效运转的学术团队和科研平台。很多世界史教师长期“单打独斗”,缺少资金支持和对外交流途径,难以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所以,在人才引进时应适当提高世界史人才的引进数量和科研配套待遇,用优惠政策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鉴于世界史学科较多涉及国别史和区域史,还应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因此,高校积极探索构建校内人才分层次培育支持体系,促进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提升。

“新文科建设”要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文科人才”,必须首先培养一批复合型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重点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专业集群建设。在以往高校招聘教师时往往看重“专”和“精”,更青睐本硕博都是历史学出身,或研究生阶段专修世界史的博士。从表面上看这种要求无可厚非,保证了世界史学科的基本人才素质。但长期单一从事一个学科的研究会让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局限化,难以用更广泛的视野去看待问题。毕竟历史发展是人类活动综合的结果,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农业、工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一切都从历史出发难免会造成一种狭隘的倾向。因此,高校在培养青年博士教师时,可以规划性地鼓励博士教师做其他学科的博士后,选择方向不一定仅限于与历史连密切的文科专业,亦可以兼顾农、工、理、医等专业。只有掌握了交叉学科的系统化研究理论和方法,才能抓住内核去做深层次的研究。

人才的学科交叉培养和深造培养必然会涉及人才的“二次选择”问题。青年教师在进行学科交叉学习和对外交流深造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对其他研究方向更感兴趣,或者想要去往其他平台工作,高校该如何处理?首先高校应该正视这一现象,要从根本上了解青年教师想要“迁移”“转换”的原因,解决青年教师的困惑。笔者认为人才的“跳槽”无非是出于生活保障和上升平台两方面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多青年教师在早期求学阶段没有发现自己的真正研究兴趣所在,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开始形成长期的研究规划。或在衡量原有平台之后觉得原平台无法满足未来科研所需要的保障,害怕出现科研瓶颈而萌生迁移的念头。如果学校一味用“合同”和“编制”来限制青年教师,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抵触情绪,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破罐子破摔”而放弃科研初心。笔者认为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在约束青年教师合理服务年限的同时提供有效保障,适当允许青年教师在平台间的流动性,对产出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可以以共同所有的方式分配,本着“长期培养”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去对待青年人才。

另外,“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师风师德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11]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有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世界史教师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有更多与外国接触的机会,时常会受到形形色色思想的冲击。提高辨别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便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高校的正确引导与帮助。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培育工作,设立专门的督导组进行教育、考核与监察,形成长效切实的人才培育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生活和思想上保障世界史教师享有良好、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四、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评价标准

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现代化”本身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首先要搞清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过程与模式,这恰恰是世界近代史的研究范畴。鉴于这种情况,钱乘旦提出应以现代化为主线建立世界近现代史的新学科体系。[13]具体而言,提高世界近代史在世界史学科中的比重,研究各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与得失,积极产出总结性、规律性的理论成果。“以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立足点”,[14]合理分析未来现代化的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提高社会效益助力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要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发展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须始终保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保有文化自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小心甄别西方学术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打破学术领域的“西方中心论”。目前一些高校已经认清这一点,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已先后表示退出QS世界大学排名或不再以国际排名作为学校重要建设目标。但最紧要的还是要尽快由国家统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内是否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拥有我国自己的评价体系并不意味着与国外学界割席,而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态度去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体系”。[15]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仍要坚持强强合作,邀请境外知名学校、教育与科研机构,大力支持国内外学者的访学活动,加快引进外国名校师资力量,加快教育团队建设,建设长效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在充实自身团队建设的同时,积极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输送人才。推进各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智库与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学术资源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同时,还要注重办学管理,借鉴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质量的世界史学科。改革开放涉及社会各个层面,高校应该承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的机会大力发展教育对外开放,拓宽教育开放的范围与深度。具体而言,在历史学领域世界现代史在构建区域国别学方面具有天然优势,[16]可以有效助力国家对外开放。

世界史学科的“对外性”和“世界性”使得该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需要留学经历和对外交往经历。因此,重新规划双向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已有许多留学项目,但这些项目多是由国家和教育部统筹规划,针对性不强。而不同高校的世界史学科研究重心不同,在学校选择上应该以本学校的需求为主,加之国际形势和引领学术前沿的学校已较之前发生了变化,亟须重新规划一批定点留学学校和科研机构。

在高校层面,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世界史学科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传统。因此,高校在建设世界史学科时不应盲目追求“国际化”“全面”和“宏观”,而要保有原有的研究传统,把“专精”和“特色”保持下去,结合地域性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同时,围绕亚地区热点、敏感的国际性学术课题,做好服务于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咨政建言工作。

就国内高校开设世界史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情况来看,开设世界史的学校多是排名靠前的名校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西部高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世界史人才资源紧缺,有限人才资源会流向平台较好、具有成熟研究团队的名校形成聚集效应;另一方面,西部高校多位于边境和跨民族地区,本身有研究世界史的区位优势、历史传统和语言优势。事实上,这种两端大中间空的模式限制了世界史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分布,限制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对弱势地区高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在高校间形成长效的帮扶或代为培养人才制度,利用“互联网+”来打破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教师资源与课程资源的共享。拓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基本土壤,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当然,仅仅依靠国家和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广大学子也应以志向激励热情,抓住并利用一切机会,在青年时期丰富学识,积累经验,为未来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政策、高校资源和个人发展的联动起来,让世界史学科建设落到实处,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结语

教育是时代的最强音,切不可抛开环境谈规划。建设高校世界史学科、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要认清历史定位,审视教育使命。始终要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在具体实施中要重视对学生、教师各项权益的保障,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材施教,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行符合中国国情和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教育机制,以改革来促进教育领域的进步。

猜你喜欢
世界史学科历史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超学科”来啦
百件文物带你玩转世界史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