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素安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广东茂名 525200)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它是人们胜任职业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取得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师范专科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输送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基于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有实践意义的论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囿于一隅,闭门造车,而是应该深入一线岗位调研,了解岗位需求,认真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培养,以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站在岗位需求的视角,解读教育部印发小学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有关政策文件,了解国家对小学教师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调研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岗位胜任力现状,问卷调查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情况,找出存在的典型问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关系,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及标准,探讨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提供参考。
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国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差异性和衔接性,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等要求都不同[1]。依据这个理论,把职业能力分为三个递进式、接续式的层级类型: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在职业能力中属于基础性职业能力,是每个步入职场的人都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而言,包括多种基础性能力,如自主学习、人际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从教基本功等等方面的能力。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2017〕13号),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明确指示。指出学生要有“终身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2]。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21〕2号),在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也做了指示。教育部的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为构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一般职业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专业能力在职业能力中属于核心性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时是招聘方最为关注的职业能力。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而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部文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要求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以《专业标准》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在课程与教学方面要求“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所有相关的专业知识”[3]。《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则强调:“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它们明确规定师范生要掌握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专业能力,为日后从教奠定专业基础。
职业综合能力在职业能力中属于素质性职业能力,它的构成有许多,普遍注重培养的关键性能力有四种,一是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熟练运用数学、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小学教师要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接受他人评价能力。三是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这是岗位胜任力的重要能力。四是个人能力,指的是职业道德修养,如爱岗敬业、仁爱学生、责任担当等职业品格。在职场中,专业能力能使人走得快,而职业综合能力则使人走得远,近年来教育部印发的政策文件愈发重视它的培养。如《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说“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5],这是在信息素养方面对师范生的新要求;“初步掌握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6],这是在教科研方法能力方面的新要求;此外对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职业能力标准政策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构建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调查是研究的基础。以走访、问卷形式分别对小学语文教师岗位现状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情况展开调研,为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及标准,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提供现实依据。
以与茂名G师专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学校为调研单位,以对应的小学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岗位现状。从岗位任务来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小学一线岗位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两大方面工作。从岗位胜任力来分析,刚毕业到岗的毕业生,其专业知识较扎实,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较弱。开始不太适应岗位工作,大约经过一年之后,在“以老带新”的帮扶下,绝大多数毕业生能逐步适应岗位工作,职业能力逐渐增强。
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茂名G师专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经过系统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较好,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表现为学科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从教基本功“三字一话”等较熟练,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的能力、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收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职业品格修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调研小学语文教师岗位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情况,为构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及标准奠定了现实基础。
通过访谈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具体工作任务,共计有三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22个具体工作任务描述,如下表图示。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描述的分析,结合教育部有关小学教育职业能力、专业标准的政策精神,以职业能力的三级分类(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层级类型,梳理、归纳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共计有26个职业能力点,构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及标准,如下表图示。
表2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及标准
基于岗位需求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培养路径的优化。
转变办学理念,学校和二级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融入职业能力元素。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要瞄准市场,对接岗位需求,充分发挥岗位制导的功能,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师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融入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制度层面上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和保驾护航。
岗课融通是指课程教学融入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要素,它是岗位制导之下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提高培养人才的岗位适应性。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比较普遍融入一线岗位需求的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而别的专业课程较少考虑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导致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的疏离,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程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因此,岗课融通,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所有课程教学都应该有意识地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起点和终点,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课程教学,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职业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课融通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校校合作,是指师范专科院校与小学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构成教育教学合作关系,为培养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校校合作的好处有三个方面,一是为学生了解岗位需求、熟悉具体的职业能力点提供了实践平台;二是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职业技能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深化;三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了解高校有关教育教学的前沿资讯,及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完善职业能力体系及标准。校校合作是双赢的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可以及时了解岗位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向,更好地实现“学”与“岗”的无缝对接。
基于岗位需求的顶层设计、岗课融通与校校合作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路径,体现了从制度保障到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有望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需求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重大。充分发挥岗位制导的多元功能,师生深入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岗位充分了解岗位需求,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关系,梳理职业能力点,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及内涵标准,把它们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岗课融通,从制度保障到教学实践来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望创培优质师专生,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