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多维属性视角下的编辑力研究

2023-11-16 20:50杨龙文
出版参考 2023年10期

杨龙文

摘 要: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编辑力解释系统,并依据其运行逻辑,认为教材的多维属性提供了观察编辑力的独特视角,尝试借此构建出教材编辑力的独特构成画像。教材的文化属性要求编辑主体增强文化选择力;教材的政治属性要求编辑主体提升政治力;教材的商品属性要求编辑主体培养业务经营力;教材的教学属性要求编辑主体打造教育解析力;文化选择力、政治力、业务经营力、教育解析力加上作为基础力的通识编辑力可构建教材编辑力画像。

关键词:编辑力 解释系统 多维属性 编辑力画像

20世纪80年代,冯国祥提出编辑力,并确定编辑力作为编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1],之后编辑力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编辑学界和业界所探讨关注的重点话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编辑力范畴的研究越来越多,认知视角虽各有不同,但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对编辑力的概念厘定和提升策略。冯国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角出发,认为“图书编辑力是对凝结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知识的书稿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属于知识的生产力和传播力范围”[2]。编辑活动主体的作用被引入到编辑学研究之中,成为凝聚和提炼编辑力内涵的基础。之后,编辑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3],逐步走向具象化和实体化,编辑力也被视为编辑或编辑主体的能力,编辑能力与素质构成体系的研究也一并得到重视。

教材是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的出版物,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也是帮助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关键载体。教材问题无小事,教材建设事关国家事权,准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导向、出版质量、知识含量和价值水准极其重要。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从编辑学角度来看,教材质量与编辑主体投入的编辑力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探讨教材编辑力的概念内涵、构成与影响因素对提升教材质量和凸显编辑力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辑力的概念内涵

探讨编辑力应该基于对编辑概念、编辑活动、编辑本质的正确认识。在知识产品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在物质生产劳动和知识生产劳动分离的基础上,编辑职能承担者从研究与著述角色中分离出来,独立的编辑主体也逐步出现。编辑实践在不断发生变化,编辑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近代普遍认为编辑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是在作者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成为知识产品生产的中心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活动从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排、校对付印,逐步延展到信息产品的变现、经济效益的考量、知识产品的服务转变等,加上媒介多元化带来的编辑实践形态的变化,编辑活动的边界需要重新确定,编辑活动的流程也有待重构。[4][5]对编辑本质的认识,需要对编辑活动性质和规律的体认和把握。编辑活动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文化创构活动,表现出中介性。基于以上认识,编辑主体通过创造性的编辑活动,对知识产品等编辑客体的作用力、对出版活动的引领力、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力等,都进入了编辑力研究的视野。

尽管编辑力的概念内涵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中,认知视角也各有侧重,但是编辑力的基本诠释要素在大体上是保持一致的。编辑主体是第一要素,由编辑人员、编辑室或编辑团队、出版机构或出版行业协会等构成,是编辑力的拥有者和释放者,对编辑力有着主动能动作用。编辑客体是第二要素,包含客观的编辑工具、环境和空间等,是编辑力的场域性界定,对编辑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编辑受体是第三要素,由出版物、知识服务等知识产品构成,是编辑力的作用对象,给编辑力物化提供实践载体。三者共同组成了编辑力解释系统。[6]其运行逻辑是:编辑主体借助编辑客体进行创造性劳动,释放编辑力作用于出版物等知识产品,并凝聚为编辑含量[7]。编辑力的生成和释放的主要矛盾统一于编辑主体,同时受到劳动工具、作者、读者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出版物的生产和传播体现其价值。因此,出版物的存在属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编辑力的视角。

二、基于教材的多维属性视角

教材和教科书在学界有不同的概念。本文为阐述方便,在此不作严格区分。根据201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教材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编写的、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作为教材内容组成部分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配套的音视频、图册和活动手册等)。本文囿于作者的编辑实践,限定在中小学地方教材。

教材具有多维属性,它既是一种基于課程标准编写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和教学工具,是从人类生产生活中选择和撷取的思想精粹和文化要素,是一种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合法知识”,也是一种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相统一的特殊商品。因此,教材具有文化属性、政治属性、商品属性、教学属性等存在属性。[8]

教材出版严格遵循出版规律,教材编辑主体在教材出版活动中仍然处于中心环节。教材的多维属性深刻地影响着在以出版活动为中心的“编写—评审—出版—使用”的教材生产和传播过程。教材编辑主体不仅在教材出版阶段承担主体工作任务,还以重要角色参与教材的编写、评审、使用等阶段。教材编辑主体既要综合全面地考虑教材的多维属性,又要在不同阶段侧重关注教材的特定属性。因此,教材的多维属性需要编辑主体培养多维的教材编辑力来进行匹配和适应,以提升教材质量。

三、教材编辑力的构成与特点

教材作为一种编辑受体,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客体的支持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作用对象,它反映了教材编辑力凝聚在其中的编辑含量,其内在属性提供了观测编辑力的独特视角,本文尝试借此构建出教材编辑力的独特构成画像。

教材的文化属性要求编辑主体增强文化选择力。教材承载着文化意识、科学技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文化优选和重组的结果,是文化传承的媒介。编辑主体的文化选择力,即对教材所涉及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文本进行取舍的能力。教材文本所选择的文化是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否弘扬革命文化,是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思想是否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文化形式是否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是重要关注点。对待文化糟粕,要果断抛弃;对待文化精华,要坚持采用。

教材的政治属性要求编辑主体提升政治力。教材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是课程场域中权力博弈的产物。加强编辑主体的政治力,落实在编辑活动中表现为:组稿时,要注意审查作者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倾向;审稿时,严格把握政治导向关;编辑加工时,要注意删除不良思想倾向、价值导向的文字或图片,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重要文献的表述要核对原文,并注意渗透国家发布的一系列进课程教材的文件精神等。[9]教材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这进一步拓展了编辑活动的边界,编辑主体很大程度要参与到教材编写审查和教材选用工作中,其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价值冲突和利益矛盾,与整个社会权力结构相关联,是教育行政部门、出版社、教材编写和审查专家等不同主体的权力博弈。这就要求教材编辑主体在通识编辑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治力,严守政治规矩。

教材的商品属性要求编辑主体培养业务经营力。教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表现出一定的商业化运作的特点。教材的编辑、印刷与发行,尊重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编辑主体的业务经营力是商品流通中的力量延伸,体现在作者和读者关系的维护能力上,也体现在编辑主体对市场营销的贡献力度上。有作者才有原材料,有读者才有市场,而中间需要编辑主体的创造性选择与优化、生产与传播,编辑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联系作者和读者是编辑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编辑力的组成部分。在教材的出版生态中,尤其在地方教材的出版生态中,编辑主体对市场营销的贡献力度是教材编辑力的重要观测依据,比如某地方教材在它适用的市场内的占有率高、利润大,相应编辑主体的教材编辑力就强。

教材的教学属性要求编辑主体打造教育解析力。[10]教材文本依據课程标准或纲要,通过学科科学知识的教学论转换,表现出易教易学的特点。教育解析力是指按照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的呈现方式、语言表达、编写体例等进行创造性改造,并通过教材培训、教学资源增值服务等方式延展编辑活动边界,以回应和彰显教学需求,凸显编辑力的教育价值。

教材的多维属性决定了教材编辑力的多维特性。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以上的编辑力构成是基于通识编辑力的基础上构建的编辑力画像。通识编辑力是图书编辑力的一般表现,它是作用于图书对象的基础作用力,保障图书作为知识产品的生产与传播。

四、结语

在当今的教材出版产业,出版主体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教材政策变化、教与学需求多元化、数字出版挑战等外部环境不断冲击,出版企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强化编辑主体的编辑力作用,小到一本教材的编辑出版,大到教材出版的整体格局发展,都有赖于编辑力发挥应有的作用。编辑力是编辑主体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是编辑主体创造性劳动的关键引领。教材编辑力是教材质量提升的主体力源,提升教材编辑力可以提升教材质量。本文从教材的多维属性视角观察编辑力的构成与特点,丰富了编辑力研究的范畴,为其他出版类型的编辑力研究提供了模型借鉴。

(作者单位系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