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龙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以片面协定税则为基础的近代中国海关关税制度,既因进口税率低、子口税制之设对外无以言保护,也因内地常关、厘金之弊对内无以言促进,致使“中国骎成为外货畅销之尾闾,遂沦于次殖民地,而无以自拔”[1],“贸易性质,则具有十足之殖民地色彩”[2]。在此现实背景下,负笈西洋的攻读经济学的近代留学生群体,更因直面西方各国关税独立自主、贸易自由发展的切身示范与冲击,尤感中国海关不得自主、贸易不得改观之困窘处境,是故将中国的海关与外贸问题作为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选题,就成为实现其学以致用、学术救国的必然之途。近代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共撰写了20余篇研究中国海关及对外贸易问题的博士论文,这批论文因其可观的数量规模、类同的研究特点、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影响,成为近代国人置身西方学术场域而探研中国海关与外贸问题的代表性成果。(1)目前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留学生海关与外贸方面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有肖玥、邹进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基于留美生博士论文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2期);肖玥《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文献书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上述研究对中国近代留学生海关、外贸类博士论文的文本内容进行了初步介绍与梳理,惜其对该批论文中有关中国海关与外贸方面论文之研究特点、学术价值与影响的专门性、整体性研究皆尚显不足。本文对该批博士论文基本概况、研究特点、学术价值及影响等予以具体梳理,进而探讨近代欧美留学生群体研究中国海关、外贸过程中应对中西学术碰撞而付出的努力及其效果。
据对著名目录学者袁同礼辑录的《中国留欧大陆同学博士论文目录(1907—1962)》(AGuidetoDoctoralDissertationsbyChineseStudentsinContinentalEurope)、《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1905—1960)》(AGuidetoDoctoralDissertationsbyChineseStudentsinAmerican)(2)袁同礼编录了近代以迄20世纪60年代初有关中国学生留美、留英、留欧大陆等三份博士论文目录。据统计,近代欧美留学博士研究中国海关与外贸的博士论文皆集中在留美、留欧大陆学生博士论文目录中,而留英博士论文目录中则未有该方面的研究。,以及1963年康奈尔大学所编《美国有关亚洲问题的博士论文目录(1933—1962)》(AmericanDoctoralDissertationsonAsia,1933—1962,IncludingAppendixofMasters’ThesesatCornellUniversity)、华美协进社出版的《中国留美学生硕、博士论文目录(1927—1934)》(ThesesandDissertationsbyChineseStudentsinAmerica)等多份近代中国留学生学位论文目录资料的考证、统计,近代中国欧美经济学留学生研究中国海关、外贸问题的博士论文共计21篇,具体情况见表1。(3)表中欧美留学生博士论文中文题目的翻译,借鉴了肖玥、邹进文等人的已有著述及朱进、潘序伦、曾同春等人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其中,潘序伦曾将自己的博士论文译为“中美贸易论”(参见:《潘序伦回忆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笔者据其论文内容特点及尊重中译本的考虑,仍采用“美国对华贸易史”。
表1 近代欧美留学生研究中国海关与外贸问题博士论文一览表
由表1可知,欧美留学生研究中国海关与外贸问题的这21篇博士论文,在时间分布上,从北洋政府初期一直延续至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而未有间断。概括而言,欧美留学生的该方面研究,在五四之前就已出现,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臻于高潮。具体分布上,该批博士论文在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有7篇,所占比重为33.3%,其中5篇为留美生所著,2篇为留欧学生所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有14篇,所占比重高达66.7%,其中留美生2篇,留欧学生12篇。由此可见,留美博士的中国海关与外贸研究多集中于北洋政府时期,留欧博士的研究则高度集中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前期(1927—1937)。
在研究选题分布上,欧美留学生研究中国海关与关税的博士论文有8篇,其中留美生3篇,留欧生5篇;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博士论文有12篇,其中留美生4篇,留欧生8篇;兼及中国海关、外贸的综合性博士论文只有1篇,即留德博士王绍成的《中国的外贸和海关问题》。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欧美留学生的上述研究,在中国海关关税方面,具体涉及一般海关问题、海关史、海关关税制度、关税政策等领域,如朱进《中国关税问题》、胡鸿勋《中国海关史(1842—1911)》、萧子风《中国的关税制度》及刘廷冕《现代关税政策:以中国为中心》等;在中国对外贸易方面,则包含一般对外贸易、贸易国别史、具体外贸行业、贸易统计等领域,如施宗树《中国的对外贸易》、潘序伦《美国对华贸易史》、曾同春《中国丝绸的生产和贸易》及郑名儒《一战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比较》等。这批博士论文,涉及中国海关、外贸中各主要研究领域,范围颇为广泛。
相比近代国内学者的中国海关、外贸研究,欧美经济学留学博士在对本国海关、外贸基本史实与现状相对熟稔的前提下负笈西洋,在直面西方诸国关税独立自主、贸易自由发展的巨大冲击下,更感谋求中国海关自主、贸易发展之必要与急迫。结合这一时代与现实诉求,其在经济学理论素养难言精深的学术现实下,根植熟知中国海关、外贸实际的本土资源优势,搜罗大量中外海关及外贸原始资料并以之为基础择取适当而便利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以有效表达其解决中国海关、外贸问题的现实志趣,无疑成为其研究特点的基本面相所在。
首先,在研究目的上,欧美经济学留学博士的中国海关、外贸问题研究,呈现出解决中国海关、外贸诸方面具体实际问题的浓厚现实性诉求,问题意识极为强烈。
朱进在英文版博士论文《中国关税问题》序言中指出,其研究目的是双重的:一是引发国人对关税条约修订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二是“表明中国政府与人民在多大程度上应对过去这一不合理安排负责,现应在何种程度上对其予以祛除以及中国近期应采何种经济政策”。[3]其博士论文中译本对该旨趣的表达更显有力:“将与列强解决中国关税问题也,……是书旨趣,在详述现行关税之缺点,及本国商人所受之痛苦。在指明关税失败半由列强无理,半由中国自取,及今日所以谋恢复关税之道。”[4]曾同春研究中国丝业外贸状况,是因注意到“中国丝业之兴衰,不但关乎国民劳动生计,且与海外贸易及国力保存有莫大关系”,故其研究目的“在说明吾国生丝生产现状,捃摭华丝贸易经过以及在世界丝市上之地位,庶作热心改良丝业者之参考,并作丝商之指南”。留欧切身经历使其深感欧洲丝市之重要,故其极力向国人述说欧洲丝市对华贸易的地位:“年来国人专倾向美方丝市之发展,欲与日人竞争,欧洲方面,为华丝固有之销场,日人尚未顾及,而吾人反多疏忽,一旦日人因生产膨胀,再行拓殖其势力于欧洲,彼时华丝受其排斥,欲图补救,恐为期已晚。今为未雨绸缪计,于战胜美国丝市之外,更要力保在欧华丝之地位,并力图发展,是亦华丝政策中最重要点之一。”[5]留瑞博士郑名儒统计1913、1926两年的中国外贸各类数据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外贸指数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经济情况不同之处,并调查中国外贸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以为预测中国外贸未来走势而服务[6]。施宗树的中国外贸研究,问题意识也极为强烈。他指出“西方考察中国外贸交流之著作虽不在少数,但其皆未从中国自身立场出发,进而导致以西方话语、观点刻画其在华行为”,故其博士论文借梳理中国从古至今外贸关系史来实现“对误解中国外贸之西方著述给予客观、公正修正”的研究旨趣。[7]8-10欧美留学博士的上述研究皆就中国海关及外贸具体问题而有的放矢,研究目的与问题意识颇为明确、直接。
其次,在基本研究路径上,结合自身熟知中国海关、外贸基本史实与现状的既有便利,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素养难言精深的现实状况,欧美经济学留学生多采用历史叙事的经济史研究理路爬梳中国海关或外贸基本发展历程,以实现其研究志趣及目的。
博士阶段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学院经济系的施宗树、朱进、潘序伦、刘廷冕等人,其中国海关、外贸研究的基本路径皆受其导师塞利格曼教授的直接影响。塞利格曼作为20世纪初美国财政学巨擘,曾于19世纪末留学德国,师从瓦格纳、施穆勒等历史学派经济学大师,故而其经济学、财政学研究多采历史的方法。[8]塞利格曼代表著作《历史之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原理》等,皆注重历史发展之阶段性并极具历史感。[9]受其影响,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中国海关与外贸研究,皆有历史学派经济史研究理路之痕迹。施宗树的《中国的对外贸易》以1500年之前、1500—1833年、1834—1860年、1861—1918年四个历史时期为脉梳理中国外贸历程,以呈现“中国自古至今对外贸易关系的发展并解释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某些因素”[7]10。潘序伦为“尽可能全面地讨论过去150年间美国对华贸易之发端、扩张、衰退和复苏等阶段中的经济力量”,分“非正式交往(1784—1844)”“暂时扩张与持续下降(1845—1894)”“局势纷乱与激烈竞争(1895—1913)”“快速扩张(1914—1922)”四个历史时期考察1784—1922年间中美贸易诸历史阶段的具体贸易发展、演变及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历程,以实现“试图根据中美贸易的历史发展来解构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有助于增加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间的贸易、增强共同利益的建设性意见”的研究目的。[1]序一刘廷冕的中国关税政策研究虽以中外比较为主,但也认为现代关税政策的科学研究必须要考虑历史维度,“因此论文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内容致力于关税史”[11]。故其论文第一部分即为对美、英、法、德、日、中等国关税历史的介绍,以期在历史爬梳中更好地对各国关税政策予以比较。此外,其他欧美留学博士的中国海关或外贸研究,也多以经济史的理路展开。巴黎大学博士胡鸿勋的晚清70年海关研究,以历史为序分条约关税形成期(1842—1858年)、条约关税确立期(1858—1895年)、外国工业渗透期(1895—1911年)三个时期展开,以期梳理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海关制度造成的阶段性冲击与影响。威斯康辛大学博士郭冲颖将1894—1914年间英国对华贸易分为1894—1898年稳步上升期、1899—1901年贸易受挫期、1902—1905年贸易恢复期、1906—1911年贸易衰退期、1912—1914年再度繁荣期等五个阶段,梳理英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特点与影响。[12]
再次,在研究资料与方法的使用上,欧美经济学留学博士凭其中西双语之语言优势及置身中西之便利,搜集了有关中国海关及外贸方面的大量中外原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统计研究,有效突破了同期国内外学者仅以本国或母语资料为据的研究桎梏,使研究方法更显有效、确凿。
留德博士潘斌清研究中德两国贸易及贸易政策的博士论文,以中德两国大量原始贸易统计数据为据,其中仅德国方面资料就有《德意志帝国统计年鉴》《世界经济统计年鉴》《德国对外贸易月报》等国人难以掌握的重要资料。潘序伦使用了中美两国各期(年)海关报告、中美官方及民间机构各类贸易统计报告及《美国驻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美国驻沪领事报告》《山茂召日记》《香港贸易与航运报告》等大量的两国贸易原始资料。其中,记录美国第一艘来华货轮贸易史实与美国开设驻广州贸易领事馆情况的“中国皇后号”船务代理山茂召的《山茂召日记》、1918年开始发布并对中美贸易统计数额具有重要补充作用的《香港航运与贸易报告》、涉及1790—1906年百余年间中美经贸、外交、军事等双边关系的《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等档案、日记资料,至今仍为研究近代中美外贸、双边关系的重要原始资料。以上述资料为基础,潘序伦编制了80余个统计表格,力证中美各主要贸易货物进出口具体变化情况,以刻画两国贸易历史进程。在此典型的统计研究与实证研究之上,潘序伦真正做到“立足于中、美两国现有文献中的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10]作者前言,得出“中美贸易将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水平上波动,维持、并且可能是永久性地停留在这一较高水平上”的结论。[10]189留瑞(士)博士郑名儒的博士论文《一战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比较》,是在对1913、1926两年中国各类外贸数值的统计与比较的基础上搭构起来的。在其第二部分“数据与例证应用”这一论文核心部分中,郑名儒通过对1913年与1926年中国外贸总值、各主要贸易货物进出口总值、与各主要贸易国家贸易额、境内各主要贸易港口所占贸易比重等各类数值变化及增减幅度等进行数据上的实证与比较,得出了一战后中国占世界贸易比重有所上升但增速较缓、原料进口上涨而制成品进口下降、日本对华贸易数额大幅上涨、上海与满洲之外贸优势地位确立等令人信服的结论。
欧美经济学留学生研究中国海关与外贸问题的这批博士论文,作为近代中国学人在西方学术场域内以现代经济学原理、学术规范考察中国海关与外贸之主要学术成果,在开启现代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海关、外贸研究的同时,也令不甚了解中国海关与外贸基本史实、现状的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学界颇感新鲜有趣,从而引发西方学界关注并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第一,欧美留学生有关中国海关及外贸问题的这批博士论文,是近代中国海关、外贸研究的重要开拓性成果。
近代以来国内学界的该方面研究,多随20世纪20年代国内关税自主运动兴起而发轫,故而可以说,国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关税与外贸问题方面著作,在五四以前尚未涌现。与之不同的是,近代欧美留学生的中国海关与外贸研究,则在民初留学大潮兴起之际就已开启。陈维屏的《清代中国海关的发展(1644—1911)》与朱进的《中国关税问题》两篇博士论文,皆创作于五四之前,实属近代中国海关问题研究的开创性著作,而前者更为近代国人第一部专论中国海关制度并涉及中外贸易关系的著述。[13]此外,据北京图书馆所辑《民国时期总书目:经济卷(1911—1949)》、谈敏所编《中国经济学图书目录(1900—1949)》等所辑录的中国近代经济学书目情况来看,施宗树的《中国的对外贸易》,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关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专著;潘序伦的《美国对华贸易史》,是第一部专论中美贸易问题的著作;郭冲颖的《英国在华贸易(1894—1914)》,是第一部论述中英贸易史的著作;曾同春的《中国丝绸的生产和贸易》,是第一部涉及蚕丝生产及对外贸易的学术专著;潘斌清的《中德贸易及其贸易政策》,是首部研究中德贸易问题的著作。由此可见,欧美留学生以上博士论文,无论就近代中国海关的总体研究而言,还是就中国具体外贸国别、贸易行业而言,皆具重要开拓性价值。
第二,欧美留学生考察中国海关、外贸问题的部分博士论文,在民国时期就已在国内外出版,或以章节形式发表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现出了自身较高的研究质量。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等少数美国高校要求博士论文必须出版成书(4)例如,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为提高博士申请人学位论文质量,要求博士申请人学位论文必须出版成书并将书稿上交校方,才会对其授予博士学位。具体参见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页)等。,故而留美生博士论文的出版比率远高于留欧生。朱进、施宗树等人的博士论文在作者毕业当年就被哥伦比亚大学收入该校所辑“历史、经济与公法研究丛书”中予以直接出版。潘序伦的博士论文英文版于1924年由纽约中国商贸局(China Trade Bureau,Inc.)出版。刘廷冕的博士论文于1924—1925年间先后由Alliance Print. Corp.、The Author及北京华美印刷局连续出版三版。[14]国内方面,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文海出版社皆于1919年出版了朱进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则于1929年出版了曾同春的博士论文中译本,并在此后多次再版。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博士论文的个别章节或内容概况得以在国内外发表。留法博士张彰1925年发表在国内《学艺》杂志上的文章《实行“关税自主”之先决条件》,即为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关税问题》的一部分。李卓敏于1939年、1941年相继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经济学季刊》(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及天津《经济研究季报》上的中英文同名文章《银汇兑下的国际贸易理论》(The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undersilverexchange),即为其博士论文理论性部分。潘序伦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已将部分章节寄回上海的《大陆报》(ChinaPress)上进行发表,并在上海产生很大影响。[10]足迹代序
第三,欧美留学博士对中国海关、外贸情况的研究与介绍,受到当时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学界权威期刊或专家的关注与评介,在西方学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留法博士赵祖邦的中国对外贸易研究,得到巴黎大学统计学胡贝尔教授的好评,后者认为赵祖邦在数据统计与总结结论时表现出所有科学事业中应存之客观性,并指出西方统计学、经济学学界都应感谢其对中国1864—1932年间外贸发展的研究。[15]施宗树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完成后,短时间内接连受到欧美经济学、政治学、汉学等相关学界的热切关注。1920年,美国经济学家、汉学家温斯顿指出施宗树的博士论文“在英语世界中,有关中国外贸史实及其现状的研究,比该著更有价值的研究尚未出现”,并敏锐地认识到“中国已准备好迎接外国贸易者,但巨额贸易交往的主要妨碍则为后者的暴力与非法”。[16]美国《国际关系杂志》(The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基于以上观点进一步指出该著“最终将影响国际社会以改变其对中国的观点”,“有望得到广泛声誉并有机会在打破外国对华冷漠隔阂态度上尽其所能”[17]。此外,法国《政治经济学杂志》(Revued’économiepolitique)评价施宗树的研究“对中国的外贸历史做出了详尽叙述”[18],荷兰汉学期刊《通报》(T’oungPao)评价其研究“确实很有趣,显示出了工作的认真”[20]。朱进的博士论文《中国关税问题》1916年出版后,同年即受到《美国政治与社会学学会年刊》(The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美国经济学评论》(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等美国政治学、经济学权威期刊的关注与评介。前者认为朱进的研究“在美国高校内就中国学生对其本国经济状况的既有研究而言,是一项杰出贡献”,“详细呈现了中国关税的全景画面,包括关税历史、关税潜在传统与关税行政制度等”,并“清晰展示出中国现行关税作为保护措施毫无用处”[20];后者认为朱进“对中国关税问题历史性、批判性的讨论是很公正的”[21]。潘序伦的《美国对华贸易史》在付梓之际,也收获塞利格曼、精琪两位美国经济学家的推荐与评介。前者认为潘序伦“对中国外贸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详尽、精确的描述”[10]序一,并指出其最有价值贡献在于对中国进、出口美国的每种重要货物的详尽描述;后者则指出“中国在国际视野中的重要变化似乎被中国自身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经济革命所昭示。潘先生的这篇专著论证了贸易状况正在发生清晰变化这一事实”[10]序二。
近代欧美经济学留学生有关中国海关与对外贸易的这批博士论文,作为近代中国学人在西方学术场域内研究中国海关及外贸问题的主要学术成果,具备鲜明的研究特点,概括而言:在研究目的上,呈现出致力于解决近代中国海关及外贸领域中具体、实际问题的强烈现实关怀;在研究理路上,侧重于以经济史之叙事理路爬梳、探明中国海关与外贸发展历程以实现研究志趣及目的;在研究资料与方法上,注重中外海关与外贸原始资料的广泛搜集、运用及以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与统计研究。欧美留学生的近代中国海关、外贸研究,不仅对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开启起到重要推助作用,而且还因其较高的研究质量使得部分博士论文得以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或发表,成功引发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界关注,进而在西方学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欧美留学生在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这一浓郁家国情怀与学术担当意识的强烈助推下,苦心孤诣地在广泛搜罗与爬梳中外经济资料基础之上,而适当援引西方现代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保证自身研究特点与学术价值的同时,为近代中西经济学的双向交流乃至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