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

2023-11-15 09:12徐卓钰田景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影视媒介维度

杨 帅 徐卓钰 田景敏

(1.遵义医科大学 发展规划处,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医科大学 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0)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教育界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知识、能力、价值三者并重的育人理念,倡导回归教育的人性、道德、价值观等精神性育人职能。对此,各国努力在革新教育理念方面做出尝试,如美国提出培养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整合教育”[1]理念,日本提出意指培养全人格的“全人教育”[2]理念等。而以“课程思政”为主要载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德树人”综合教育理念则是回应此教育导向的中国声音,也是对有关“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课程育人格局的中国化诠释。

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传播主体泛化,信息全覆盖、爆发式增长,传播过程规范性不足,致使媒介信息中的风险大幅增加,媒介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由此,媒介素养教育应更加注重法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输出,着力提高人对媒介信息的甄别、理解和思辨能力,提升个人综合媒介素质,促进新媒体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有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稳主流意识形态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特殊需求。[3]基于此,本研究以“课程思政”高度凝练的思想保障和价值体系引领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实践,在三位一体课程育人格局下探索大学生媒介知识习得、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路径,为媒介素养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转化提供新思路。

二、课程设计

选取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开展媒介素养类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建设,课程立足“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围绕“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课程育人格局,以提升学生的影视制作基础理论水平、媒介认知,提高其影视制作综合技能、艺术构思和创作水准,增强其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良好公民为课程总目标。

课程设计遵循“保障媒介素养课程完整知识体系、尊重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体系、维护媒介素养课程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4]着重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见表1):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是涵盖“媒介基础认知”、“媒介技能习得”和“媒介创意运用”的一套完整知识体系,授课内容必须保证学理的完备性、系统性,不能通过随意减少教学时间或肆意改造章节顺序来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教学应恪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5]具体来说就是,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要遵循先“媒介基础认知”,后“媒介技能习得”,再“媒介创意运用”的纵向连贯授课顺序,案例的运用要反映出前后知识或技能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且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技能点和价值观最终都指向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和新媒体时代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课程统领目标。课程的价值体系依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结合学科特点构建,涉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意识、科学素养、道德修养和国际视野等七个方面思政元素的供给与融合,力争体现出课程的厚度、深度、广度、高度和温度。

表1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

三、教学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问题

研究目标:通过开展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证研究,了解该课程在“知识+技能+价值”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上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参与课程的情感体验,据此检验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并提出后续教学改革的建议。

研究问题:1.学生在知识目标达成度上是否有明显提升?2.学生在能力目标达成度上是否有明显提升?3.学生的价值目标达成度如何?4.学生的情感目标达成度如何?

(二)研究设计

1.确定试验组和对照组

将2022 年秋季学期参与影视后期制作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试点教学的1 个班49 名学生作为试验组,将2021 年秋季学期参与影视后期制作公共选修课常规教学的1 个班50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为同一学校大二学生,专业随机覆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公共管理等,两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均未了解和接触过Premiere 等专业视频剪辑软件,也未受过影视剪辑专业化、系统化训练,由此可认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样本选取无显著差异。

2.开展教学实践

试验组:教学实践包含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作品创作推广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每周4课时,共36 课时。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通过线下融入思政元素的理论教学和实操演示(见表1),线上学习共同体构建、师生讨论、作业作品无纸化提交互评,实现知识+技能+思政教育内化;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参观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以学习共同体形式结合区域与学校特色、围绕时政热点,对乡村振兴、红医精神、抗“疫”精神和公益广告等主题进行采风、创意构思和脚本撰写,实现知识与技能外化+思政教育内化;作品创作推广包含综合应用所学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对富含思政教育元素的采风素材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形成具有自我创意的作品,实现知识+技能+思政教育外化,并通过校园媒体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新媒体平台对富含良好价值导向和技术创意的优秀作品展开宣传推广,力求更大范围的价值辐射。

对照组:授课教师、课时总量、每周课时安排与试验组一致。教学活动中无思政元素融入,作品采风与创作主题不限,其余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试验组无异。

3.设计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对照研究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四个一级指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二级指标设计依据遵义医科大学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题库标准,确保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评价标准一致。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只针对试验组进行评价,指标设计采用德菲尔法,专家组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副教授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副教授共5 人构成,征询方式为两轮匿名征询。最终确定评价指标如表2 所示。

(三)数据收集与统计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知识目标数据收集采用期末测试形式,由题库智能组卷,总分100分,考核维度及分数占比见表2;能力目标数据收集采用影视作品考核形式,总分100 分,考核维度及评分标准见表2。试验组学生的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数据收集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测量工具选用李克特七点式量表,测量维度见表2,各题项描述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7个等级分别计1~7 分。修订后的量表各题项因素负荷量在0.599 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70%,各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在0.805 以上。对试验组全体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9 份,有效问卷49 份,有效率为100%。

采用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知识目标

两组学生在知识目标考评维度的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学生知识目标考核评分对比

由表3 可知:知识目标维度,试验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部分,试验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实性知识部分,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在影视制作基础理论、媒介认知等知识目标上的达成度,思政元素的融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抽象性、组织性、方法性和反思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而对习得孤立性和识记性知识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能力目标

两组学生在能力目标考评维度的得分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学生能力目标考核评分对比

由表4 可知:能力目标维度,试验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艺术构思能力、影视剪辑能力和影视包装能力部分,试验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在影视制作综合技能、艺术构思和创作水准等能力目标上的达成度。以真实完整的思政案例为载体的实操演示教学使学生在记忆视频剪辑、转场和特效等方法步骤的同时,更能基于影片整体性和风格化来直观理解每个镜头语言与参数调整背后的含义,从而在影视作品的技术处理上更具总体规划。同时,对作品采风和创作提出适度的思政主题限定,更有利于学生围绕时政热点,结合生活实际,紧贴主题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避免作品主题空泛、言之无物。

3.价值目标

试验组学生价值目标达成度如表5 所示。

表5 试验组学生价值目标达成度的调查结果(n=49)

由表5 可知:认知、情感、行为三大维度的得分均大于5 分,参照李克特七点式量表分值范围(1~7 分),表明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在价值目标上的达成度较好。认知维度内得分最高为家国情怀指标,表明以红色电影、神舟十三号太空飞船、国庆和母校为主题的家国情怀类思政元素所传达的价值观最为明确,最具感知度;情感维度内得分最高为文化自信指标,表明以中国造字艺术为载体的文化自信类思政元素最能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行为维度内得分最高为道德修养指标,表明学生最愿意按照以红色文化、抗“疫”精神和公益广告为主题的道德修养类思政元素所传达的价值观行事。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维度内的最低分均为国际视野指标,表明以世界电影发展简史、BBC新闻为案例的国际视野类思政元素或内容指向性不明确或呈现手段不佳,致使学生缺乏代入感,难以感知、认同和内化此类价值观。

4.情感目标

试验组学生情感目标达成度如表6 所示。

表6 试验组学生情感目标达成度的调查结果(n=49)

由表6 可知:态度维度得分大于4 分,满意度维度得分大于5 分,参照李克特七点式量表分值范围(1~7 分),表明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在情感目标上的达成度尚可。态度维度内的兴趣指标和体验指标得分中偏上,习惯指标得分中偏下,表明学生对本门课保持了较积极的认知倾向与情绪状态,但在将此转化为课前主动预习、课中积极提问、课后交流反思等良好学习习惯上表现欠佳。结合后续访谈发现,学生的积极态度得益于本课程与当前自媒体流行的社会需求点相吻合,而消极的学习习惯则与本课程的选修课属性所带来的监管约束力不足有关。满意度维度下的内容、方法、资源和评价指标的分数较高,交互指标的分数较低,表明学生认可本课程关于媒介基础认知、技能习得和创意运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对课程采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融合的七维度思政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手段均较为满意,但对因缺乏师生同时异地交流导致的教学交互时效性低下表示不满。

四、结论与建议

该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的三位一体课程育人总目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积极,但在将积极态度转化为良好学习习惯上还需加强引导与监管;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方法、资源和评价较为满意,但教学交互还有待提高其时效性。基于此,提出媒介素养类课程思政后续教学实践建议:

第一,注重思政元素精准供给,促进课程思政靶向发力。尊重媒介素养知识体系、知识类型与认知复杂程度,精准思政元素内容供给、位置投放与数量安排,是课程思政融合协同,实现靶向发力的前提,也是学生感知、认同、内化、外显思政元素,达成价值塑造的关键。针对媒介素养知识体系,认知媒介板块要兼具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注重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反思媒介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参与媒介板块要注重意识形态、媒介道德与法治、媒介从业规范等相关思政元素供给;使用媒介板块应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媒介的客体性等媒介伦理,避免被媒介控制和异化。[7]针对知识类型与认知复杂程度,当涉及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时,尽量少提供甚至不提供思政元素,避免信息过载;涉及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时,提供能激发学生特定情感、弘扬特定精神的宏大类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等主题;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应用时,提供学生可跟随操作类的思政元素,如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主题;涉及元认知知识的反思与评价时,提供能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辩证思考的思辨类思政元素,如国际视野、科学素养等主题。

第二,加强时空多元教学交互,健全课程多维教学评价。教学交互依据时空自由组合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类型在时效性、现场感和便捷性上各具优劣势。坚持根据教学场景、教学方式、知识、情感和价值目标的不同互动需求开展多元教学交互,能够最大化发展各类教学交互的优势,提升课程思政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引导监督,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基于教学交互数据,开展多维教学评价,要求结果性与过程性并重、规范化与个性化并举、回溯性与前瞻性共视,同时,由于课程思政育人的特殊性,还要特别注意区分价值观习得的表象性与价值塑造的发展性,注重区别考量精神信念的内化和行动自觉的外化,促进三全育人目标在知行合一层面上的同频共振。[8]

第三,打造课程思政资源智库,推动“点—线—面—体”融合协同。在媒介素养类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与媒介专业知识的应然关系并非点对点式拼凑与依附,而是“如盐入水”般融合与协同,其融合协同后持续产生育人价值的关键取决于思政元素与媒介知识本身质量、教育教学方法适切性和人力物力智力支撑等诸多方面。因此,首先,根植于媒介伦理道德、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与区域特色深挖优质思政点,将孤立的思政元素要点、思政案例及案例说明按照思政七维度体系归类细分入库,做好精准投放准备;其次,对应媒介素养知识体系、知识类型与认知规律,在内容、位置、时间、方法上精准把握融合节奏,形成一条“政理”“学理”“事理”三理相扣[9]、平衡协调的媒介素养思政线;再次,通过内挖外揽,融合媒介素养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党政工团等人力智力,发挥学校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10]努力建设具有良好师德、阅历积淀、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四有”教师团队,[11]在课堂内外双范畴中构建师资互助、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的媒介素养思政面;最后,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媒介素养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出台奖惩激励制度,动态监测课程实施效果,统筹推进资源—队伍—资金—组织—政策协同的媒介素养类课程思政体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影视媒介维度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影视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