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在茶花沟畔的巴乌声

2023-11-16 02:00:57张文慧
含笑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巴乌茶花壮族

张文慧

八月,早过了桃子季,可走进茶花村的我似乎还能闻到水蜜桃的甜味,这种甜是一种记忆的烙印,更是一种回味,这种感觉不只我有,茶花村的村民也有。

村小组长还没到,我们就自行漫步在宽敞干净的村道,感受着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建民居。茶花村的民居是2016年8月丘北县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安置避险项目工程时,给每家每户发放了住房补助以后才陆续新建的,在此之前村民所住的房子全都是简陋的土坯房。对于这样的补助大家都有共识,既是一份抚慰,更是一种奖励。

茶花村以前不叫茶花村,而叫茶花沟,是茶花绽放在沟坎和山野的总叙。1958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蓄水为民、修建水库”的号召,水头、龙潭口两个村子的村民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搬迁而至,并以沟为界,分别居住在沟的两畔,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茶花一村和茶花二村。茶花村虽分为两个村小组,但哪个村有事,只要站在沟畔一声招呼,两村村民就能汇聚一起合力而为。这不是一种高调的宣传,走访当天我们就见证了这样的凝聚力。

听说上面有人要来茶花村走访,一村和二村的妇女早早穿着盛装,一起聚在亲水桥休闲广场,目的是展示壮族文化,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欢迎,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恩。在茶花村民心中,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说到现在居住的环境,王秀珍老人有些哽咽:“以前么出门就得爬坡,现在不要说出门就是上山的路也平泱泱呢,分得的土地又多,还给钱盖房子,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不敢想象能够住上这样的房子。”

王秀珍老人今年已八十六岁,两年前从楼梯上摔下来伤了腰,还伤了视网膜神经,现在眼睛已经看不到光亮,更看不到一天天靓丽起来的村子,可对幸福的生活她依然充满着信心,只要听到音乐响起,她就会在儿媳妇的搀扶下来到小广场,看不到大家的舞姿,她就用心去听,她说她能听出大家心底的那份快乐。从王秀珍老人的话语间我能感受到一种饱满的热情,就像眼前这些载歌载舞的壮家女人一样,有着木棉一样热情绚烂的本性,在我们的镜头下,在我们的注视中,她们以娴熟的舞步、灿烂的笑容表达着对外来客人的欢迎。这种不论来自何方都是一家人的亲切,在我们漫步村道参观的时候就有体验,素不相识的壮家大妈,忙碌间抬起头看到我们,在递上一张笑脸的同时给了我们一句温暖的招呼:“来家坐!”

朴实的话语让我听到了久违的乡音,这份乡音在茶花村特有的桃花节上更为明显。为使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茶花村依托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道路。2016年十五亩早熟蜜桃在茶花村落地开花,两年后挂果成熟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实现亩产值五千元以上,收入是种植玉米的五倍。每每说起这事,茶花村人的脸上都涌出灿烂的笑容。寻找到这份致富的契机,为了能带动周边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早熟蜜桃种植中来,茶花村成立了丘北县绿康种养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村集体资金用来发展绿色生态的水果产业,目前全村的早熟蜜桃种植已上千亩、李子近三百亩,西瓜、葡萄、蚕桑、龙虾等其他产业也相继在茶花村“落地生根”。在茶花村的带动下,石坝的早熟蜜桃种植面积跟茶花已不相上下。

早熟蜜桃种植业的发展与成熟,促成了茶花村以“三生三世桃花源  壮乡花开幸福来”为主题的桃花节,每届桃花节都集花海、文艺演出、桃花市集、壮族民俗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展示品尝及游园猜灯谜等活动为主,民俗文化与桃园美景相映成趣,让附近村寨的各族人民能近距离融入壮家民俗的独特风情中来。

说到壮家民俗,不止有歌舞的表现形式,在每栋新居的墙面也有着一种无声的述说与叙事,这也是走进茶花村最为醒目的一道风景。在我们的漫步中,无论走哪一条村道,在近似土基颜色的每一个墙面都能看到彩绘,看到一副副展现壮族人民生活、劳作和欢庆佳节的场景。据统计这样的彩绘墙在茶花村共有五十多处,约五百多平方米,每幅彩绘内容不一,丰富的画面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壮族特有的文化,就连一棵棵挺立的高杆灯杆上都能感受到壮族特有的文化及崭新的风貌。在浏览与迷醉之際我陡然发现,每幅彩绘的左上角或是右上角都画有一只铜鼓。铜鼓是壮族的传家宝,因击打的响声洪亮而且悠远,逐渐演变成“国之重器”的礼器和乐器。据了解,在纯壮族的茶花村,铜鼓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特殊语言、文化载体或生活的符号,是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在日常生活中,茶花人一致认为,通过铜鼓可以冲刷掉心里的痛苦和烦恼,从而获得吉祥的慰藉。所以,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茶花人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

这种幸福不仅来自物质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的富足与饱满。据王秀珍老人讲,为了修建红旗水库,他们先后于1958年、1964年、1983年几经周折,最后才在茶花定居下来。他们不但主动迁离了库区,还自觉投入到水库建设中,说起水库的建设,就像打开了老人记忆的闸门,在红旗水库建设进入到攻坚期那年,县政府动员全县各族人民数千余人参与施工。按照要求,茶花村每家每户至少要出一名青壮年劳动力,说起这个话题,老人脸上不禁浮现出丝丝自豪,茶花人没有哪家犹豫的,都是二话不说就上,连村里最困难的罗应忠家也没有任何的犹豫。

当时罗应忠年仅十七岁,因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带着八个子女,家庭生活非常艰难,然而作为长子的罗应忠听到这号召,毅然投身到水库建设中。其实,这样的例子在茶花村还有很多,能有这样的觉悟都是“红旗精神”代代相传的缘故。如今,罗应忠老了,他的弟弟罗应武又当上了茶花村村小组长,再次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带领着茶花村村民脱贫致富,把一个一穷二白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今天“规划统一、生态宜居、产业发展、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在茶花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的污水生态治理工程和沼肥收集利用核心项目让茶花村成为全县唯一一个村级标准化生活污水生态治理示范村。项目投资上百万元,建设有集污池、栅沉淀池、化粪池、配水池、反渗滤池、污水管道、塑料检查井、氧化塘组成的梯级多塘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不是单纯的功能,他们在建的时候有着思绪与考量,就拿污水处理池来说,此池不只单纯的处理污水,在池子里栽种上荷花和美人蕉,既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净化水质,又能美化村子,茶余饭后可让村民赏心悦目。

特別是“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茶花村建设了传习馆,在亲水桥休闲广场修建了一座风雨廊道,瞧着村民们从廊道上来来往往,串门、聚会、享受广场带来的悠闲,无意间的一份相亲相融,倒让这个廊道有了“同心桥”的新命名,自然也就绣上了“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寓意与期望。不止这个廊道,为了打造茶花村美丽的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灌溉基本农田,也为了能够留住喜欢伴水而居的壮族人民的心,在两个村小组之间堵沟建坝,蓄水成湖,以五米宽的堤坝建成眼前这样一个坝塘。说塘倒是束缚了这水的灵性,我认为叫湖更为妥帖,我知道眼前这片水域还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命名,但在茶花人的心中,早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地理符号。这一湖水的形成,也加速了茶花村真正成为生态美丽村寨的速度,让茶花村与红旗水库的隐隐青山、悠悠湖水相互辉映,生动践行着“两山理论”。

其实,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茶花村为了这“两山理论”的贯彻与落实,他们不仅把生态保护、提升森林覆盖率、绿化美化村寨作为重要任务,还按照他们祭“竜”的文化习俗,制定出了相应的村规民约。规定所有村民不准到“竜”山砍伐树木,如果违反规定,必须到“竜山”杀上一头猪作为惩罚。如此约定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能更好更快地将茶花村建设成为人人羡慕的美丽而且富裕的乡村。

在半天的走访里,给予我的是满满的感动。感动茶花人为了全县人民的齐居、共享、共乐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动他们的牺牲给全县各族群众享受到了红旗水库带来的恩泽。站在干净的村道上放眼,茶花村的新居在花花草草的映衬下,像一颗颗热忱的心守住了那份烙在心底的坚定古训——“舍小家顾大家、自力更生建家园、发展产业促增收”的红旗精神。就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突然茶花沟畔响起一串悠扬的旋律,还没支楞起耳朵就知道是巴乌,以为能亲眼见到难能可贵的巴乌传承人,不曾想当我们寻声而至时,才发现是一个叫王美云的老人在听碟子。她说是隔壁村的朋友送给她的,她的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一个人在家,朋友怕她寂寞,就送了她一碟。在我固有的认识里,巴乌是在路旁、在水边、在树下,优美的曲调就着月色流淌在壮乡的山山野野倾吐爱情。王美云老人说,谈情说爱那是年轻人的事,我现在呀就喜欢听这些,说着给我们播放了下一曲,才听了两句我就知道,那是《走进新时代》的旋律。

告别了王美云老人,渐行渐远的脚步,始终有巴乌声的跟随,临上车的时候那旋律还依然回响在茶花沟畔,就在此刻我才陡然明白,悠扬的巴乌不再是倾吐爱情的专利,跟着茶花村发展的步伐,它早已成为咏唱幸福生活的经典篇章。

猜你喜欢
巴乌茶花壮族
巴乌声声润我心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眼中的茶花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茶花
老友(2020年6期)2020-06-22 13:17:39
美丽的茶花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56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我教爸爸吹巴乌
我教爸爸吹巴乌
我教爸爸吹巴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