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东郊街道海悦社区“民情直通路” 。
今年以来,鄞州区7座桥梁护栏经微改造后,实现安全性与“颜值”双提升;鄞州区“最美上学路”“舒心就医路”“民情直通路”加码推进,以消除学校、医院、老旧小区周边市政道路各类安全隐患;路灯灯源迭代持续扩面,为市民照亮安全回家路……
近年来,鄞州区综合执法局以精细化管理维护为核心理念,通过推行“巡洋舰”(巡养检)工作法、强化数智治理、实行多元管养等举措,打造路平、桥安、灯靓的城市环境,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鄞州中心城区市政养护道路总长342.98公里,共有桥梁428座、路灯29181盏、景观照明46209套。为提升市政设施管养标准化、精细化水平,鄞州区推行“巡洋舰”工作法,确保各类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为了提升“巡”的效果,鄞州区推行“1211”巡查制度,要求养护单位每日一巡,市政部门工作人员每周两巡、负责人每周一巡、分管领导每月一巡;同步落实考核倒逼机制,通过部门车巡步巡结合、养护单位交叉查看等方式,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市政设施运行情况。为提升“养”的水平,鄞州区综合执法局不断完善“一路一档”“一桥一档”基础信息,对巡查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全程跟踪、督促整改,逐一定制桥梁二维码“身份证”,分模块供养护单位、考核人员、普通市民扫码应用,实现全民监管。为提升“检”的精度,鄞州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动态检测,对有问题的市政设施“望闻问切”寻找病因,“对症下药”消除病根。
目前,鄞州区已实现中心城区“一路一档”“一桥一档”,定制桥梁二维码“身份证”382个,通过高频率巡查、市场化养护、专业性检测、社会化监督等手段,有效延长市政设施生命周期。
施工人员针对飞虹立交桥“桥头跳车”情况实施整治。
首南中路打造的全市首条5G智慧灯杆全覆盖路段。
随着交通负荷的不断增加,对桥梁、道路、路灯等设施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传统人力管养和监测手段已无法满足市政管养要求。鄞州区大胆试新,在全市率先开展多项智慧管理应用,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2021年,鄞州区改变传统的桥梁检测方式,引入“水下无人机”开展桥墩检测。该设备携带360度旋转可视水下摄像头,有效解决了桥梁水下结构观测难度大的问题,进一步保障桥梁安全。
同时,鄞州区创新引入“探地雷达”技术,对工地周边等风险较高的城市道路实施“脱空检测”。该技术不需要对道路“开膛破肚”就能深入了解内部安全状况,确保隐患被早发现、早治理。自2021年此项技术应用以来,鄞州区已累计完成524公里的道路检测,有效降低了道路坍塌风险。
针对城区道路传统钠灯衰减快、寿命短、光效低以及能源消耗大等问题,鄞州区持续推进照明合同能源管理,将原有的14409盏传统钠灯升级为高效、节能、环保的LED灯头,并加装单灯控制系统,建立了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每年可实现城区道路照明节能60%以上。不仅如此,早在2020年底,鄞州区在首南中路建成全市首条5G智慧灯杆全覆盖路段,将原来80根杆体整合为8个类别34根智慧灯杆,通过挂载杆体前端设施、建立后台管控平台,实现“多杆合一”,让路灯不仅具备5G微基站、信息发布、机动车充电等多项功能,还能够实现动态监测“一网统管”。目前,鄞州区累计建设智慧灯杆59根,已扩展至科技路、南部商务区等区域。
在做好长效管养和动态监测基础上,如何推动市政工作提质升级,实现长治久安、长治久美,是摆在市政工作者面前的新难题。鄞州区实施养护前移、微改提质两大行动,通过多元管养为安全加码。
针对主要桥梁和道路,鄞州区坚持开展预防性养护,灵活运用新工艺、新材料,使较多病害在初期得到解决,实现设施寿命周期的效益最大化。如在潘火高架桥主桥、广德湖立交桥主线等路面,采用沥青超薄磨耗层新工艺,有效提升路面抗滑性、降噪性和透水性,并延长使用寿命;在四明路非机动车道采用含砂雾封层技术,有效提升路面桥面耐磨性;对环城南路(中兴南路—百宁街)墩台周边沥青路面通过墩台侧平石线性调整、沥青铣刨摊铺等措施,有效提升路面平整度;对所有桥梁“桥头跳车”情况实施“一年两测”动态管理,并推行“预警—计划—落实”的常态管理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同时,针对硬件设施滞后区域,鄞州区以“融入式”微改造为抓手,结合周围环境特点,开展人行道净化整治,关注菜场周边的道路提升,推进“最美上学路”“民情直通路”“舒心就医路”以及桥梁护栏创意改造工程,通过微改造实现大改善,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安全感和舒适感。预计到今年底,鄞州区将完成41条“最美上学路”、4条“民情直通路”、4条“舒心就医路”的打造,以及3条菜场周边市政道路的提升。
搭载三维雷达探测系统的道路综合检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