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金
梁子上的石榴花
穿过一层薄雾
绕过几道弯
靓丽的一座石楼就跃入眼帘
上书“梁子关”几个大字
还沉醉于一些往事不知归路时
层层叠叠石块就成的路
已经把我引进迷城式的小村
跟着轻雾走入它的心里
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
两把芦笙独立于路边
悠悠荡荡的声音开始诱导着我
继续往路的尽头走去
小花似乎代表了村民的心情
摇曳着双手欢迎我们到来
这里曾经有过躁动的季节
许多年以前的厮杀还隐隐约约的
颤颤巍巍走过崖边
一条河悄悄划开山麓
把河对面异国他乡的风拦在外面
团结的故事一直没有远走
村民口中讲过的“议甲亭”
还保存昨天的味道
坐于山口,我审视起以往的故事
他们有民族的骨气
有爱国的情怀,以及卫士的忠诚
回首天边
飘着一朵朵迷人的云彩
我轻轻挪动一下路边的叶子
广场附近两个用石块磊起来的“石榴”
慢慢呈现在朝阳的村口
我试着读懂他们的含义
一个代表国家,一个蕴含人民
田湾村的旱谷地
传说这里以前就是一个村落
现在只留着几块干枯的旱谷地
每年田湾村的人都会到这里
举行一些仪式,纪念已老的故事
“趾子男”就是其中一个
我曾经参加过两次这样的活动
古老的传说一直在这里流淌
村民用表演的形式告诉后人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趾男山上的“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
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路口垒起的“共产党万岁”
又是边疆人民对祖国的感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图腾
团结奋进、和睦相处
就是田湾村民在旱谷地上
种植出来的一朵红花
国门前的一张网
茅坪村的支书胡明昌
说自己就是国门前的一张网
网住想逃亡的敌人
国门
就是进出口的第一道关口
他守住疫情,也守住走私的人情
守住清贫,也守住国家的威严
“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这是他经常提起的话语
抚摸着197号界碑上镌刻着的
“中国”两字,他眼神里总流淌着滚烫
“这些界碑是我和大家伙儿
一块一块背去立起来的……”
谈起这些,他有种说不出的自豪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团结
不都就是靠这些默默无闻的人
用他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青春
铸就
辣子湾的一棵树
在辣子湾的村口
我看见这样一棵树
茂密的枝叶努力地往上爬
它们就似路口正忙碌的村民
努力地建设自己家乡
我跟着他们中的一个
欣赏一幅画般欣赏这个村子
他们把村口建成一个龙首
把村落打造成一个花园
每个村民微笑的脸上
我除了读懂幸福
还有百年荔枝的那股芬芳
界碑中的中国红
只要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
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两个字的意义
三代人的接力守边故事
不仅仅只是“坚持”这么简单,他们
还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
熊光斌蹒跚的脚步
已经走过地球的一个赤道线
他说,界碑的另外一面
也有他牵挂过的人
当年奶奶带他走过的路
还有父亲曾经挖采过的草药
都栩栩如生的长在他的记忆里
每一次,当他把手里的毛笔
蘸上鲜红的红色液体
他都会感觉那是他的血液
一直流淌在罗家坪的山山水水间
跟着他的述说
我们已经走到那个年代
多少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跳跃
他们在遥远的边陲苗寨
父母、兄弟一般爱护里
把生命留在这青山绿水间
风大的时候
我似乎有那么一刻的错觉
这深山的绿野中
也有我横冲直闯的那么一点点的勇敢
站在山顶
我突然有了穿越的冲动
“青山埋忠骨”
话到嘴边又悄悄退了回去
“中国红”是一种表达
墙上留下的橄榄绿更是我心疼的疤痕
多少年过去了
老兵们相互邀约到来的眼泪
是一种迟到的告别
马洒村的情与景
坐在那块摇晃着的栅栏上
我静静的听着从村口吹来的暖风
纸马舞跃跃欲试的模样
夕阳下那么的有质感
我绕开一座山走进屋内
几个老者稳坐于堂前
手里拨弄着来自古老的乐器
忧郁的声音述说着这个村的历史
一片森林后面
云朵已经开始慢慢绽放
“田小祝”抬出一盘盘花米饭
做出的花朵都唱着“民族团结”的歌
广场上已经有人放出篝火
壮族的脚步跳着彝人的“三弦”
苗族的芦笙吹起瑶妹的思念
傣家的姑娘们泼出她们手中的第一盆幸福水
马关民族大团结
在马关县的大地上,
群山环抱,云雾飘渺。
民族团结,如同花朵绽放,
各色文化,在这里交融。
翠绿的稻田,波光粼粼,
劳动的人们,汗水满面。
彼此携手,共同耕耘,
和谐的乐章,在这里奏鸣。
苗族的歌声,婉转动人,
壮族的舞蹈,热情四溢。
彩云飞舞,象征着希望,
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力量。
傣族的民居,雕梁画栋,
彝族的传统,历久弥新。
多元文化,如彩虹般绚烂,
马关县,是和谐的瑰宝。
山水之间,民族情谊浓厚,
心灵之地,人们心相扣。
文山州的骄傲,馬关县的荣光,
民族团结,是我们的骄傲。
让我们手牵手,共同前行,
携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马关县,民族团结的典范,
云南之美,在这里绽放。
愿和谐的旋律,永远不变,
民族团结,是我们的信仰。
马关县,是团结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