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研究

2023-11-16 02:56许志钊
中国市场 2023年32期
关键词:流程资产国有企业

郭 浩,许志钊

(1.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广东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广东 广州 510062;2.广东省气象局,广东 广州 510080)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产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状况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闲置、浪费、风险控制不力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资产的价值实现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有企业开始寻求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资产管理,以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资产运营效益。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强调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资产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优化。因此,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对于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2.1 资产预算阶段

2.1.1 部门间存在壁垒

大额资产投资项目需要运用多种资金渠道进行“拼盘”,这需要各资金管理部门之间的高度协作与配合,否则可能导致资金统筹不足,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资产的全额到位。多元资金渠道增加了资产投资的保障程度,但不同资金来源对应不同的资产审批制度与流程,这可能导致资产审批的统一性与规范性难以保证,增加资产获取的管理难度与风险。不同资金渠道对应的资产审批标准或流程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同类或相近资产的审批难度与通过率失衡,也增加了项目选取与判断的难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此风险来自跨部门、跨资金渠道与跨资产审批制度之间的协同与衔接。

2.1.2 沟通互动机制不完善

项目审批部门对申报部门的整体发展规划与战略了解不足,这会影响其对申报项目的战略意义和前瞻性进行准确判断,增加选取不优质项目的风险。项目审批的专业判断能力与眼光仍需提高,难以准确识别申报项目的潜在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影响选择高质量的申报项目。项目审批的宏观导向作用还需加强,特别在产业政策、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申报项目的引导与约束不足,这会增加重复建设与过剩产能项目通过的风险。此风险来源于上下级部门在资产战略规划与审批专业判断上的沟通与互动机制,以及项目审批在产业导向上的战略角色发挥。

2.1.3 管理存在信息孤岛

预算编制不合理、考虑不周全、市场调研不充分、采购方式不清晰、预算品目设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预算执行进度不理想、固定资产采购实施不顺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提升相关人员专业能力,同时深入单位业财融合。

2.2 资产建设管理阶段

2.2.1 采购方式缺乏适用性考量

采购实施上,市场调研不充分导致采购方式选择不合理。大额项目性资产采购前如果市场调研不充分,将造成无法确保采购资产符合使用需求,也难以选择最为适用的采购方式,这将增加管理难度与操作风险。

2.2.2 过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建设过程中,支付条款与建设进度没有考虑资产特点,需选择适当的订正方式,从而影响资产建设进度与预算执行进度,甚至造成资金浪费与纠纷。部分项目工程量大、技术复杂,过程管理不严将导致工期延误与质量问题。这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监督检查。

2.2.3 资产验收缺乏实用性

验收阶段,验收人员仅根据相关制度规范,针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验收,缺乏资产实用性方面的考量,这会增加变更与纠纷风险,难以实现预期效益。

2.2.4 信息化流程再造

目前财政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尤其是贯穿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方面。传统的线下业务流程涉及部门多,职责不明,难以高效协同,监管不到位,影响进度与质量。部分线下存在的问题,也同步遗留到了线上。

2.3 资产运营阶段

2.3.1 内控制度执行风险

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改善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资产管理流程与其他业务工作流程没有实现有效融合,导致资产信息未及时更新,甚至存在资产“无人认领”的现象。

2.3.2 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单位不重视资产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少业务单位重业务轻管理,配备的资产管理人员并不具备有关财会专业知识,新老资产管理人员工作交接不规范不全面,导致资产运营风险增加,影响资产的持续有效管理。

2.4 资产处置阶段

2.4.1 资产管理存在盲区

资产处置前期的管理与监管机制存在短板,导致部分不再需要或无法使用的资产在处置审批与实施期间出现损失或管理混乱的风险。这要求明确资产报废与处置审批的时限和程序,加强对不同类别待处置资产的分类管理,防止资产流失与管理漏洞。

2.4.2 处置资产缺乏科学评估

报废资产管理存在审批流程监管不完备与缺乏评估鉴定两方面的风险。虽然各部门均规定资产报废标准,但实施审批时缺乏必要的过程控制,容易流于形式。资产报废前缺少评估鉴定,不能准确评估其是否达到报废标准,导致可用资产被错误审批报废的风险。

3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3.1 风险识别方法与分析

3.1.1 风险事件评估法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定期收集资产相关的风险事件,制定事件分类与分级标准,建立历史事件库。通过事件分析找出事件高发的原因与环节。这些高风险环节就是现有管理无法完全控制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

事件库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事件分析可以准确地识别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总结事件应对有效的经验,改进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3.1.2 业务流程评估法

利用ASME模型(流程活动增值分析模型)评估资产管理的关键业务流程,例如资产采购流程、资产使用与维护流程、资产处置流程等。最小化“非增值活动”,精简流程和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管控的目的,例如:简化冗长的报告流程;减少重复记录或备份等查找流程漏洞,评估每个环节的风险,建立业务风险数据库。

流程评估可以发现制度执行的漏洞,管理环节的不足与优化空间。明确关键风险节点,为制定管控措施提供详细依据。同时,也可以优化资产管理相关流程,简化操作,提高管理效率。

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识别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与管理漏洞,特别是高风险的环节与操作。这为资产风险的评估、制定管控措施和完善管理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风险评估标准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各种风险对资产管理的影响程度与可能性,为制定后续防范措施提供信息支持。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3.2.1 风险影响评估

评估各风险事件对资产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资产损失、效益损失、声誉损失等。影响程度通常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判断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各风险事件对资产管理负面影响判断标准

3.2.2 风险可能性评估

评估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管控措施是否到位、风险暴露频度、负面影响发生频率等作为评估标准,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3.2.3 风险等级确定

将影响评估和可能性评估结果相乘,得出风险指数,确定风险等级。评分标准如下:风险指数=影响评分×可能性评分。风险指数1~2为低级;3~4为中级;6~9为高级。详见表2。

表2 风险评估标准评分

3.2.4 风险排序

根据风险等级将各风险排序,高风险事件排在前面,以便优先采取防范措施。风险评估需要管理者和内控人员共同参与,充分讨论各风险对资产管理的影响以及发生可能性,达成一致意见。风险评估工作需定期开展,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更新,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新的高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资产管理的安全与效益。风险评估结果为制定后续管控措施提供信息参考,包括各风险的影响、可能性及等级,有利于采取更加科学针对的管理方法。高风险事件需要优先防范,这需管理层重视评估结果与建议,综合考量各因素后及时作出管理决策,持之以恒,以切实控制资产管理风险。风险评估与风险识别相互依赖、互为基础。评估结果反过来支撑和完善识别工作。两项工作需管理层高度重视,投入必要资源,选择科学方法进行,并定期更新和交流。这是真正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石,需要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发挥主导作用,带领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3.3 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风险影响的程度,制定应对措施是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财务管理者都要随时应对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内部,比如人为疏忽或欺诈行为,也可能来自外部,比如市场变化或自然灾害。

为了应对风险,财务管理者需要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相应的措施。下面是四种主要的应对措施。

3.3.1 风险承受

对评估结果中影响和可能性均属较低的风险,单位可选择承受这部分风险,但仍需定期监测。这种方法可以缓解财务管理者可能会面临的过度保险和过度防范的风险倾向。对于一些影响较小且频率不高的风险,如设备损坏或员工短期请假等,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承担这些风险。

3.3.2 风险减缓

通过改进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流程透明度、加强内控要求等方法降低风险概率或减小风险影响程度。这种方式适用于影响和可能性均属中等以下的风险。例如,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更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减少会计欺诈的可能性。

3.3.3 风险隔离

将高风险业务或资产与其他业务隔离,如选定专人管理高风险资产,或成立独立部门,以限定风险影响范围。这主要适用于评估结果中影响较大但可能性一般的风险。例如,如果国有企业的某个业务存在风险,可以将这个业务单独作为一个子公司运营,以便更好地控制风险。

3.3.4 风险避免

终止或暂停高风险业务活动,以规避相关大额损失的发生。这适用于影响和可能性均属较高的风险。但需要权衡业务影响后再行决策。例如,如果国有企业的某个业务存在高风险,可以考虑暂停这个业务,直到风险降低。

3.4 风险监督机制

风险监督机制是保障体系运行稳定和安全的关键部分,通过贯穿于国有企业管理的风险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

第一,事前促进机制。绩效考核,将资产管理工作纳入部门和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如管理目标完成进度、风险控制情况、重大改进措施落实情况等。通过考核结果,可以有效地激励和约束资产管理人员的行为,促进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机制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产管理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资产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二,事中监控机制。资产业务流程信息化,通过优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贯穿于资产全生命周期,同时联动风险历史事件库,对潜在风险及时预警。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产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资产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资产管理中,风险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通过资产业务流程信息化机制,可以帮助资产管理人员及时预警和处理潜在风险。

第三,事后监督机制。通过内部审计,提高审计监督力度,如对财务采购、使用与处置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全面审计,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整改。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从而保证资产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这种机制可以帮助资产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有关内部控制机制。

4 国有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策略

4.1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资产管理

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党的建设融入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通过强化思想建设、价值培育,促进高质量发展理念创新、行动自觉。推动党建工作与单位资产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统筹推进资产管理各项工作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助力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

4.2 优化内控管理建设,引入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体系

引入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内控管理建设,是保障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必要举措。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风险识别方法与分析、风险评估标准、风险应对措施和风险监督机制等。同时,需要把风险管理体系深度融入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规范各项管理流程;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现对资产信息的全面、准确的管理和查询,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度。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技术和手段,打通业务平台、资产管理平台、风险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打破信息化管理“壁垒”。这样,企业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纠正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保障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4.3 人才保障,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人才,为推动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5 结论

国有企业通过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地识别、评估、应对和监督资产管理风险,加强制度创新,提高人员素质,优化部门协作,畅通上下级沟通,才能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策略,推进资产管理专业化,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是构建完善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资产管理风险,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合理节约财政资源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猜你喜欢
流程资产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