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呈现题眼,导引深入解读

2023-11-16 06:50:12杨顺仪王先林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卖花桃李诗话

杨顺仪 王先林

放眼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先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曲作品,而纵贯历史长河的大量诗词又促进了文学评论的发展,涌现出不少析诗论词的文论著作,如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欧阳修《六一诗话》、严羽《沧浪诗话》、赵翼《瓯北诗话》、袁枚《随园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这些诗话文论从写作与鉴赏的角度丰富并深化着人们的古诗词阅读,提升了人们的诗词阅读鉴赏力,又为后人结合诗话文论对古典诗词进行再阅读、再阐释提供了新的窗口,亦即开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高考命题人对此也多有关注,常将古代诗话文论引入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典型题例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第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而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伟,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简要提示】

閱读词作及考题,不难发现,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辛弃疾这首《满江红》的评论,正是命题的“题眼”所在。考生若能知晓“龙吟虎啸”即喻指豪放,“和缓”即缓和、细腻、平和的意思,而后从词中分别找出最能显示豪放及婉约风格的句子,就能把握答题的关键。

我们再来梳理2023年高考四份全国语文卷的诗歌简答题,发现主观题设置竟呈现“一边倒”的情形:四道题中,有三道都是结合古代文论来命题。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结合诗评文论进行命题,实是以“文”解诗,即从诗外引入一个新的评论赏析角度,一个新情境、新观点、新变量,让考生从一个新的观察角度重新打量诗歌,以新生新,激活思考,深化阅读,从而欣赏到诗词作品别样的美。这样读诗,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诗歌阅读力,促进考生核心素养的进位升级。

2023年涉及文论分析的三道诗歌题是:

(全国甲卷)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考题: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解析】

题干说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这“绝妙”二字,实是清人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的评论。原文为:“结句绝妙,惜起笔稍率。”答题范围限于结尾两句,遵循基本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不可“王顾左右而言他”,而是要紧扣“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十个字,仔细琢磨,指明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从句式看,有对仗工整之妙:“柳”与“梅”对,“垂”与“谢”对,用“垂”与“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

(2)从所描绘的景致看,有虚写想象之妙:“雪”之白、“梅”之艳、“柳”之绿次第出现,突显了东溪春景。

(3)从意象选择看,有寓意深沉蕴藉之妙:“柳”谐音“留”,切合饯别欲留之旨;“梅”隐逸高洁,梅谢,又传诗人辞别伤感之情,烘托诗人志节。

(4)从情景关系看,有情景交融之妙:诗人融情于景,以景结情,以想象之景,寄万般情,含蓄隽永。

(高考新课标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考题: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

考题完整摘引了魏了翁(即“鹤山”)的名言,实是把诗中引用的典故本真地还原了出来,让人晓知“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的出处与真意。很有意思的是,这道考题是先原原本本摘引了诗论的原文,而后要求考生依据诗论,看《答友人论学》何处体现了诗论中的主张。通读林希逸全诗可知,他反对逐字笺注、剥落皮毛的读书法,若一味追求“无一字无出处”,反而难以知晓学问真谛。后四句,更是点明“禅要自参”“仙须亲炼”。同样的道理,读书求学也要自己亲近原著,而不能只听所谓“专家”(他们往往以权威、大家的正宗传人自居,就如同孔子门下的颜回、曾参)云山雾罩的讲座“布道”。这里达到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必须知道诗中所言“卖花担上看桃李”原是反面典型,诗人肯定的,乃魏了翁“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的主张。

【参考答案】

(1)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已经活力不再;所以,不应到卖花担子上去看桃李,而要到桃李树下、枝头上去欣赏打量,才能真见桃李精神。

(2)治学也是如此,唯有回归本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这和只有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其活泼精神是同一个道理。

(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考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这首诗的作者林逋(林和靖),曾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是北宋一著名隐逸人士。考题是一道典型的要求结合文论解读诗歌的鉴赏题。考题所引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诗论,为鉴赏提供了核心观点:诗中景物,皆为诗人所见;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都会打上诗人的情感烙印。考题进而设问:“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这样,林逋的《湖上晚归》就成了印证王国维诗论观点的一个例证,考生必须回答,诗人是带着怎样的主观情绪去观赏湖上景物的,在所写景物中,又是怎样体现出了诗人的情感意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诗人并未登山观海,但他细写了湖上的山水林木、飞鸟红荷,以及自己居所的鸡犬林萝,在这所有景物之上,都笼罩着诗人的情感色彩。

【参考答案】(1)诗歌首句“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闲适、愉悦的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这种主观情感色彩。

(2)诗歌颔联写秋光中的桥梁林木、夕阳晚照中的山寺云峰,颈联以拟人手法写翠鸟低飞如避人、飘香红荷像迎人,尾联写自己的居所附近林木中依稀传来鸡犬鸣叫之声,都以宁静祥和的景物,来体现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

以上三道诗歌鉴赏题,都为诗词作品选配了切中肯綮的文论、诗话名句,诗、文结合,来加深对所阅读作品的理解,进行更为精准的考查。这种命题形式,应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附】精选模拟演练题

一、(广东省2023届高三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过襄阳楼

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襄阳楼下之胜景,“树阴”“荷叶”“柳花”“莺舌”美不胜收,但“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

B.第五、六句写襄阳楼下之闲人,虽然“有时”“每日”均未上楼,但“水畔看云立”“楼前信马行”的生活颇有悠然自得之乐。

C.前六句起句写楼,继而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楼;转笔索性再又写水,再又写楼,重重叠叠,妙笔相赴,一气呵成。

D.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庾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诗人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

2.金圣叹评价此诗说:“从来文章一事,发由自己性灵,便听纵横鼓荡。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请结合诗歌作分析。(6分)

二、(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轮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齐宫词

李商隐

永寿①兵来夜不扃,金莲②无复印中庭。

梁台③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注】①永寿:南齐废帝宠爱潘妃,建永寿宫,四壁以黄金涂饰。②金莲:南齐废帝凿金为莲,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称之步步生莲。③梁台:南朝梁的禁城。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抒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深深的忧虑。

B.《齐宫词》中,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题。

C.齐奢靡无度,被梁消灭,梁却依然纵情享乐,重蹈亡齐旧辙,此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吴宫》第一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出吴宫的空寂,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写出吴宫的冷静。

4.古人云:“正面不写写侧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两首诗都是“正面不写”的典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A(说“‘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是对诗意诗情的歧解,在颔联对柳花、莺声的景物描写中,并无“人生失意烦忧”的情绪表达。)

2.①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物种种,作者独对“楼”与“水”情有独钟,这样的关注点发自诗人的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②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错落重叠,都是由诗人自己的情感“鼓荡”而生发。③这样的对“楼”与“水”的写法,前所未见,可谓诗人独创,这就使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展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

二、3.B(《齐宫词》前两句写齐国灭亡,因齐人沉浸于享乐之中,永寿宫殿内外没有上锁,梁兵趁夜杀入,致使永寿宫再也看不到潘妃一步三摇的动人情景。后两句则写占领齐都的梁人步齐后尘,仍是犹纵情歌舞,暗示梁国也必然灭亡。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是齐在先,梁在后,因而B项说“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属于时空倒错。如果称梁兵杀入齐宫为“今日”,那“梁台歌管”就不是在“昔日”,而是在将来。)

4.所谓“睹影知竿”,是比喻不做正面描写,而从侧面来写,就如看见竹影就能知道竹竿一样。这两首诗都是“正面不写侧面写”的典范。具体表现为:

①“永壽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诗人没有正面写齐废帝的奢靡生活,而是以梁兵杀入、永寿宫再也看不到潘妃金莲步摇,来讽喻南齐因奢靡而亡国的结局。

②“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诗人也没有正面写“梁台歌管”,而是以三更罢歌管后“风摇九子铃”这一细节,来烘托渲染“梁台歌管”的喧闹。

③“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的奢靡生活,而是从侧面着笔,写吴宫的清静,原因是“宴罢满宫醉”。

④“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诗人也没有正面写吴宫的享乐,而是以“日暮水漂花出城”的静寂,反衬“满宫醉”之前的喧闹。

猜你喜欢
卖花桃李诗话
桃李面包
卖花歌
青年歌声(2020年10期)2020-10-23 09:55:56
卖花姑娘和小鸟
闲吟居诗话(五则)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诗话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2
卖花歌
青年歌声(2019年9期)2019-09-17 09:08:08
牛大爷卖花
快乐语文(2018年9期)2018-05-09 09:33:53
桃李满园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新诗话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08
衔月楼诗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