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怡然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山海共生,但山与海、东与西之间横亘着一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沟壑。如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2002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山海协作工程,为山与海架起了互通的桥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山海协作工程启动以来,宁波牵手14个山区县,以自身开放、港口、市场等优势激发对口地区的内生动力,以培育“造血功能”为核心,注重特色化差异化精准施策,强化民生需求对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作共赢、注重实效”的山海协作路径,为高质量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了宁波智慧和宁波力量。
如茵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旋转的风车、欧式的建筑……漫步于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划船塘村荷鹭牧场,游人仿佛置身田园画中。2014年,由浙江荷鹭乳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荷鹭牧场开门营业。牧场集奶牛场观光、亲子活动、家庭聚会、田园采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颇具人气。短短几年,荷鹭牧场先后获评全国奶牛休闲观光牧场、浙江省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累计吸纳衢江当地就业人员500余名,其中70%是附近村民。周边50余户低收入农户也因此每年户均增收逾5000元。这是宁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一个生动实践。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区域强。产业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山海协作实践中,宁波将产业合作放在“C位”,通过产业合作激发对口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产业梯度转移、产业培育和资源要素配套为主线,打造互动式“造血型”双赢发展的新路径,助推对口地区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2003年以来,宁波与对口地区达成产业合作项目1754个,实到资金1125.9亿元。”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合作项目范围广泛,涉及特色生态工业、特色种植养殖业、高效生态农业、文旅教育产业、产业基金等领域,利于对口地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成为对口地区发展的“助推器”,但同时也遭遇了土地要素小而散的难题。宁波选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飞地经济”破题,在对口地区建设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分工协作、互利共赢。
北仑—云和、鄞州—衢江、余姚—松阳、慈溪—常山4个“产业飞地”已累计引入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智能家用产品等项目18个,总投资达77.62亿元,实到资金24.74亿元;海曙—庆元、江北—莲都、镇海—龙游、鄞州—衢江4个“科创飞地”启动运营以来,共入驻数字智造、信息科技、环保科技等企业24家,引进项目29个、院士团队1个;慈溪—常山、宁海—景宁等7个“消薄飞地”累计带动724个薄弱村发展,惠及近60万人……
(左图)镇海区、龙游县两地以产业为基础打造山海协作产业园,并招引企业入园。图为园内企业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
(右图)2021年11月,山海协作“保税飞仓”在位于北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中拉物流公司揭牌。图为“保税飞仓”仓库。
丽水市长汀村山海协作乡村振兴项目——长汀沙滩。
“宁波通过打造以产业、科创、消薄等为主导内容的‘飞地’,将自身的产业、资金、科技和市场,与对口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产业相嫁接,推动更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和物流集聚,‘飞地’成为对口地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扩大税源增收的新渠道。”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说,“与对口地区共商共建共育,有利于区域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每逢节假日,云和湖畔的长汀村就格外热闹,来往游人的欢声笑语萦绕着整个村庄。而在2016年前,位于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的长汀村还是个满是破旧泥木房、垃圾成堆、养鸡棚肆意搭建的落后村庄,80%的村民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只剩十几个老人住在村里,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
2016年,立足云和湖的资源优势,利用北仑区逐年投入的700多万元山海协作援建资金,长汀村以打造“云里看海,山里玩沙”景观为契机,一边加快村庄环境整治、改造提升,一边着手在废弃滩涂上建设沙滩。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个长约1公里、平均宽度为30米的淡水沙滩诞生了。同年“五一”期间,“云里看海,山里玩沙”景观一经推出,便人气暴涨,独特的风景迅速让长汀村成为网红村。
民宿、咖啡室、西餐厅、度假酒店……一个个项目落地;3D彩绘、人工喊泉、花间倩影、芭蕉迎宾……一个个景点建成;沙雕节、沙滩音乐节、沙滩美食节、沙滩排球赛……一个个活动举办。长汀村的旅游越来越红火。走红后的村庄不仅吸引着游客,也吸引着村民返乡。如今,全村在沙滩景点从事零售、保洁、安保等工作的村民达211人,80%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4200元增加到2022年的45000元,2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截至2022年底,长汀村已累计接待游客22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累计超4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00万元。长汀村从“空壳村”到“网红村”的振兴之路背后,是来自宁波的援建力量,这股“宁波力量”也在对口地区一个个乡村的振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除了挖掘村庄自身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宁波也注重因地制宜引进产业,通过帮扶项目激活乡村振兴的共富“因子”。
走进衢州市常山县新昌乡丝瓜络种植基地,连片的丝瓜棚架里孕育着累累硕果,丝瓜7月成熟后,采收期可持续6个月。不远处的仓库前,采摘下来的丝瓜通过数道工序被制作成丝瓜络,正静待工作人员打包装箱发往宁波。2021年,慈溪市与常山县共同打造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项目,并延伸开展丝瓜络日用品加工、丝瓜水日化品开发等项目合作,推动新昌乡的丝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手工业、精制品、农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协作转变。
“我们希望山海协作的成果真正体现在促进共同富裕、提升群众获得感上。”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宁波共落实援建资金4.22亿元、援建项目973个,支持对口地区农村特色种植养殖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
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培育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协作是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宁波与对口地区携手发展的资源共享渠道之一。
仅用时11个月,宁波高新区与丽水经开区、丽水市人力社保局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丽水技师学院就实现了招生。2021年9月,丽水技师学院迎来了首批2000余名学生。2022年2月22日,丽水技师学院成立全国首家全产业链半导体工匠学院。全学院紧紧围绕丽水半导体、精密智造、生物制药、时尚产业和数字经济五大产业集群定位,开设智能制造、生物制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专业群13个专业、37个教学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订单式合作,实施产学研人才全链条培养,为产业发展培育工匠型人才。目前,丽水技师学院在校生近3500人,为丽水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月19日,江北(前洋)直播中心对丽水市莲都区农特产品进行专场直播。
“教育已成为连接山海的交流纽带。”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说,“到去年底,宁波与丽水、衢州结对的学校共188所,互派38位教师支教或跟岗学习,远程培训教师1.5万人次。同时,宁波有60位特级教师与丽水60位骨干教师师徒结对,15位名校长与丽水30位校长进行结对导学活动,互促互学,共研共进。”
除了教育,宁波与对口地区在多个领域合作深入、互动频繁,在政科教文卫旅领域做到资源共享、精准下沉,惠及对口地区基层群众,形成了携手共进、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
宁波全面推动“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提质,进一步强化与对口地区政务服务数字平台的联动,实现甬衢、甬丽3143个事项异地通办;宁波多家医院与对口地区医院开展科研课题申报、医学学术交流、远程会诊;甬丽两地联合开展旅游促销和文化走亲活动,推广丽水旅游资源和产品;宁波在一线职工疗休养活动中安排职工赴丽水、衢州疗休养,人次占比达50%;通过“山丘市集”等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宁波向对口地区消费帮扶5.8亿元;与对口地区开展劳务合作,组织培训(含转移)劳动力8.57万人次……
“民生领域一项项合作的扎实展开,无不在诉说着山海情深。”在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工程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协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起点。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是实现山海互济、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