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军
许多人认为打针、输液可以让药物直接进入体内,比吃药有效得多。其实,通过打针、输液,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确实比较快,但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更大。而同时,很多常见疾病只需要口服药物就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建议患者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治疗措施——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吃药、打针和输液有什么区别?
口服药物后,药物先经过胃肠道黏膜的吸收,再进入组织液,之后参与血液循环,最终抵达各个器官。所以,吃药的见效比较慢,利用率也稍微低一些。但由于一部分药物成分经由肠道消化处理被排出体外,所以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比较低。
根据注射部位,打针可以分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我们常说的“打针”指的是肌肉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射进肌肉。药液进入肌肉细胞间隙的组织液中后,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与吃药相比,打针的见效相对快一些。
输液一般指静脉滴注,是将药液输入静脉,经由血管输送至身体各个部位。输液的见效比吃药、打针都要快,药物利用率也更高。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以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比较大。
过度输液 危害不小
1.输液依赖:合理进行输液治疗一般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性。但是,如果频繁输液,则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吃药、打针见效更慢。一旦生病,患者只能依赖输液治疗,形成恶性循环。
2.多种不良反应:(1)静脉炎。输液治疗时,如果药物的浓度比较高,药物刺激性比较强,或者静脉留置针长时间留在患者体内,会对静脉血管内壁产生较大刺激,引起局部炎症。(2)肺水肿。如果在短时间内给机体输入大量液体,大幅增加循环血容量,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可能引起急性肺水肿,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来说,过度输液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加重,诱发肺水肿。(3)器官损伤。液体进入人体内后,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再由肾脏排出体外。对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大量药物直接进入患者体内,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这些病吃药就能好
其实,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原则上无需进行输液治療。下面几种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通过服用合适的药物,配合正确的护理方式,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1.病毒性感冒: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感冒患者来说,进行抗生素输液没有任何效果。如果患者高热,可以通过输液及时补水,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否则,患者只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对症药物即可,比如缓解喷嚏、流涕症状的抗组胺药物,针对发热、头痛的退烧药物等。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许多胃肠疾病的元凶。临床上一般使用口服药物四联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需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预防。
3.慢性炎症:大多数慢性炎症,如慢性咽炎,通过口服药物或者局部用药就可以改善病情。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病毒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
4.腹泻:如果是由自限性感染引起的轻度腹泻,没有出现脱水、发热等症状,患者经过饮食调理即可恢复。部分急性腹泻患者需要服用蒙脱石散等药物减少腹泻次数。炎症性肠病、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腹泻,患者则需要对症用药。
5.高血压:一部分患者发生血压升高后,可能会想通过输液降压。但如果没有出现胸闷、头晕等急症,患者遵医嘱口服降压药,在48小时内控制住血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